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7年第11期

社论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肃换届纪律形成风清气正政治生态重要论述摘录

全面从严治党这五年

“零容忍”铸就反腐败压倒性态势

兑现党内监督无禁区的庄严承诺

学有所悟

没有健康严肃的政治生活,就不会有良好的政治生态

选对人用好人、好中选优必须严把政治关廉洁关

守纪律首先要严守政治纪律

学习体会

以换届为契机 疏浚干部源头净化政治生态

把好政治关廉洁关 严防带病提拔带病上岗

专题  严明换届纪律 净化政治生态

严明换届纪律 净化政治生态 

把党中央赋予的政治责任担当起来

政治关不过,余关莫论

“全面体检”严把关

对违反换届纪律行为坚决说“不”

辽宁:打赢正风肃纪攻坚战

吕梁:以换届为契机净化政治生态

南充:架起换届纪律“高压线”

● 书记说纪 ●

找准职责定位,把好换届纪律关

● 特写 ●

冯委员的“婆婆嘴”

发现人选有举报反映之后

资料:“数说”严明换届纪律

《工作规则》解读

加强对纪检干部的监督管理有哪些实招

半月杂谈

不等不靠,说到做到

燕阁观察

端午节前通报释放啥信号

锐评

一组

清风时评

不让“能力不行”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

严查诬告也是净化政治生态

“选择性腐败”不过是“掩耳盗铃”

让“羡腐”的亚文化没有市场

实践探索

广西作风建设名片越擦越亮

基层正风反腐

透视扶贫领域“蝇贪”常见的六种表现

虚报冒领难逃法纪惩处

“四风”监督哨

借道旅游已是错 试图掩盖更不该

监管权力做人情 处分期内再踩线

释疑答问

对违法犯罪党员给予纪律处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广角

监督执纪助力脱贫攻坚

严明换届纪律 净化政治生态

关键词解

追逃故事

重压之下,他选择回国自首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古语今悟 ●“学思践悟”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居室以勤俭为本 力田与孝弟同科

说文解字 ● “官”:各守其事 尽职尽责

家训品读 ● 陈龙正治家:重蒙养 善自治

历史回放

红色家风徐特立家风:每一时都不要只为自己着想

清风文萃

我的家风故事“刻板”父亲对我的影响

 
陈龙正治家:重蒙养 善自治
解扬
首页
1

  人自十五六以下,志识未定,记性偏清,一善言入耳,终身不忘;一邪言入耳,亦时时动念,先入为主,年少其尤。

 

  陈龙正是明末著名学者,浙江嘉善人。在他生活的时代,百姓生活疲敝,社会矛盾尖锐,国家困难重重。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匡扶时弊,辅助乡里,一方面在家乡推行慈善救济事业,一方面严格约束族人和子孙,留下了一部规范家族成员言行和品性的短篇著作《家矩》。这部书31节,言辞简练,意涵却朴素深长,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还传于后世,成为明清家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重蒙养 近善避恶

  陈龙正约束族人,主张确立规矩,尤其在意对子侄幼小阶段的蒙养。他在题为《惠蒙》的短文中,就讨论了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照顾受教者心理这两方面的问题。陈龙正说,“人自十五六以下,志识未定,记性偏清,一善言入耳,终身不忘;一邪言入耳,亦时时动念,先入为主,年少其尤。”这段话的意思是人在十五、六岁以下时,志识未定,听了好的话,终身不忘;听了不好的邪言,也会时时动念,形成先入为主的恶劣影响。因此,陈龙正要求长辈们要眼光长远,一定不要在家中当着幼童的面谈论“市井之事”,更不要涉及“媟秽之谈”。他坚持,在家里就要宣扬“贤圣高踪”,或者讲述“古今治迹”;如果遇到闯祸、犯过这类紧急情况,则要“兼备法戒”,动用惩戒的手段了。但施加惩罚也有策略:要照顾人情和受惩者的心理因素,要“详于所是,略于所非”,批评也要周详稳当,言辞不要过于露骨,最好“微其辞而弗露”,达到以微言大义收获言传意会的效果。

  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仅需要长者在言辞上措意,更要家长善于择友,慎重邀请访客到家;如果有难以谢绝的来访者“开口淫秽或泛滥市井”,就要有应对之法。按照陈龙正所说,如果客人口出恶言,“何可令幼稚见闻”!他说:“与其得先入之言而复洗濯之,不如无入之为愈也”。也就是说,与其在受了不好的影响之后,加以引导教育,不如尽量营造纯净的环境,让子侄近善避恶。于是,陈龙正说:“凡遇此恶客,在座子弟自十五六以下,权词令之回避。”同时,也要让这些口无遮拦的客人不能随意放言。

  动静得宜 善于自治

  陈龙正对子侄的日常行为,也做了细致而严格的要求,旨在符合凡事“各有常度”、动静得宜的标准。他说,午前气清,宜于“观书索理”,仔细思考读书所得和人生道理;午后易于疲倦,应该静养休息,以养精气;到了傍晚,应该“简点一日所为”,总结得失。陈龙正特别提到,饭后如果有二三好友,聊一聊天,阐述“义理”之学,对一天的学习都有好处。

  陈龙正规范子侄的日常行为,注重从源头着手,特别在胎教阶段,怀孕的母亲就该刻意留心。在《胎教》中,陈龙正说,子在腹中,“成形成性,皆依于母胎”,因此要求孕妇“目无邪视,耳无邪听,勿多语,勿大笑,勿盛怒”。陈龙正坚信,只有从人生的开始便注重端正言行、纯洁品行,才能“事逸而功百”,孩子长大了,才能习惯成自然。

  在对外物的看法上,陈龙正在《爱惜之误为暴殄》中提出了原则性的看法。他对充分掌握外物的特点,恰到好处地为我所用上,有过细致的思考。他说“爱惜、暴殄本是两意”,但却有分不清这两者区别的时候,既不能节约,也不能物尽其用。陈龙正举了两方面的例子,说“如饮食剩余,宜趁鲜香之时,分给于下,敝衣故履,未至无用,宜散于仆从或贫寒之人”。陈龙正建议,这种对外物的处理方法,要家长时时讲解,提醒子侄,让他们明晓物尽其用的道理,不致由爱惜而生暴殄。

  从陈龙正要求族人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上看,他秉持的根本原则是“自治所以治人”“全交乃在好学”,认为只有对自己严格约束,善于学习者,体悟出外物和自我之间的道理,才有能力规范他人,教育子侄。

  清正忠诚 经世巨品

  晚明社会动荡,陈龙正在当时的环境里,虽然有学识、有见识,却始终未曾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他屡次向朝廷进言,评论时政,提出改善的方法,但都不被重视,更没能施行而见于时效。相反,他却多次受到他人的诋毁,仕途也受到影响。虽然为官的经历不太顺畅,但陈龙正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时事的担忧,却并没有因个人的遭遇受到影响。

  在学术上,他曾追随无锡高攀龙研习身心之学,体会出为学为人之道的宗旨是以“存诚”为本,以“爱人”为用。他进而以这种体悟和认知作为人生准则,将其运用到为官的生涯中和造福桑梓的事业里。陈龙正做官的时间并不长,在崇祯甲戌科中进士之后,他只做了中书舍人、南京国子监丞这样位阶不高的文官,但他以“有体有用”的经世之学,反哺乡亲,在家乡成就了一番口碑极佳、影响深远的救荒赈济事业,因此得以寄名史籍,为后人所称道。

  正是由于陈龙正治家有方,他的儿子陈揆从小就受到这种氛围的熏陶,自幼勤奋好学,善于自治,成年后颇有成就。陈揆汇编了其父的《几亭全书》60卷行世,他还编撰了《陈祠部公家传》等著述。在清代学者宋犖的《筠廊二笔》中,将陈揆与另外三位东林儒者一并称道,说他们“俱见幼学”,言行端庄,对陈龙正的家庭教育给予了肯定。(浙江省嘉善县纪委供图)

 

  卜宪群点评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是一个争论了二千多年的话题。孟子从“仁”属于人的本质规定性认识出发,认为仁义礼智是人“固有之也”,故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故孟子倾向于性善说。荀子不同意孟子的看法,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显然荀子是从性恶说的。其实,单纯的善恶说都无法解释无限复杂的人性,纯粹的性善说解释不了人性中的恶,纯粹的性恶说也说明不了世上那么多的善,还是应当从教育、从环境入手。中国历史上诸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等蒙学著作,就是历代注重从教育层面从小培育孩子品质修养的典型表现,注重从小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塑造孩子的品格。认识到教育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也自然无所谓善恶说了。

  陈龙正约束族人,主张确立规矩,注重蒙养,对后人产生了良好影响。他的有些做法虽存在偏激的地方,如“使一切玩好游戏绝于见闻”,这样的做法难免会使孩子缺少增长见闻的机会,但他看到蒙学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一点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如让孩子近善避恶,动静得宜,不在孩子面前谈论市井之事,甚至这些要从胎教开始等等,都有其宝贵的现实价值。注重蒙学,至今仍然不失为教育子女的一条好经验。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中华传统文化小百科

  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通常是指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这个提法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诸子”主要指的是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孙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兵家、农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

  顾名思义,“百家争鸣”就是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种阶层、各类人物的争鸣。春秋战国的各家,不论属于同一学派还是不同学派,基本上是独操术业,各立门户。他们各抒己见,表现出百舸争流、并驱争先式的竞赛精神,使当时的学术界呈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般的景观,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