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制有“职官”,人体有“五官”。官员应该怎样行使自己的职能呢?古人用人体器官的比喻形象地做了回答
甲骨文中的“官”字写作,它是由(宀,读mián)和(,读duī)组成的。“宀”是古代屋顶的象形,象征办公场所;“”即“師”(师)字,也是该字最初的写法。“师”是商周时期的军队编制单位,它的另一个意思是“长者”,代表“官长”。例如先秦时期有“太师”的官职,地位很高,《通典》记载:箕子曾经担任商纣王时的太师,姜太公曾经担任周武王时的太师。总之,从“官”的造字法来看,它属于会意字,意思清楚明了:“官”是在特定场所办公的国家工作人员。所以,《说文解字》说:“官,吏事君也,从宀、。”这里的“吏事君”即官吏为国家工作的意思。
“官”作为一种职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相传最早设“官”的君主是伏羲,《左传》中说他用“龙”来命名他手下的各种官职,如“春官青龙”“夏官赤龙”“秋官白龙”“冬官黑龙”“中官黄龙”,这是伏羲的“五官”。炎帝、黄帝、少皞则分别用“火”“云”“鸟”来命名他们手下的各种官职,这就是中国人所熟知的“龙师火帝、鸟官人皇”的典故。
进入王朝时期,官职的设立更加专业化。《礼记》记载“夏后氏(即夏朝的君主)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虽然这个说法目前还不能确证,但是据甲骨文记录而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商代官制,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
古人把人体中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也称为“官”。荀子认为人有“五官”——耳、目、鼻、口、形(指人体),它们各有不同的功能,互补而不冲突。因为“五官”是天生的,所以荀子称为“天官”。“五官”又有天生的“君主”——心,荀子称为“天君”。“五官”受“心”的支配,荀子说:“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如果人的心智昏暗不明,“五官”功能失常,人体就不会健康,所以荀子说“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大凶”。人应该心智清楚,“五官”功能正常,这样才是健全的身体。荀子由人体组织推到社会组织,说圣人应清明他的“天君”,调正他的“天官”,周备他的“天养”,顺当他的“天政”,涵养他的“天情”,进而来保全他的“天功”。如此,圣人就会知道他所应该做的事情,知道他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能够在天地间尽职尽责。
关于人体官能的论述,孟子也说过:“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意思是各种器官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尚书·洪范》也记载了人体的“五事”,与“五官”类似,五事即:貌、言、视、听、思。《尚书·洪范》言:“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孔子认为“君子有九思”,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则是对人体官能更深入的阐述了。
我们回过头来思考,官员应该怎样行使自己的职能呢?人体器官各有功能与职守,国家工作人员也有明确的职能范围与工作要求,应该“分职任政”“各守其事”。正如人体应该注意卫生,并经常体检,“洗洗澡、治治病”,以保证各种器官功能的正常运行,国家工作人员也应该受到监督与考核,那些失职渎职、懒政怠政的行为应该得到及时纠正处理,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机器良好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