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7年第11期

社论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肃换届纪律形成风清气正政治生态重要论述摘录

全面从严治党这五年

“零容忍”铸就反腐败压倒性态势

兑现党内监督无禁区的庄严承诺

学有所悟

没有健康严肃的政治生活,就不会有良好的政治生态

选对人用好人、好中选优必须严把政治关廉洁关

守纪律首先要严守政治纪律

学习体会

以换届为契机 疏浚干部源头净化政治生态

把好政治关廉洁关 严防带病提拔带病上岗

专题  严明换届纪律 净化政治生态

严明换届纪律 净化政治生态 

把党中央赋予的政治责任担当起来

政治关不过,余关莫论

“全面体检”严把关

对违反换届纪律行为坚决说“不”

辽宁:打赢正风肃纪攻坚战

吕梁:以换届为契机净化政治生态

南充:架起换届纪律“高压线”

● 书记说纪 ●

找准职责定位,把好换届纪律关

● 特写 ●

冯委员的“婆婆嘴”

发现人选有举报反映之后

资料:“数说”严明换届纪律

《工作规则》解读

加强对纪检干部的监督管理有哪些实招

半月杂谈

不等不靠,说到做到

燕阁观察

端午节前通报释放啥信号

锐评

一组

清风时评

不让“能力不行”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

严查诬告也是净化政治生态

“选择性腐败”不过是“掩耳盗铃”

让“羡腐”的亚文化没有市场

实践探索

广西作风建设名片越擦越亮

基层正风反腐

透视扶贫领域“蝇贪”常见的六种表现

虚报冒领难逃法纪惩处

“四风”监督哨

借道旅游已是错 试图掩盖更不该

监管权力做人情 处分期内再踩线

释疑答问

对违法犯罪党员给予纪律处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广角

监督执纪助力脱贫攻坚

严明换届纪律 净化政治生态

关键词解

追逃故事

重压之下,他选择回国自首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古语今悟 ●“学思践悟”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居室以勤俭为本 力田与孝弟同科

说文解字 ● “官”:各守其事 尽职尽责

家训品读 ● 陈龙正治家:重蒙养 善自治

历史回放

红色家风徐特立家风:每一时都不要只为自己着想

清风文萃

我的家风故事“刻板”父亲对我的影响

 
居室以勤俭为本 力田与孝弟同科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家风故事
万检新 黄首记 胡锡德
首页
1

  衡山余脉间,涓水源头处,有一处宛如荷叶般的盆地,是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在这里,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出生地白玉堂、故居富厚堂、成长地黄金堂等多个古建筑群,历经沧桑,留存至今。

  在这些古朴恢弘的古建筑群中,有不少楹联广为传颂。比如,“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等等。这些楹联之中,最能体现曾国藩家训思想的当属悬挂于其出生地白玉堂正厅两侧的这副楹联:“居室以勤俭为本,力田与孝弟(通“悌”)同科”,意为居家过日子,勤于劳作、生活俭朴是最根本的方法;尽心尽力耕田做事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对家庭兴旺发达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对于曾国藩的是非功过,后人虽褒贬不一,但对其家训思想却大多广为推崇。楹联强调的“勤劳”“俭朴”“孝悌”等思想,正是曾国藩家训的核心内容。

  勤俭孝悌,经世始成的好家风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人,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等要职,封一等毅勇侯,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家庭,其祖父曾星冈对其有很深的影响。曾星冈年轻时可以说是一个纨绔子弟,据曾国藩所写的《大界墓表》记载,他年少时沉迷于游玩享乐,常骑马往返于湘潭的繁华市集,与一些浪荡子弟嬉戏玩乐,还经常睡到日上三竿。一次,族中长辈见他骑马路过,摇头叹息道,有这样一个败家子,曾家必将倾家荡产。听闻此言,曾星冈猛然醒悟,立即卖掉马匹,步行回家。自此,他一改纨绔做派,终其一生坚持天未亮就起床下田劳作。曾星冈在持家中注意总结经验,把早起与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打扫、祭祀、友邻等作为居家的法宝,要求全家人必须做到,对培养家风产生了重要影响。

  受家风的影响,曾国藩修身处世皆以“勤”著称,而其所取得成就也离不开这个“勤”字。曾国藩读书十分勤奋。道光十六年,曾国藩赴京会试不中,返程途中买回一套印刷精美的《二十三史》,他“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庭户,几一年。”出仕后,曾国藩为政之勤,也让人赞叹。任两江总督时,曾国藩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奏疏公牍,再三斟酌,无一过当之语自夸之词。任直隶总督时,他决意清理狱讼,重大案件均亲自审讯,半年之间结案4万多件,多年尘牍为之一清。

  俭朴也是曾国藩所崇尚并践行的重要家风。曾国藩衣食极为俭朴,平时总穿土布衣,每顿只吃一个荤菜,“决不多摄”。任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他到扬州的一个盐商家做客。那个时候的盐商,可以说是富甲天下。曾国藩面对满桌子的山珍海味,只是低头吃自己身边的一点东西。下属见状问他是不是感觉饭菜不可口?曾国藩说了一句话让在座诸人非常吃惊: “一食千金,吾不忍食,吾不忍睹。”另据《戈登在中国》一书记载,洋枪队长戈登曾在长江的船上见到曾国藩,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大人物,居然身穿一件油迹斑斑的旧长衫,宛如一位乡下教书老先生。

  曾国藩还把孝悌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非常看重家庭成员间的和睦。孝容易理解,就是对父母、对长辈的感恩、尊敬与赡养。悌是指兄弟之间和睦友爱,也就是同辈之间的融洽与和谐。曾国藩认为: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兴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讲究孝悌、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在曾国藩家书里,写给弟弟们的信是最多的,可见他对兄弟之情的重视。

  督署后院,纺车声终日不绝

  在历观往代名门望族成败和总结自身成长经验的基础上,曾国藩提出居家有奢淫、骄怠、不和、侮师慢客“四败”。为避免“四败”,他严以治家,着力通过言传身教营造俭朴、勤劳、孝悌的家教氛围。

  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为使子弟能做到俭, 曾国藩作了许多具体规定:家中不可有余财;子弟不许坐轿,不许穿华丽衣服;不许使唤奴婢做取水添茶之事等。他在京城时,见到世家子弟一味的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坚决不让子女来京,以免他们受到纨绔之气的侵染。曾国藩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因而其在老家的夫人手无余钱,只能事事躬亲,亲自下厨烧灶、纺纱织布。当时乡里人都说,修善堂(办理乡团事务的地方)客人很多,常常吃饭要摆好几桌,杀一头猪所得的油,只够用3天;而黄金堂(曾国藩夫人所住的宅子)杀一只鸡的油,也能用3天。在要求家人俭朴上,即使是对自己最喜欢的“满女”曾纪芬,曾国藩也丝毫不放松要求。有一次,在迎接客人时,曾纪芬穿了缀青花边的黄绸裤。曾国藩看见后,马上教训她太奢侈。此事过后多年,曾国藩仍在家书中告诫女儿:“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除了“俭”,曾国藩对家人子女的另一项要求就是“勤”。他曾写信给儿子曾纪泽,专门对他每天的生活作出严格规定: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的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他还给家里的妇人和女儿制订了一个雷打不动的“日程表”: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食事。巳午刻,纺花或绩麻,衣事。午饭后,做针线刺绣之类的细工。酉刻,做男鞋女鞋或缝衣,粗工。曾国藩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并且还要定期进行检查。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后,要求欧阳夫人要带头纺纱。同治二年(1863 年),他给澄弟(曾国潢)的信中提到,“共办棉花车七架,每日纺声甚热闹。”贵为总督家属要自纺棉纱,堂堂督署后院纺车声终日不绝,曾氏家风之“勤”由此可见一斑。

  曾国藩既注重督促子女读书,也注意培养子女的品行、品质。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他写信给年幼的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此外,久居高位的曾国藩看到不少世家因子弟奢、傲而走向衰败的事情,因此,他十分注意教育子女戒奢戒骄,要求他们谨慎交友、善待友邻及仆从。同治五年,湘乡要编修县志,各界人士举荐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任纂修。曾国藩闻讯,立即写信告诫曾纪泽,你尚年幼,担不起如此名望。曾纪泽严尊父训,辞去了纂修职名,但仍不遗余力地为修县志筹措经费、举贤荐能,出力甚多。

  家风赓续,后世子弟多有成就

  在教育子女后辈上,曾国藩的苦心孤诣、以身示范结出了累累硕果。一百多年来,曾氏门庭名人辈出,多有所成。

  曾国藩三个儿子(曾国藩长子早夭,次子纪泽、三子纪鸿),五个女儿,在他的教诲下均秉承了好学、勤奋、俭朴、孝悌的良好家风。在读书为明理的家教影响下,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只参加了一次乡试后,就专心攻读外文,阅览大量的西方著作,悉心学习西方文化,在外交方面显示了他的才干,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外交家。次子曾纪鸿,专攻天文、算学,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曾国藩的女儿,在家风家教的熏陶下,出嫁后都是勤俭持家的贤妻良母。尤其是曾国藩最疼爱的“满女”曾纪芬嫁入衡山聂家后,秉承勤俭美德,丝毫没有千金小姐的娇纵习气,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使聂家门庭不断兴旺发达。

  孙辈以后,曾国藩的后人依然人才辈出。曾广铨,是曾纪泽的长子,跟随父亲出国期间刻苦学习外语,精通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后曾任京师大学堂译文馆总办,是清末著名的翻译家。曾广钧,是曾纪鸿的长子,从小读书勤奋刻苦,23岁便中进士入翰林,是翰林院最年轻的一位,被称为“翰林才子”。曾国藩的直系后辈,到第四、五代时已达140多人,大都在学术、科技上有所成就,没有出过一个纨绔子弟。曾约农,少年时期便远赴英国留学,获伦敦大学理科工程课学士,后倾尽全力投身教育事业。曾宝荪,知名教育家,是中国第一个在伦敦大学获得理科学士的女生。1918年,她创办长沙艺芳女校兼任校长,曾多次出席世界性的教育会议。

  曾国藩的家风家教思想还深深地影响了曾氏族人。曾国藩四位弟弟的后辈也多秉承曾家勤劳、俭朴、孝悌的家风,不论是读书、为官都有所成。曾纪梁,是曾国藩大弟弟曾国潢的长子。13岁时,便与堂兄曾纪泽每天徒步8里去九峰山上的之定慧庵读书。咸丰末年,曾纪梁顺利考中秀才,但因有乡人曾戏言“曾氏家门鼎盛,县官每次送秀才一位”,便即易名,用学名怀柳再次参加县试,并再次中试。此外,曾纪渠、曾纪瑞等也是曾氏后辈中的佼佼者。

  时至今日,曾国藩的后辈已传至第八代,且已遍布世界各地。尽管如此,曾国藩所倡导的家风家训,仍对这些后人有深深的影响。

 

  楹联趣闻

  析字联:柳剥皮挂灯谜自取其辱

  对联创作中有一种析字法,将某些汉字的形体拆分或合并,借以巧妙地表达作者意图。好的析字联,语言曲折有致,耐人咀嚼,如同谜语一般,富于趣味性。

  清朝同治年间,四川有个县官姓柳名儒卿,为官不正,惯于搜刮民脂,大伙儿背地里都叫他柳剥皮。

  有一年元宵节,县里要挂花灯制灯谜,柳剥皮自己不会,便请人代制一副。那人也没有推辞,当天就给他送上了一副谜联:

  本非正人,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

  惯开私卯,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上下联各猜一字。

  柳剥皮也不细看,便叫人挂在门口。来猜灯谜的人很多,不少人看出其中奥妙,不由捧腹大笑,连连称赞:“这个谜联做得好!”

  这就是一副巧妙的析字联,谜底到底是什么呢?且看:“非正人”是“亻”,“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是“需”(需和雷字形相似,面字少三横为而)。上联合而为“儒”字。“惯开私卯”,就是将“卯”分开在两边,“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良字去掉头上一点,是“艮”。下联合而为“卿”字。

  上下联的谜底“儒卿”,正是柳剥皮的大名。联作者用析字法辛辣地讽刺了他的贪婪和不公正,人们当然要笑了!(中国楹联学会浙江文学院供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