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24期

社论

在坚持深化中更好监督执纪问责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理想信念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出版发行

王岐山在江苏调研并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纪委书记座谈会

学习体会

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重要位置

专题  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在党内法规体系中学习把握监督条例

写入《条例》的创新实践(二)

《条例》实招面面观

之一:人人有责,让监督落到实处

之二:抓早抓小,让监督更靠“前”

之三:阳光公开,让监督更有力有效

之四:处处留痕,让监督更有刚性

之五:内外结合,让监督无处不在

《条例》解读

为什么要强调领导干部的自我约束?自律是他律的基础和保证

为什么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职位越高权力越大就越要严格监督

如何发挥巡视在党内监督中的利剑作用?提高政治站位 用好巡视成果

为什么基层党组织要加强日常监督?把好门、管住人,是基层党组织职责所在

学有所悟

信任与监督辩证统一

党的领导本身包含着管理和监督

特稿

向世界讲好中国反腐故事

特别关注  守住廉关 过好两节

不一样的节点 一样的寸土不让

从164起典型问题看元旦、春节期间“四风”特点

当前“四风”问题的表现及治理

“四风”监督哨

党日岂是福利日 滥发乱补受处分

向“商”要酒攒饭局 一桌八人被处理

燕阁观察

以自我监督为执纪之剑淬锋

严明政治纪律是全面从严治党一以贯之的红线

失责必问渐成常态 胡静 白广磊

锐评

一组

清风时评

感服·说服·压服

打破“接力腐败”怪圈,监督必不可少

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纪所不容

如此“负责”,实为“失责”

徒有虚名就不是合格党员

书记说纪

走好“三步棋” 破解“不会谈”

一把手担起责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执纪就要一寸不让

主责在党委,纪委怎么干

“四种形态”好做法

山东:扣住从严挺纪律

新疆:在抓早抓小中体现严管厚爱

人社部:让红脸出汗见诸日常

哈尔滨:“点穴式”教育谈话成常态

实践探索

甘肃:以量化标准推动主体责任落实

福建:让优秀文化浸润八闽大地

基层正风反腐

对症下药推动标本兼治

释疑答问

监察机关处理举报事项的行为是否属于行政复议范围

对受处分党员又发现其之前违纪的,是否应从重处分

根据生效刑事判决给予党纪处分是否需进行违纪事实见面

广角

图片新闻

队伍建设

一线传真

关键词解

工作通讯

警示

十年贪腐路 一场黄粱梦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古语今悟“读书之时”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一等人忠臣孝子 两件事读书耕田

家训品读陆游示儿:学终身 忧国民

说文解字“信”:诚实无欺,说到做到

历史回放

红色家风彭德怀家风:任何时候都要清正廉洁诚实

 
陆游示儿:学终身 忧国民
林鹄
首页
1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宦途至老无余俸,贫悴还如筮仕初。赖有一筹胜富贵,小儿读遍旧藏书。”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陆游《示儿》一诗,这首诗相当于陆游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他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陆游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现存诗篇最多的诗人。

  陆游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现存的九千多首诗中,有两百多首涉及教子。陆游以这种形式传递勤学俭朴、报国忧民等家风,影响子孙,代表作有《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等。

  读书要持之以恒

  陆游的教子诗中有很多内容与读书学习有关。《冬夜读书示子聿》七言绝句组诗中,第一首头两句便是:“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这是借古人教导儿子,读书学习应当不遗余力,只有从小刻苦钻研,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第二首末两句是:“汝始弱龄吾已耄,要当致力各终身。”大意是,虽然儿子你还年轻,父亲我已经老了,但我们都一样需要努力,终身如此,死而后已。第三首全诗如下:“宦途至老无余俸,贫悴还如筮仕初。赖有一筹胜富贵,小儿读遍旧藏书。”说的是,父亲我虽然做了一辈子官,但两袖清风,仍然同当年未做官时一样,一贫如洗。但我有一样东西留给你,却要远胜过富贵,那就是我的藏书。第四首说:“世间万事有乘除,自笑羸然七十余。布被藜羹缘未尽,闭门更读数年书。”意思是说,我这一生见多了世间的风风雨雨,现在已是七十多老态龙钟的老头子了。虽然生活简朴,盖着布被,吃着粗食,但仍兴味不减,还要闭门再读上几年书。

  陆游年轻时,经常整夜苦读。《老病追感壮岁读书之乐作短歌》云:“少年志力强,文史富三冬。但喜寒夜永,那知睡味浓。”三冬,指冬季的三个月。冬天寒夜漫漫,陆游一心向学,埋头文史之书中,完全忘记了寒冷,温暖的被窝对他根本没有吸引力。晚年他撰有《书巢记》:“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人问他为什么称自己的居室为“巢”,他说:我房内“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后带客人观看,客人开始不能进来,进来后又不能出去,于是大笑说:确实像巢一样啊。客人离开后,陆游叹息说,“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并写下这篇文字自警。

  到了八十多岁高龄,陆游仍读书不辍,常至半夜,废寝忘食。当年他作有《读书至夜分感叹有赋》曰:“老人世间百念衰,惟好古书心未移。断碑残刻亦在椟,时时取玩忘朝饥。”次年陆游即辞别人世,但直到去世前,仍手不释卷,所作《病小愈喜晴》一诗提到“灯下观书觉眼明”。

  深厚的家学渊源

  陆游对教育的重视,源自陆家深厚的家学渊源。他的祖父陆佃,曾官至尚书右丞,转左丞(副宰相)。陆佃知识渊博,读了一辈子书,写了二百多卷著作,著有《埤雅》,专门解释鸟兽虫鱼草木等。此书写作历经四十年,陆佃为此耗费了毕生精力,不仅翻看了大量书籍,而且广泛求教。有所见闻,他还一定要亲自加以试验,证明可信,才写入书中。

  他的父亲陆宰是有名的藏书家,终生嗜书如命,并子承父业,为陆佃的《春秋后传》作有《补遗》。南宋初年,因为北宋灭亡时朝廷藏书缺书较多,所以高宗下诏搜求民间藏书,就曾专门派人到陆家录“所藏书来上”,计一万三千余卷。母亲唐氏出自书香门第,是北宋以正直著称的名臣唐介(官至参知政事,即副相)的孙女。外祖母出自宋代望族晁氏,是出自苏轼之门,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堂妹。母亲唐氏年幼时常在晁家居住,又因晁家与秦观往来颇密,唐氏在陆游出生前一晚,神奇地梦到了秦观(字少游)。由于这一机缘,陆宰给儿子起名陆游,字务观。

  在教育子孙上,陆游很重视身教。他非常喜欢与儿孙一起读书。《上元夜作》云:“今年上元灯满城,十里东风度丝竹。蓬窗湿薪不御寒,独取残书伴儿读。”上元即元宵节,元宵节闹花灯,窗外东风送来丝竹的乐声,陆游却在陪儿子一起读书。《白发》曰:“自怜未废诗中业,父子蓬窗共一灯。”《诵书示子聿》云:“父子共读忘朝饥,此生有尽志不移。”

  教子孙忧国忧民

  作为终身学习的典范,陆游并非迂腐的只知读书的“书呆子”,他写了《示元敏》《送子龙赴吉州椽》《病中示儿辈》等多首诗歌,告诫子孙做到学以致用,报国忧民。

  著名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这句诗强调了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书本上的学习,而是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陆游还曾在《示元敏》中写道:“学贵身行道,儒当世守经。心心慕绳检,字字讲声形。”他告诫儿孙,读书做学问,最可贵的是对所学的道理能够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以达到指导自身行动的目的。

  嘉泰二年,陆游的次子陆子龙赴吉州(今江西吉安县)任司理参军职。临别时,陆游写了一首名为《送子龙赴吉州椽》的送别诗,告诫儿子为官之道。陆游看到当时政治的腐败,体验到宦途的艰难,自己的报国壮志和收复失地的理想无法施展,对官场的黑暗,他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这首离别诗的一开头,他便说:“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尽管不得已,但既然要去赴任,就应当做一个廉洁清正的官。接着,他又说:你是吉州的官吏,喝的是吉州的水,就要为吉州百姓做好事。在金钱问题上,要公私分明,清白廉洁。平时要省吃俭用,用自己积攒下里的钱陪嫁女儿,用自己挣的钱请品德高尚的老师教导自己的儿子。我虽然已经老了,但一切尚可自理,吃饭问题你不用惦念,衣服、鞋子破了,出门虽然会被人嘲笑,但我却不在乎,回家后仍然可以心安理得地美美睡觉。

  到了晚年,陆游久病,卧床不起,他把统一祖国的希望,寄托在子孙身上。临终前,他在《病中示儿辈》中说,“有剑知谁与?无香可得留”,江山尚未统一,我心中不安,空有利剑,能传给谁去报国呢?我也没有遗产留给你们,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你们勤奋读书、为人谨慎。他还告诫儿子,要以那些恬不知耻的卖国贼为鉴,切不可学他们的样子。

  陆游去世七十年后,崖山兵败,南宋亡国。“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这一天永远没有能够到来。但陆游的后人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他的孙子陆元廷,为抗元奔走呼号,积劳成疾而死。曾孙陆传义,崖山兵败后绝食而亡。玄孙陆天骐参与了崖山之战,战败后宁死不屈,投海自尽。

 

  

  卜宪群点评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注重耕读并重,也注重仕读并重。所谓仕读并重,即做官不忘读书。司马迁官至太史令,却勤奋读书,心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远大理想,撰写了不朽名著《史记》。司马光一生仕宦经历丰富,但做官的同时也不忘读书,不仅写下大批文章,还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这部书“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历代治国理政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借鉴。

  实际上,历史上许多普通官吏在任上,也都把读书视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既陶冶了情操,又增添了为政能力。如明代宝坻知县袁黄,就博学多才,涉猎广泛,不仅著述甚丰,也为宝坻百姓做了大量善事。

  陆游一生酷爱读书,忧国忧民,不仅践行了他自己诗中“学问无遗力”的诺言,还把这种思想传授教育给自己的子女。陆游的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今天为官者学习吗?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