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五常”之一,是凝聚中国社会的精神纽带,也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
“信”字由“人”和“言”组成,它的古代写法还有“人”与“口”组合、“心”与“言”组合等。秦朝统一文字以后,“信”的字形就固定下来。“信”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指人说的话。
但是,“信”不是指所有的“人言”,而是特指那些诚实无欺、能够说到做到的“人言”。《说文解字》:“信,诚也”“诚,信也”。三国时期的史学家韦昭在《国语注》中说:“信,言必行之”。唐朝学者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说:“信,不欺也”。朱熹《论语集注》有言:“信者,言之有实也”。
由此可见,“信”是一种郑重的承诺。中国人讲究言而有信,这一历史传统由来已久。
《吕氏春秋》记载了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西周早期,成王即位时,年龄尚幼,所以暂由他的叔父周公辅政。有一天,成王与弟弟叔虞在王宫的庭院里玩耍,一时兴起,就拿起一片梧桐叶交给弟弟说:我要封你为诸侯,这片梧桐叶就当作礼器玉圭,是分封的信物。叔虞谢恩后赶紧跑去告诉了周公。周公郑重地请示成王:天子要封虞为诸侯吗?成王回答:那是我一个人与他做游戏时说的话罢了。周公对答:臣听说,天子无戏言,天子说的话,史官们会记录下来,大臣与士人们都会认真传诵、学习。于是周成王最终履行诺言,正式分封叔虞于晋,这就是晋国的由来。这件事发生以后,周成王说话就非常慎重了,人也一下子成熟起来。成王与周公的做法得到了国人的尊重,王室的威信也大大提升,统治地位更加稳固了。
除了“君无戏言”,军中也无戏言。据《史记·孙子列传》记载,孙武带着《孙子兵法》去拜见吴王,吴王说:兵法十三篇,我都看过了,先生能实兵演习一遍,让我看看效果吗?孙武回答:可以!吴王有意考验孙武,从宫中选出了180名美女交给他。孙武把宫女分为两队,并任命吴王最宠爱的两位嫔妃为队长。孙武在校场上向宫女们明确讲解了前、后、左、右等行军之法,开始击鼓指挥。听到军令,宫女们笑得前仰后合,根本排不成队列。孙武再次重申了军令,操练时宫女们依然只知道大笑,并不按要求列队。孙武说:军令已明,士兵不听指挥,是队长的过错!按照军法当斩。于是不顾吴王的求情,他当场将两位任队长的嫔妃执行军法,并任命了新队长。孙武再次击鼓指挥,“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孙子后来被吴王任用,在他指挥下,吴国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节节胜利。
中国历史上历次变法,施政者的首要措施是树立威信、坚定大家对新法的信心,《史记》中就记载了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在新法颁布之前,商鞅在国都的南门树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公开告示:如果有人把木杆搬到北门,政府给予他“十金”——这是一大笔赏金,当时社会的巨富也不过家有“千金”而已。秦国的老百姓都感到很奇怪,不知道商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举国轰动,却没有人敢应募。商鞅于是提高赏格至五十金。有一个秦人应募完成任务,果然拿到了赏金。之后,商鞅新法颁布,秦国百姓信之不疑,政令得以迅速推行,秦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秦朝统一打下了基础。
“信”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是凝聚中国社会的精神纽带。“信”在现代经济中也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与意义,“信用”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世界各国货币早已与黄金脱钩,成为信用货币。离开了“信”,世界经济就会立刻停摆,“信”比黄金还贵这句话不是虚谈。
考察历史,我们可知:人是社会性动物,凝聚人心的是 “信”,人无信不立,政府无信就会陷入塔西佗陷阱。由信任到信念再到信仰,离开了“信”,人类文明就无从谈起。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艰苦卓绝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而把红军紧紧团结在一起,走向最终胜利的,正是红军对党的信任,对中国革命胜利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信念和信仰。“信”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