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出处】(战国)屈原《离骚》
【释义】追寻真理的道路十分漫长且不清晰,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诗句体现了作者为实现理想矢志不移、开拓进取的精神,与恒久不变的初心。
【阐释】
战国时期楚国左徒屈原,怀揣强国之志,通晓治国之道。然而,由于听信上官大夫的谗言,楚怀王、楚襄王先后两代君主都疏远屈原,不仅不采纳他的进谏,还两次将其放逐。看着国家逐渐衰败,身处逆境的屈原写下“易初本由兮,君子所鄙”的诗句,表达自己始终不渝的忧国初心。楚国灭亡后,屈原投汨罗江而死。在屈原看来,实现国家富强的理想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失去祖国,自己的追求也就落空。
中华民族自古便将人生价值摆在首位,乃至与天地等量齐观。《周易》将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天地有无私养育万物之德,而人要成为顶天立地、造福万民、“与天地合其德”的“大人”。所以中华民族以创造“天下为公”“讲睦修和”“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为共同理想。自古圣贤君子始终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目标,上究天理、下察民情,不断探索前进。
《吕氏春秋》说:“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天空无私地覆被着万物,大地无求地承载着万物,无私奉献,换来的是万物的成就、世界的美好。圣贤君子效法天地之德,以“爱民如子,视民如伤”为初衷,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留名青史。
自古以来的“父母官”“青天大人”,都始终抱持着报国为民的初衷,以仁爱之心对待人事。西汉的黄霸自幼攻读法律之学,胸有大志。汉武帝末年,他做河南太守丞时温良爱民,官吏百姓都很敬爱他。汉昭帝时期,各地官吏都以严刑酷法约束臣民,但是唯有黄霸宽和以待、爱民如子,因此赢得了仁厚的美名。汉宣帝时,黄霸升任至丞相长史(相当于丞相府的秘书长),后因夏侯胜案的连累入狱,仍然学习《尚书》的“敬天保民”之道。被赦出狱后,他又在颍川(今河南禹州)太守任上继续为民谋福。他让邮亭乡官养鸡养猪以赡养鳏寡贫弱的人,制定教令劝导百姓为善防奸,等等。在他的治理下,颍川的盗贼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治为天下第一”。宣帝为了褒奖黄霸的“治行终长”,不因颠沛起伏而改变为民初心,特地下诏称扬他为“贤人君子”,并提升俸禄至“中二千石”。
《周易》说:“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天地的大德不仅在于无私,更重要的是永远保持着初衷,不曾改变、永不止息。圣贤君子为了实现理想,会克服艰难险阻,而不改初心。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动人传说,比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都反映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矢志不移的精神品质。《史记》上记载,尧帝在位时天下曾经洪水肆虐,百姓流离失所,与野兽共居。鲧受命治水,他用“堵”的方式到处修筑堤防,但是九年都没有平息水患。后来鲧的儿子大禹吸取父亲的经验教训,改用“导”的办法,历经千辛万苦,顺着九大山系的形势引导洪水入海,为天下百姓带来了福祉。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艰辛而曲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建立95年来,带领各族人民从推翻三座大山到建立新中国,从社会主义建设到全面深化改革直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天不变,道亦不变”,在复兴之路上,无数共产党人始终保持为人民谋福祉的赤子之心“上下求索”,李大钊、方志敏、焦裕禄、谷文昌都是典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任重而道远,只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才能经受时代考验、实现远大理想。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伦理学博士研究生,“《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