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24期

社论

在坚持深化中更好监督执纪问责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理想信念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出版发行

王岐山在江苏调研并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纪委书记座谈会

学习体会

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重要位置

专题  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在党内法规体系中学习把握监督条例

写入《条例》的创新实践(二)

《条例》实招面面观

之一:人人有责,让监督落到实处

之二:抓早抓小,让监督更靠“前”

之三:阳光公开,让监督更有力有效

之四:处处留痕,让监督更有刚性

之五:内外结合,让监督无处不在

《条例》解读

为什么要强调领导干部的自我约束?自律是他律的基础和保证

为什么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职位越高权力越大就越要严格监督

如何发挥巡视在党内监督中的利剑作用?提高政治站位 用好巡视成果

为什么基层党组织要加强日常监督?把好门、管住人,是基层党组织职责所在

学有所悟

信任与监督辩证统一

党的领导本身包含着管理和监督

特稿

向世界讲好中国反腐故事

特别关注  守住廉关 过好两节

不一样的节点 一样的寸土不让

从164起典型问题看元旦、春节期间“四风”特点

当前“四风”问题的表现及治理

“四风”监督哨

党日岂是福利日 滥发乱补受处分

向“商”要酒攒饭局 一桌八人被处理

燕阁观察

以自我监督为执纪之剑淬锋

严明政治纪律是全面从严治党一以贯之的红线

失责必问渐成常态 胡静 白广磊

锐评

一组

清风时评

感服·说服·压服

打破“接力腐败”怪圈,监督必不可少

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纪所不容

如此“负责”,实为“失责”

徒有虚名就不是合格党员

书记说纪

走好“三步棋” 破解“不会谈”

一把手担起责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执纪就要一寸不让

主责在党委,纪委怎么干

“四种形态”好做法

山东:扣住从严挺纪律

新疆:在抓早抓小中体现严管厚爱

人社部:让红脸出汗见诸日常

哈尔滨:“点穴式”教育谈话成常态

实践探索

甘肃:以量化标准推动主体责任落实

福建:让优秀文化浸润八闽大地

基层正风反腐

对症下药推动标本兼治

释疑答问

监察机关处理举报事项的行为是否属于行政复议范围

对受处分党员又发现其之前违纪的,是否应从重处分

根据生效刑事判决给予党纪处分是否需进行违纪事实见面

广角

图片新闻

队伍建设

一线传真

关键词解

工作通讯

警示

十年贪腐路 一场黄粱梦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古语今悟“读书之时”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一等人忠臣孝子 两件事读书耕田

家训品读陆游示儿:学终身 忧国民

说文解字“信”:诚实无欺,说到做到

历史回放

红色家风彭德怀家风:任何时候都要清正廉洁诚实

 
一等人忠臣孝子 两件事读书耕田
——晚清“百官楷模”马丕瑶的家风故事
韦中月 田夏
首页
1

  从河南省安阳县城西行二十公里,进入蒋村镇境内,便有一片蓝砖灰瓦、古朴典雅的古建筑群映入眼帘。这就是名震中州的马氏庄园,是晚清“百官楷模”马丕瑶的故居。

  走进庄园,但见匾额楹联,琳琅满目,其中尤以马丕瑶居室门前立柱上镌刻的一副楹联最为引人注目,“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简洁明了、质朴无华的语言,蕴涵着浓厚的儒家传统思想,是马丕瑶做人、处事、为官的核心理念,也寄托着他对子女、族人的殷切期望。100多年来,马丕瑶六世150多位后人深受这一理念的影响,为官持忠诚、做人守孝道、传家事耕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

  不爱钱不徇情 凭国法凭天理

  马丕瑶(1831—1895),字玉山,清同治元年(1862年)进士。历任山西平陆县令,贵州按察使,广西布政使,广西巡抚,广东巡抚等职。纵观马丕瑶一生,不论是做官还是生活,始终践行着忠、孝这两个传统文化中至为重要的德行。

  马丕瑶无论在何地任职,都置个人利益于度外,把对朝廷忠心转化为殚精竭虑、尽心尽责、清除积弊、造福黎民的实际行动。马丕瑶32岁中进士,以“知县即用”分发山西。恰逢偏处边地的平陆县盗匪猖獗、民怨沸腾,原任知县如坐针毡,千方百计寻求调离。面对诸多积案和百姓的怨声载道,马丕瑶一上任就在大堂上悬挂出“不爱钱,不徇情,我这里空空洞洞;凭国法,凭天理,你何须曲曲弯弯”的长联表明公正严明的态度。随着一批积案得到公正处理,马丕瑶赢得了平陆父老的信任和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很快摸清了匪患的详情和原因,并将盗匪团伙一网打尽。从此,平陆盗匪销声匿迹,百姓拍手称快,“马青天”的盛名不胫而走。

  公元1877年,山西大旱,饥民暴动,巡抚急令马丕瑶兼领解州,赈灾安民。马丕瑶认为对父母尽孝是人的本分,为黎民百姓造福是当官的分内之事。到任后,马丕瑶一面派人到外省购粮,一面划分困难等级,计口给粮。同时,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到饥民之所以作乱,是因为豪强和官府勾结,田赋严重不均。于是,他彻底核查地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终使解州转危为安,流民还家,未经镇压而暴乱自平。次年解州全境丰收,义仓存粮万石,并开始对外支援,一举解除数州之困。光绪帝闻报大喜,亲赐马丕瑶“百官楷模”牌匾。

  马丕瑶对待百姓如此,侍奉父母更是严格恪守孝道。他的俸禄,除了时不时接济一些穷苦乡邻外,主要就用来赡养父母。任永济县令时,他父亲突然病逝。接到消息后,他立刻报请停薪,归家丁忧,为父守孝。可这时,他连买棺材、雇车马回家的钱都拿不出来了。永济人听说后,被马丕瑶廉洁奉公的事迹深深感动,纷纷解囊相助,捐凑银两,这才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学业没完成 绝不允许下楼

  马丕瑶为官是勤政爱民、廉洁自律的忠臣,治家则是省身律己、言传身教的严父。

  马丕瑶特别重视律己自省,并用自省所得治家。他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来“幽独审己”,警示自己坚守“诚敬”,切“勿暗肆”。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约斋”,就是提醒要注意约束自己。在“约斋”里,他综合挚友劝告,反省自己过去,写出了对己对人都影响深远的《约斋铭》。其中很多道理,与“忠孝耕读”楹联的内涵一脉相承。比如《约斋铭》第六条“处家”里说“儿辈严课读,也要善诱循循,约约家之本”,意思是要严加管束、循循善诱,督促儿孙后辈读书学习,这才是治家之本。

  马丕瑶对子孙、族人的读书有极为严格的要求。为了督促子孙、族人认真读书,马丕瑶在马氏庄园里专门建了一座“读书楼”,并请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题写了楼名。他要求马家子孙13岁以后,就要到读书楼学习。“读书楼”当时没有楼梯,而是用一个专门的木梯,把孩子送上去后撤走。如果当天的学业没完,绝对不允许下楼。

  马丕瑶还经常借一些身边的事情教育子孙、族人。任永济知县时,有个极善奉承、人称“不倒翁”的县吏,听说马丕瑶和他的子侄都酷爱养花,便搜罗奇花异草,大献殷勤。此人的阿谀奉承引起了马丕瑶警觉,经过调查,果然发现这个县吏口碑极坏,是永济百姓人人痛恨的第一“害虫”。查清其腐败事实后,马丕瑶立即对其进行了严厉惩处,并借此告诫子侄说:“那些投我们所好的人,肯定是有目的的。如果上了他们的当,就跟喝毒药一样会害了自己。”

  一门双进士 三代五俊杰

  在马丕瑶的言传身教下,忠孝德行以及耕读传家的思想对其子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丕瑶的子女,在父亲的影响下,不论是从政经商还是务农,都有所建树。长子马吉森是清末民初实业家,积极创办工、矿业,一生忠心爱国。1909年,清政府决定用竞标的方式开发六河沟新煤矿,为了不使新煤矿的开发权落入英国人之手,马吉森联合妹妹马青霞出资180万两白银,一举挫败了洋人的图谋,大张国威。次子马吉樟是光绪九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湖北按察使等职,为官恤民善施,力主改革。辛亥革命后,马吉樟曾任袁世凯总统府内史、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虽然被视为亲信,但在袁世凯称帝后,马吉樟却当即辞官。小女儿马青霞积极资助《河南》等革命派报刊,并兴办女学,鼓励女子追求进步。她还积极参与并支持了辛亥革命,最后将数百万家产全部捐给了刚刚成立的民国政府,有“南秋瑾、北青霞”之称。

  到了马丕瑶的孙辈,耕读传家的家风也使得马家人才辈出,其中尤以马载之最为知名。在家风的影响下,马载之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后留学美国。归国后,先后任教于河南焦作福中矿务大学(今中国矿业大学前身)、兰州西北工学院等,是我国工矿学界先驱。海内工矿界名人,很多都是马载之的弟子。马家因此被赞誉为“一门双进士、三代五俊杰”。

  马丕瑶重视忠孝、耕读传家的家风,到现在依然对马氏家族有重要的影响。马丕瑶重孙、马载之次子马怀琛(1935—2007年)15岁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参与了新疆十月拖拉机厂的创建,后来任该厂副厂长,为工厂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71年,其父马载之生命垂危,他火速从新疆赶赴西安医院,日夜服侍在父亲身旁,直到父亲去世。办完丧事,他又匆忙赶回新疆,由于悲伤和疲劳过度,大病一场,住进医院。(资料提供 原文广 郭院伟 冯营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