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特别关注 《准则》《条例》释疑答问
中央纪委副书记张军就学习贯彻《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答记者问
专题 以严明的纪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时评
论坛
三转
两个责任
锐评
“四风”问题监督哨
纪律审查
信访
释疑答问
警示
广角
环球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名家访谈
清风文萃
社论
特别关注 《准则》《条例》释疑答问
中央纪委副书记张军就学习贯彻《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答记者问
专题 以严明的纪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时评
论坛
三转
两个责任
锐评
“四风”问题监督哨
纪律审查
信访
释疑答问
警示
广角
环球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名家访谈
清风文萃
“亲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它主要是对为政者而言的,包含了爱民保民、顺民惠民、富民安民的意思,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是真正的“亲民”。民为国之本,有民才有国,治国平天下须从亲民开始。
把老百姓的苦难当成自己的苦难
“亲民”背后的哲学依据是万物一体之仁。儒家认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与人之间应该是诚爱无私的。真正的仁人,能够了解他人的痛苦,就仿佛他人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如果不能了解别人的痛苦,那么就是麻木不仁。因此,《大学》里的“亲民”,强调的是为政者的使命感。读书人希望“学而优则仕”,出仕为政的主要目的不是升官发财,而是自身使命与价值的实现,若想在仕途中实现价值,就需要具备亲民的素质。
王阳明出仕的时间比较久,在古代儒者当中,他罕见地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平定赣南叛乱后,罢黜冗官,整肃吏治,赈济救灾,同时兴修县学,移风易俗,以求长治久安,解决当地人民的切实需求。他曾说老百姓的一切苦难都仿佛是自己身上的痛苦一样,如果不知道这些痛苦,就是没有是非之心。在王阳明等古代儒家知识分子看来,对世人的痛楚、苦难、不幸要有恻隐爱心,也要有急切拯救的心情,看见人民饥饿痛苦,就仿佛自己身处其中,以拯救人民为己任。
要切身了解和体会民间疾苦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十分重视了解民间疾苦,大凡古代的盛世,其确立之前提都是政治家对民间疾苦的感知、对人民生活问题有切身体会。如若一个统治者只在乎自己的享乐,活在自己的观念中凭想象看社会,不可能出现好的治理局面。
唐太宗执政初期,如何稳定政权、恢复生产、聚拢人心成了他面对的重要课题。《贞观政要》以唐太宗的一段话开篇,颇具玩味。这段话的大意是,为君之道,必须先让老百姓存活。如果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执政者的欲望,就仿佛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虽然吃饱了,自身也会死的。为政者如果言行不合宜,就会导致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
唐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和唐太宗的亲民思想是分不开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就是水,不亲民就不能了解民间的疾苦,终究会被人民所推翻。身为一国之君,为了避免自己的耳目被遮住,唐太宗采取多种措施了解人民的切实需求。例如,他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召见,向他们询问民间疾苦,了解政事得失。还派李靖等十三名考察地方官吏的“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各地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
当然,历史上也有不少“亲民”的反例。《晋书·惠帝纪》记载,晋惠帝时期,有一次发生大的饥荒,老百姓流离失所,饿死的很多。大臣跟晋惠帝汇报灾情,说老百姓没有粮食吃,他竟然答道:“百姓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晋惠帝竟昏聩到如此地步!没多少年,西晋灭亡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
古代类似晋惠帝这样的皇帝还有很多,他们不想百姓之所想,如何能“亲民”?对于一个王朝来讲,统治者一旦失去了对民间疾苦的感知能力,那么它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为民办事不计回报
古人讲做官是“为民父母”,不是说官员对人民有绝对的权威,可以对百姓作威作福、任意指使,而是说官员要像父母照顾自己的孩子那样,对人民无微不至,想民之所想,为民办事不计回报、尽心尽力,对老百姓体贴入微。能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人民的官员,人民群众也会真心爱戴他们。
明嘉靖年间,赵邦清任山东滕县县令,赴任前他的母亲高氏专门告诫他要为官清廉,为民造福。赵邦清上任前,正值滕县遭遇饥荒,百姓食不果腹。他上任后遍访灾民,惩治霸占土地、消极救灾的地方豪强,同时积极斡旋,从临县借粮赈济百姓,办起十几处粥场施舍灾民,救活7万多人。救灾期间,他不住县衙,而与灾民同住,了解灾民的实际需求。饥荒结束后,他重新丈量土地,将豪强强占的土地分还给普通百姓,同时开垦荒地,从历年节存中挤出不少银两,购买了上千头耕牛和大量种子,分给贫穷人家。他还十分注重兴修水利、改土造田。他在修水渠过程中亲临现场、风餐露宿,昼夜指挥,曾多次晕倒在工地,最终为滕县修成了长80里的漕运工程和10多条灌渠,平整了数千顷土地。在他离任赴京之际,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专门为他修建了生祠,无论老人小孩,都去那里纪念这位造福一方的好官。甚至到了乾隆56年间,赵邦清去世95年时,当地在编修县志时还专门为他立传,表达当地群众对他的怀念。
亲民的榜样还有很多,人民不会忘记真正为他们做实事的地方官。历史更是公正的,它会用特殊的笔法记下为政者的一举一动,供后人点评。今天时代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对于领导干部来讲,亲民当是基本的要求。
《大学》所讲的“亲民”二字虽然简单,背后却蕴含了为政的深刻道理。无论官职大小,官员首先要做到亲民,这是为官者的本分。亲民就要把人民当成一把尺子,而人民的需求、疾苦就是尺子的刻度。亲民更需要官员做到“知行合一”,一要知道老百姓所思所想,二要解决老百姓实际问题,不能只是空谈空讲,而是切实做到“谋事要实”。
亲民当以民为本,亲民者民必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