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人们合家团聚,辞旧迎新,称为“过年”。在中国的童话故事中,“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到岁末就会出来祸害人畜。传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出了对付它的办法,大家贴门对儿、挂灯笼、放鞭炮,热热闹闹地聚会,“年”就不敢来害人了。
“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年”的小篆字形由“禾”与“千”组成。《说文解字》:“
(年),谷熟也,从‘禾’,‘千’声。”由此看来,“年”是一个形声字,表示谷物丰收,“禾”是形旁,“千”是声旁。
春秋时期鲁国的史书《春秋·宣公十六年》记载:“大有年”。《春秋谷梁传》对此解释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所以史书里的“大有年”,就是五谷丰登的意思。
我们继续往前追溯,“年”的甲骨文字形是
,上半部的
(禾)字,是谷物的象形;下半部是
(人)字。甲骨文“年”字形象地表现了三千多年前的农业劳动场面——人们背着丰收的谷物回家去。所以,甲骨文的“年”是会意字,本义是谷物的“熟稔”。甲骨文中有大量的“商受年”“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等记录。“受年”就是丰收的意思,这些甲骨文记录表明商代农业已经成为国家的主要产业,农业收成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商代已经有了“五谷”,一般认为五谷是稻(大米)、粟(小米)、黍(黍米)、麦(小麦)、菽(大豆)。根据考古工作者的发现,我们知道大米、小米、黍米、大豆是原产于我国的农作物,中华先民为世界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小麦于大约四千多年前从西亚传入我国,殷商时期北方已经广泛种植,并逐渐成为人们的主食之一。
因为古代的谷物一年一熟,所以从周代开始,人们以谷物成熟一季为农历的一年。
春秋战国时期,“年”字下边的“人”演变成“千”字。秦汉隶书进一步简化,楷书字体出现后,我们已经难以从字形看出“年”的本义了。
在农业社会,人们对过年非常重视。因为正值农闲时节,而且春天马上就要到来,所以人们在这个时候总结一年的成绩、期盼新年的丰收并积极做好准备。人们祭祀祖先、娶媳妇嫁姑娘、走亲访友、赶庙会、买卖商品等活动主要集中在岁末年初进行。春节也就成了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它最大的特点是讲究阖家团圆与互相拜年。
据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古人过年“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驱赶“山鬼”,这个山鬼就是童话中怪兽“年”的原型。然后赶早换新衣、拜大年,“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拜完年,人们就要吃各种美味佳肴,并在家门口贴年画、挂桃符,以祈求纳福驱邪。这些风俗都沿袭到今天,成为我们民族的珍贵记忆与文化遗产。
一年之计在于春。只要春天播下汗水,秋天就会收获希望,这就是“年”字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