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马之肥瘦引到了士之廉滥,从而表达对于元代吏治中丑恶现象的批评,这在元代画坛中是非常罕见的,甚至在古代绘画史中也是极为少有的——
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幅名为《二马图》的元代绘画手卷,图中所画肥、瘦马匹各一。左侧为一瘦骨嶙峋、低头垂目的棕马,它迈着虚弱的步子向前行走,因为太过瘦弱似乎随时都会跌倒。右侧为一体态健硕、仰首挺胸的红白二色花斑马,它迈着如同舞步般的步伐向前行进。两匹马的体形、毛色、动作、神态反差极大。此幅作品的作者是元代一位名叫任仁发的水利官员。那么他画一幅如此具有强烈视觉反差的作品其用意何在?这还得从他的经历说起。
任仁发(1254-1327)字子明,号月山道人。松江(今上海市)人。据王逢在《谒浙东宣慰副使致仕任公及其子台州判官墓》一诗的跋记中所载,任仁发虽出身寒门,却自少“辄异群儿习”。宋咸淳八年(1272),年仅十八岁便中试成为举人的任仁发正准备大展抱负时,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南宋灭亡,元朝废除科举,这使得他的仕途之路受到阻碍,人生也因此发生了转变。时代更替之时,南宋的遗民一部分选择了隐居山林的出世生活,另一部分选择了期许未来的入世生活。任仁发选择了后者,他以南宋举人的身份毛遂自荐,拜见时任中奉大夫、浙西道宣慰使的游显,游显破格将其纳为幕府中管理文书档案的小吏。此后,任仁发主持治理了大都通惠河、黄河决口、盐官州海塘、吴淞二道、大盈及乌泥二河等一系列水利工作,取得了瞩目成就。他因办差得力,治水有功,一路高升,直至从三品的中宪大夫、浙东道宣慰使司副使。任仁发既有卓越的才识,又有勤劳的作风,作为一个重要的技术官员,其地位却始终处于元代官僚体系的中下层,这使得他对官场的黑暗和人生的感悟都融入到绘画之中。
任仁发在这幅《二马图》中并未绘制任何背景,而是利用简洁的画面与写实的手法突出了两匹马的不同体态与神情。如单从画面来看,观者并不会明显察觉到其中暗含着的讽刺意味。但作者自己在画后的题跋中写道:“予吏事之余,偶图肥瘠二马,肥者骨骼权奇,萦一索而立峻坂,虽有厌饫刍豆之荣,宁无羊肠踣蹶之患。瘠者皮毛剥落,枯囓草而立风霜,虽有终身摈斥之状,而无晨驰夜秣之劳。甚矣哉,物清之不类也如此!”作者写到此处似是在描述所绘之马,然而后面的话锋突然一转,终于揭开了他作画的目的:“世之士大夫,廉滥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国,不失其为廉。苟肥一己而瘠万民,岂不贻污滥之耻欤!按图索骥,得不愧于心乎?因题卷末,以俟识者。”至此,我们才明白任仁发是以图中二马为喻,借此来表达他对当时官场的个人看法。他将瘦马比喻成清正廉明的官员,虽心怀天下、廉洁奉公、案牍劳形,最后累得“皮毛剥落”,却得不到应有的重用甚至被排斥。将肥马比作损公肥私的官员,平日养尊处优、饱食终日、纸醉金迷,故而肥壮,需要他们有所作为的时候却谨小慎微、畏葸不前。作者表明世间官员应以瘦马为榜样,肥马为警示的积极态度。
我们在了解任仁发通过此图想要传达给观者的信息之后,再重新欣赏图中的肥、瘦二马便可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细节。首先看马首,瘦马低头束缰,慢步行进,一幅任劳任怨的可控神情,肥马则仰头脱缰,处于失控的状态,似乎马上就要奔跑起来。再看马身,瘦马身上的肋骨共有十五根,这与宋末元初的另一位名叫龚开的画家所绘《骏骨图》中的瘦马身上的肋骨数量一致。龚开在《骏骨图》画后自跋云:“经言马肋贵细而多,凡马仅十许肋,过此即骏足。惟千里马多至十有五肋。假令肉中画骨,渠能使十五肋现于外。”由此可知,任仁发《二马图》中所绘的瘦马并不普通,而是一匹千里良驹。其次看马尾,瘦马的尾巴紧紧夹于两后腿之间,这是动物因紧张胆小而做出的本能反应,而肥马的尾巴做出了放松的摆动之状。最后看马的毛色,瘦马毛色单一灰暗,与其相比,肥马毛色则亮丽光鲜。清正廉明的官员正如同图中的千里良驹,因为受到制度和道德的约束,每日殚精竭虑,恪尽职守,甚至连自己吃饭和穿衣这种温饱问题都无暇顾及,生怕做出超出制度和德道之外的事情,即便如此也无法得到重用。损公肥私的官员亦如图中肥马,外表光鲜亮丽,内心却藐视制度与道德,目无王法,鱼肉百姓。任仁发由马之肥瘦引到了士之廉滥,从而表达了对于元代吏治中丑恶现象的批评。任仁发利用绘画艺术抨击元代社会中不公平的现象,这在元代画坛中是非常罕见的,甚至在古代绘画史中也是极为少有的。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纵览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凡吏治清明,官风清正的时代,国家一定强大和繁荣;凡吏治腐败,官风污浊的时代,国家也会必然走向灭亡。
作者: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