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年,是人们给年代起名的方法。我国历史悠久,至少从商代就有文字记载,但由于史料缺失,我们无法知道西周中期之前的准确纪年。司马迁根据前人留下的资料,在《史记》中明确记载了西周共和元年及其以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确切纪年。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崤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历史上大多数皇帝采用过两个或更多的年号,如宋仁宗赵祯用过9个年号,《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庆历”就是当时宋仁宗用的一个年号,“四年”指用这个年号的第四年。明代以后,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后人便以年号代称皇帝,如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在位61年,只用了一个年号“康熙”。
(3)干支纪年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每60年为一个周期。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世界各国关于纪年的方法有很多,不过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法。公元是“公历纪元”的简称,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生年为公历元年(相当于我国西汉平帝元年)。我国从1912年也就是辛亥革命后的次年起,采用公历月、日,但同时采用中华民国纪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才开始采用真正意义上的公元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