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党建研究》刊发题为《新时代新思想新境界》的文章指出,新时代作为标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它不是自动到来的,而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通过伟大斗争推动而来的。因此,形成正确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思想并在新思想指引下取得巨大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和标志。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这就是新时代与新思想的辩证关系。
深化改革需要思想再解放
《求是》刊发题为《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的文章指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相比过去,我们对行之有效改革“源头活水”的需求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我们面临的改革难题不是简单了、而是复杂了。今天,我们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不能一味用“过去的我”来评判“今天的他”,或者明知是“活思想”还用“死办法”应对,回避敏感、逃避热点;或者担心闸口放开,收不了、关不住。深化改革,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勇于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障碍和观念桎梏,采取措施、系统施策,鼓励基层创新,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形成更加浓厚、更有活力的改革创新氛围。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红旗文稿》刊发的《坚定不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文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而是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本源的关系。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传统文化才得以在批判继承、发掘创新中获得了新生,不仅在几十年血与火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孕育和发展了革命文化,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中创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越来越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必须更加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三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撰写的《读懂十九大报告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文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三方面:第一,物质性需要。第二,社会性需要,包括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和社会公正等方面的需要。第三,心理性需求,包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体现人与自我或心灵之间关系的需求。由于心理性需求而形成的精神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显著标识。由此,实现新时代的总目标,必须妥善解决经济建设与人民的物质需要之间的平衡发展,社会建设与人民的社会性需要之间的平衡发展,文化建设与人民的心理性需要之间的平衡发展。
“金德尔伯格陷阱”论低估了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决心与意愿
《人民日报》刊发题为《走出思维误区才能跨越陷阱》的文章指出,“金德尔伯格陷阱”是指世界权力的转移会引发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缺失,并给世界带来灾难性后果。有人担心特朗普政府如果采取强硬的对华政策,会让中国转向免费搭车政策,即偏向使用而不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从而使世界陷入“金德尔伯格陷阱”。事实上,中国目前已经是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减贫贡献最大的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及其后续机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国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得到100多个国家的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一切都表明,中国正通过实际行动切实承担应尽的国际责任、提供更多优质国际公共产品。
网络舆论场的话语权趋于均等化
《北京日报》刊登题为《网络舆论场的话语权趋于均等化》的文章指出,微信降低了网络表达和浏览的门槛,从BBS年代和微博早期往往由少数“大V”主导舆论,变成了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基层百姓,都可以用拇指发布见解、表达诉求,互联网上“意见人士”特立独行的言论少了并且附和者寡,而大众话题更容易引起共鸣。在一些具有政治意义的重要节点和议题上,政府具有很强的议程设置能力,获得了压倒性的舆论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