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8年第7期

社论

严于正身律己 担当光荣使命

重要论述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厉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赵乐际在云南调研时强调忠实履行党章宪法赋予的职责 扎实推进国家监察全覆盖

视点辑览

一组

理论纵横

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学有所悟

把握精神实质 增强坚定决心

专题  培育新素质 塑造新形象

培育新素质 塑造新形象

担当显忠诚 奋进新时代

● 圆桌对话 ●

自身过硬才能有力担当责任

● 实践篇 ●

在全面融合中提升履职能力

敢于“唱黑脸”不怕得罪人

打造纪法皆通的专业化队伍

将“自我约束严之又严”落到实处

● 感悟篇 ●

感悟篇编者按

以“讲政治”为队伍融合凝神铸魂

在全面融合中实现“三个提升”

我的转隶融合之路

反“围猎”,关键还得自身硬

决不辜负第一任市监委主任的称谓

特别关注  读懂监察法

读懂监察法

监察法就是反腐败国家立法

监察法填补了权力监督的空白

强化自我监督的制度体现

留置是法治思维反腐的重要体现

对“谁来监督监委”作出回答

监察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准确把握监察法的属性

一得之见

一组

学原文悟原理

答问解惑为什么说“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等一组

燕阁观察

答好自己的题,把好纪律的关

坚决跳出“紧紧松松”的循环怪圈

清风时评

再小的权力也要有监督

功成不必在我,为成功必须担当

迷恋特权是腐化堕落的根源

管好身边人是领导干部的必答题

卫士风采

生命因坚强而宽广

短评:信念是坚强的根

“四风”监督哨

欺上瞒下摆宴席 打小算盘被免职

自收自支当借口 任性接待受追究

基层正风反腐

一个“霸道村长”覆灭带来的启示

纪律讲堂:扫黑必反腐 惩恶必除“伞”

悦读·书香

毛泽东从《共产党宣言》中品出的味道

文史经纬

古语今悟 ●“人生诀要”小议

说文解字 ●“我”:集体与个人的统一

走进博物馆故宫三大殿的更名与匾联

中国古代著名监察官

谈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经验与教训

中国古代著名监察官
解扬
首页
1

  自秦朝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并在地方派御史常驻郡县,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体制便基本建立起来。此后,历朝历代都出现了不少忠心为国、一心为民的监察官,他们心胸坦荡,不畏强权,敢于直言,在艰难与挫折中,演绎了值得后人钦佩的波澜人生。

 

  敢于挑战诸侯王权的汉代刺史张敞

  张敞(?-公元前48),字子高,河东平阳人,在汉宣帝时任冀州刺史。当时的冀州人员构成复杂,社会治安混乱。张敞到任后,经过细致调查,发现扰乱社会治安的因素纷纷指向广川王。于是,他亲自率领郡国吏,领兵检查广川王宫,果然搜捕到了一些犯案之人。他果断地将搜捕到的人犯一律枭首。回朝后,张敞上奏弹劾广川王,历数其不法行径。最终,广川王被削减封户。

  张敞任职期间采取严刑峻法的措施,治理颇有成效。由于他治法严苛,也得罪了不少同僚。但张敞所为,正是符合当时法治需要的行政举措。在汉宣帝时代,国家财力匮乏,百姓生活困苦,盗贼横行,社会整体上处在动荡的局势中。这需要官吏采取强硬的行政手段加强社会治理,维护国家安定,给百姓创造休养生息的良好氛围。虽然他一生为官没能位列三公,但一直得到君主的支持,深受信任,行事顺利,达到了他为官为国排忧、为民解难的人生目标。

  秉承正气的唐代御史台中丞宋璟

  宋璟(663-737),字广平,邢州南和人,是唐朝的开元名相,曾经为开创开元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武则天时期曾经担任过御史台中丞,根据《旧唐书·宋璟传》记载,他在任上敢于弹劾武则天崇信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表现了一位坚持公正的官员形象。当时,张易之兄弟凭借着跟皇帝的关系,肆意妄为,满朝官员无人敢于纠劾。张昌宗甚至以观天象吉凶,言涉不顺,宋璟顺势奏请惩处张氏兄弟。虽因武则天庇护,最终张氏兄弟逃脱了惩罚,但宋璟也因为官刚正得到重用。

  宋璟在为官期间,针对国家的奢侈享乐风气,提出了不少节制主张,其中有的被朝廷接纳,也产生了实际效果。例如,唐代的朝集使本来是各州、郡的长官在年底入京汇报工作的代表,但他们往往随身携带大量珍贵特产送给京中的实权派,以寻觅晋身的机会。宋璟对此现象深恶痛绝,上奏唐玄宗,请求禁止。此举得到了唐玄宗的支持,既打击了地方官员搜刮盘剥基层的非法举动,也杜绝了他们入京行贿的私进之途,澄清了吏治,对国家行政效能的提升,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洁身自好的元代御史台掾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历城人,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以东平学正步入仕途,后来获推荐,出任御史台掾,之后选授堂邑县尹。由于他为官清廉,在元武宗时被升任监察御史,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在归老还乡后又被启用,卒于陕西行台中丞任上。

  张养浩的行政经验丰富,在地方和中央都做过官,对国家行政系统的政务非常熟悉,对官场的腐败现象也了如指掌。这为他尽职尽责地履行监察官的职能积累了经验。张养浩为官任上,律己极严,这一风格坚持一生,因此被赞为“节全始终”。大德二年,张养浩在御史台任上,有一次得了病,在家休息,赏识张养浩并曾经举荐他的丞相不忽木到他的家中探望,看到的张家竟是一番家徒四壁的景象。他对身为御史的张养浩能够如此清廉十分钦佩,不由地称赞:“此真台掾也。”

  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张养浩还对各级官员履职提出了忠告和建议。他曾经总结在各地任职的见闻,撰写了《三事忠告》。其中包括向县级官员列出该如何做人、为官和处理百姓事务的《牧民忠告》,向监察官员们提出该如何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风宪忠告》。之后,他还根据担任礼部尚书的行政经验,撰写了《庙堂忠告》,对政府中的高阶官员也给出了行政建议。这三部书的根本观点是强调为官者不仅要约束自身,还要管束家人,更要慎择人,做到严格律己和严管他人齐头并举。

  既清官场积弊又纠自身歪风的明朝御史顾佐

  顾佐(1376-1446),字礼卿,河南太康人,建文二年(1400)进士,永乐初年,被选为御史,升按察副使。在任上,顾佐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由于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排斥,被改任贵州按察使。明仁宗继位后,才被召回朝廷,担任通政使。

  在明宣宗时,官场腐败严重,当时辅政大臣杨士奇和杨荣推荐顾佐掌管督察院,负责清理官场积弊。顾佐除了制定清理官场的衡量标准,确定了考核官吏的层级,还迅速报告了考核结果,弹劾了一大批包括御史在内的贪污官员。明宣宗对顾佐的纠察工作十分支持,凡被查处的官员,朝廷都予以重惩。有贪淫行为的发配辽东充军,不通达政体的降为典吏,老病者罢斥为民。

  顾佐还协助弹劾为官不端的督察院长官,端正了督察院的不正之风,之后便着手协助皇帝完善明朝的监察体制。在明宣宗的支持下,通过顾佐的一系列努力,督察院的改革顺利完成。一方面明确了督察院的行政职能,另一方面用合适的人选更新了一批督察院的旧人,使官司其职,任得其人,官僚系统得到了完善。经过以顾佐为代表的尽职履责官员群体的共同努力,形成了明代中叶著名的仁宣之治。正因为顾佐对朝廷的贡献,他被赞誉为“真御史”。

  敏于发现问题、敢于弹劾权贵的清代御史钱沣

  钱沣(1740-1795),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乾隆三十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湖南学政、通政司副使、江南道监察御史、通政司参议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当时权臣和掌权,钱沣曾当面指责。他还曾上疏弹劾过陕甘总督毕沅,参与处理山东巡抚国泰等人的贪污营私案,因此钱沣在史籍中得到很高的赞誉,《清史稿》称他是“以直声震海内”。

  钱沣作为监察御史,所办最著名的案子,就是揭发名臣毕沅。乾隆三十九年,当时的陕甘总督勒尔谨上奏朝廷,提请捐监,让家有余粮的民众可以用粮食买“监生”的名分。但在捐监开始不久,甘肃连年旱灾,政府开仓放粮,仍然爆发了民变。朝廷一方面忙于镇压,一方面展开调查,结果发现陕甘总督在实收捐纳粮的同时,虚放赈灾粮,两边欺瞒,其中的利益都被勒尔谨据为己有。对此,朝廷震怒,严惩涉案官员,被处死者多达56人,这就是清代历史上著名的甘肃捐监冒赈案。

  就在案子即将完结的时候,新任监察御史钱沣突然上疏,弹劾新任陕甘总督毕沅,说他在出任陕西巡抚时,跟勒尔谨有行政交集,曾经多次代行陕甘总督之职,对捐监冒赈的详情岂能不知!但他多年来却不向朝廷揭发,以至国库受损,民众遭殃,社会动荡,因此对毕沅也应该严惩。虽然毕沅陈词辩解,但仍然被降职停俸。这是钱沣办理的初次显露其监察御史敏锐性的大案。

  此后,他还处理过山东巡抚国泰贪污案、闽浙总督伍拉纳与福建巡抚浦霖的贪污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些案子既令他政绩卓著,也使他仕途受阻,未得进一步重用。

  从上述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历史上的监察官员凡能够尽职履责的,都要基于三个条件:一是要有适宜的时政空间,良好的政治氛围和齐心协力的施政理念是保证官僚群体合理前进的必要条件;二是合理的制度保障,只有依托于可靠、可行并可持久的制度,官员才有信心去展示才华;三是主观因素,也就是监察官员自身的素质,包括为国的忠心、对事业的尽心、能排除掉私心和遇到挫折的耿直之心。有了这些要素,才能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行政效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