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8年第7期

社论

严于正身律己 担当光荣使命

重要论述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厉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赵乐际在云南调研时强调忠实履行党章宪法赋予的职责 扎实推进国家监察全覆盖

视点辑览

一组

理论纵横

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学有所悟

把握精神实质 增强坚定决心

专题  培育新素质 塑造新形象

培育新素质 塑造新形象

担当显忠诚 奋进新时代

● 圆桌对话 ●

自身过硬才能有力担当责任

● 实践篇 ●

在全面融合中提升履职能力

敢于“唱黑脸”不怕得罪人

打造纪法皆通的专业化队伍

将“自我约束严之又严”落到实处

● 感悟篇 ●

感悟篇编者按

以“讲政治”为队伍融合凝神铸魂

在全面融合中实现“三个提升”

我的转隶融合之路

反“围猎”,关键还得自身硬

决不辜负第一任市监委主任的称谓

特别关注  读懂监察法

读懂监察法

监察法就是反腐败国家立法

监察法填补了权力监督的空白

强化自我监督的制度体现

留置是法治思维反腐的重要体现

对“谁来监督监委”作出回答

监察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准确把握监察法的属性

一得之见

一组

学原文悟原理

答问解惑为什么说“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等一组

燕阁观察

答好自己的题,把好纪律的关

坚决跳出“紧紧松松”的循环怪圈

清风时评

再小的权力也要有监督

功成不必在我,为成功必须担当

迷恋特权是腐化堕落的根源

管好身边人是领导干部的必答题

卫士风采

生命因坚强而宽广

短评:信念是坚强的根

“四风”监督哨

欺上瞒下摆宴席 打小算盘被免职

自收自支当借口 任性接待受追究

基层正风反腐

一个“霸道村长”覆灭带来的启示

纪律讲堂:扫黑必反腐 惩恶必除“伞”

悦读·书香

毛泽东从《共产党宣言》中品出的味道

文史经纬

古语今悟 ●“人生诀要”小议

说文解字 ●“我”:集体与个人的统一

走进博物馆故宫三大殿的更名与匾联

中国古代著名监察官

谈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经验与教训

故宫三大殿的更名与匾联
李文君
首页
1

  三大殿是紫禁城的主体建筑,也是举行重大国事活动的场所。三大殿的名称、匾额与楹联,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社会主流观念的反映。

  三大殿名称的变迁

  三大殿的名称,先后变更过三次。第一次是在明嘉靖年间,第二次是在明清易代之际,第三次是在洪宪帝制之时。

  北京紫禁城的原型,是南京的皇宫城。永乐帝通过靖难之役,夺取政权,登上帝位,迁都北京。他下令仿照南京的皇宫,修建了北京紫禁城。南京紫禁城的前朝三大殿,分别叫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北京紫禁城一仍其旧,完全照搬。

  了解奉天殿,先从南京紫禁城说起。明太祖本是一介布衣,通过艰苦创业,成了开国皇帝。他认为这是上天眷顾的结果,于是给皇宫的正殿(也就是俗称的金銮殿)起名为奉天殿,并规定圣旨的开头,采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固定格式。奉天,就是尊奉天命,意思是自己登基做天子,不是自立,是尊奉天命的结果。取名奉天殿,正是为了体现皇权天授的观念。

  奉天殿后是华盖殿。华盖,本是紫微垣中的一组星名,共有十六颗,像把伞一样,护卫在帝星上方。天象映射到人间,帝王车驾上的伞状顶盖,便被呼为华盖。紫禁城的名字,就来自紫微垣,紫微垣是天上的皇宫,华盖星也被明太祖搬到紫禁城里,成为华盖殿。华盖殿后是谨身殿,取时刻反省自己,谨慎施政之意。

  三大殿第一次改名,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遭丙丁之厄。嘉靖四十一年九月,重建的三大殿落成,嘉靖帝改其名为皇极、中极、建极,并顺带对三大殿周边建筑进行了配套式的更名:奉天殿前的奉天门更名为皇极门;两侧的文楼与武楼,改为文昭阁与武成阁;奉天门前的左顺门与右顺门,更名为会极门与归极门。极是准则,规矩之意。在以儒家为指导思想的明代,这个准则就是推行仁政。

  嘉靖帝给三大殿改名,表面上看,是因为三大殿屡遭回禄(火灾),借其重新落成之机,用改名来冲走霉运,确保平安。实际上,三大殿的改名,是嘉靖初年大礼仪政策的延续,是嘉靖帝推行系列礼仪改革措施中的一环。嘉靖帝是正德帝的堂弟,本是湖广的藩王,与帝位无缘,只因正德帝在壮年突然驾崩,没留下子嗣,因血缘最近,被迎入北京,拥立为帝。登基以后,嘉靖帝为了证明自身帝位的合法性,推行了一系列礼仪改革。为三大殿的改名,嘉靖帝主要还是从维护自身帝位合法性的角度考虑问题的。

  1644年,明清鼎革,三大殿第二次更名。入关的清人,将三大殿改名为太和、中和、保和。如果说,嘉靖帝改名,是以“极”为中心,那么清初的改名,就是以“和”字为中心。除三大殿外,还把会极门改为协和门,归极门改为雍和门(乾隆初年,为避雍正讳,又改为熙和门)。文昭、武成两阁,也被更名为体仁阁与弘义阁。太和就是大和,只要天地万物各按其正常规律运行,不发生偏差,就能维护彼此间的平衡与稳定。清人以异族入主中原,阶级矛盾之外,还有民族矛盾,为迅速稳定天下,打开局面,取“和”命名三大殿,也在情理之中。

  清帝退位,民国建立,三大殿迎来第三次更名。民国五年(1916),袁世凯复辟帝制,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经过一番“共和”的涤荡,清代命名的三大殿名称,显然已不合时宜。为此,袁世凯将其分别改为承运殿、体元殿、建极殿。并将协和、熙和二门改名为经文门、纬武门。虽然官方宣传三大殿改名是为“承天建极,传之万世”,但从用字上看,考虑并不周全,太和改为承运,完全看不出洪宪帝制的新观念,倒是又捡起了明太祖奉天承运的老一套;体元殿之名,与内廷西六宫之一太极殿的后殿重名;建极之名,抄袭了嘉靖帝对谨身殿的更名,实在看不出有何高明之处。复辟失败后,三大殿又改回了原来的名字。

  综合来看,三大殿的三次改名,均是统治者从维护自身合法性的需求出发,把自己的施政理念贯彻其中。从殿名的变化中,也可反映出王朝兴替与皇位变换的政治内涵。

  三大殿的匾联

  三大殿的匾额与楹联,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殿外悬挂的斗匾,一是殿内悬挂的匾联。

  悬挂在三大殿外的匾额,字体由上到下书写,形如称量谷物的斗,故称为斗匾,后讹称为陡匾,起标识宫殿名称的作用。明清两朝,三大殿斗匾的外形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清代的斗匾上,多出了满文。清人入关之后,为保持民族特色,推行“国语骑射”制度。国语就是满语,要求旗人说满语,写满文,并规定官方正式文书使用满汉两种文字。受此影响,紫禁城等官式建筑的斗匾上,也都加上满文。1912年后,三大殿收归民国所有,宣统帝退居紫禁城内朝。为庆祝1913年双十节,天安门至太和殿一律开放三日。在此期间,除溥仪居住的紫禁城后半部分及归逊清皇室管辖的颐和园、景山、太庙、皇史宬之外,紫禁城前朝、端门、社稷坛、西苑三海、天坛等处的斗匾上,满文都被民国政府去掉了,把原有的汉字移到中间的位置。故宫博物院在重新油饰这些匾额时,旧满文的嵌痕还依稀可见。

  三大殿殿内悬挂的匾额与对联,从时间上来说,要比殿外斗匾晚的多。明代的匾联,既无实物遗存,也没有文献佐证,故无从说起。清入关后,为紫禁城宫殿内题写的第一方匾额,是顺治帝给乾清宫题写的“正大光明”匾。这之后,康熙帝给交泰殿题写了“无为”匾,并在康熙八年(1669)为乾清宫题写了“克宽克仁,皇建其有极;惟精惟一,道积于厥躬”一联。乾清宫与交泰殿都在后廷,作为前朝的三大殿,在顺康雍三朝,一直没有匾联。乾隆即位以后,这一情况才得以改观。乾隆四年(1739),乾隆帝为保和殿御题了匾联,匾曰:“皇建有极”,联曰:“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题写之后,反响不错。在此基础上,他于乾隆八年(1743),为太和殿与中和殿题写了匾联。从清入关的1644年算起,到此时已整整一百年,三大殿的匾联终于配置完成。太和殿的匾额是“建极绥猷”,楹联是“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宁。”中和殿的匾额是“允执厥中”,楹联是“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

  三大殿的匾联,均是直接选取自儒家经典,特别是《尚书》与《诗经》。其具体内容,无非是宣扬皇权受命于天,告诫自己和子孙,祖宗创业艰难,后世之君要敬天爱民,公允执政,顺应民意,永保江山。乾隆帝这样写,一是为了教化天下人心,二是为了给自己与子孙以警示。从艺术角度看,匾联一味板起面孔说教,缺乏艺术的鲜活与灵动,但在形式上却能把出自不同典籍的句子辑成合辙押韵的对联,亦可谓一片苦心。

  三大殿殿内的匾额,均是横匾,从右向左书写,与楹联配套使用。三大殿的匾联,自乾隆年间悬挂,一直使用到清朝结束。民国初年,因袁世凯使用三大殿举办国务活动,殿内的匾联被撤下。又因时局动荡,保管不善,撤下的匾联下落不明。2002年9月,故宫博物院依据1900年的老照片,复制了三大殿的匾联,并按原状悬挂。

  今天,曾经的风云激荡早已远去,褪尽政治色彩的三大殿,成为故宫博物院最精华部分,无论是斗匾,还是匾联,均已成为故宫博物院原状陈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天,它们都在向中外观众默默地诉说着紫禁城的过往。

  作者:故宫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