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地纪委对一起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参与组建微信群,传播破坏社会秩序的消息和所谓“市民请愿书”等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9人,诫勉谈话5人,批评教育40人。消息公布后,关于党员干部玩微信不能闯哪些禁区的话题,再度引发关注。
“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互联网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据最新统计,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1.7%,网络已深度融入和影响国人的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互联网在提供海量信息以及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秩序和观念构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带来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新挑战。
党员干部队伍中也有不少“资深”网民,由于对虚拟空间的认识和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参差不齐,他们在网上的行为方式也不尽相同。大多数党员干部在网络空间遵规守矩,但也有人觉得网上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必过于较真;有的认为虚拟空间的特性就是开放包容,个人理应享有比现实生活中更大的话语权;还有的认为“我的地盘我做主”,个人的网络空间是私人领地,从循规蹈矩的现实生活来到虚拟世界,就是想摆脱束缚,做“最真的自己”。于是,少数党员干部在网上不辨是非、人云亦云,甚至口无遮拦、大放厥词。从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党员干部违纪典型案例可以看到,借助微信朋友圈、qq等社交工具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的有之,转发、传播不实谣言的有之,挑拨、煽动群众不满情绪,恶意谩骂与欺诈的也有之。凡此种种,助长了网络空间的不正之风,污染了网络生态,进而影响舆论环境和公共秩序。
其实,网络世界并非“纪”外之地,置身其中,身份可以虚拟,身份意识却不能虚化。虚拟空间离不开现实土壤,任何人在网上的交流对象都不限于亲人朋友,所谓的网上“朋友圈”早已超越了私密空间的范畴,具备相当的公开性。这就决定了,网民也必须遵守国家法律,网上并不存在漫无边际的自由。相较于其他网民,党员干部更应明白,哪怕身处虚拟空间,党员意识也须臾不可淡忘;纪律红线在网络空间依然适用,党规党纪规定不该说的,在网上也不该说,规定不能做的,在网上也不能做;即使遨游网络,也一样要明辨是非、守住底线。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讲到,每一个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坏事可能的时候,也应该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在虚拟空间同样如此。如果线上与线下截然不同、言行不一,岂非另一种表现形式的“两面人”,谈何忠诚老实,谈何严格自律?党员干部还应清楚,监督无处不在,没有暗门死角,以为在网上匿名隐身了就可以乱评妄议,跟风“闯红灯”,最终只不过是自欺欺人。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重要阵地。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党员干部首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也不能满足于当“看客”,还应强化党员意识,胸怀责任、勇于担当,擦亮眼睛、保持警惕,增强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坚决抵制网上各种极端化、非理性的杂音噪音,主动参与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为守护亿万人民共同的网上精神家园而努力。(江苏 翁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