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字的甲骨文写作:,西周金文写作:。从字形分析,这个字是人的眼睛被利刃刺瞎的意思,其中是“目”,即眼睛,是带刺的工具。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中解释说:“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民”最初的意思是指战争俘虏,这些战争俘虏被刺瞎左眼,以此作为他们奴隶身份的特征。这些由战争俘虏转化而来的奴隶,身份卑微、地位低下,是繁重体力劳动的承担者。
随着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国古代“民”字所指的对象,逐渐超出了它的本义范围,它不仅仅是指被刺瞎左眼的奴隶,只要是没有官职的庶民百姓,都可以称为“民”。正如朱熹在《四书集注》里面说的:“民者,无位之称”。所以,凡是无官、无位、没职、没权的社会基层群众,在中国古代都可以统称为“民”。
在中国的先秦早期,贵族能够世代做官,并享有受教育的特权,而作为被统治者的庶民百姓没有机会、也没有权利受教育,因此,“民”这个群体实际上处于“无知识”的状态。《说文解字》:“民,众萌也”。“众萌”是什么意思?《康熙字典》说:“众萌也,言萌而无识也”。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民”就是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这些人。中国古代的许多学者在解释“民”字的时候,还使用了“冥”“瞑”等词语,这些词语的意思类似“睁眼瞎”“两眼一抹黑”——这当然是对下层群众的蔑视与贬称,不过这样的字面解释倒与“民”的瞎眼奴隶本义十分契合。
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中国的政治文明从黑暗野蛮的时代发展而来,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民”字的本义以及用“民”来统称劳动群众,反映了古代统治者的意志。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长官曾经称为“牧”。《尚书》里面有“十有二牧”,《逸周书》记载“王设其牧”,《周礼》说:“建牧立监”。“牧”字的本义是牧人,牧的职责是“牧民”,这形象地描述了官民之间是“蓄养”与“被蓄养”、“驯服”与“被驯服”的关系。在先秦早期,“民”的地位十分低下,一个“民”的价格还抵不过一头大牲口。据西周时期的曶鼎铭文记载,“匹马束丝”就可以买到五个人,秦国宰相百里奚就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回的“奴隶”。由此可见人类早期历史中劳动者的地位之低,古代的奴仆被比作“会说话的牲口”也不足为奇了。
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文明的进步过程,反映在“官”对“民”态度的变化上。古代的民本思想逐渐萌芽,《诗经》里多次出现“民之父母”的诗句,《尚书》里记载了“天子作民父母”的句子,这反映了古代官员的形象由“牧人”向“父母官”的转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的社会地位更加上升。孟子甚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王制》也记载:“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但是,通过考察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各个朝代的“官”都是“自外于”人民群众的,官是官,民是民,官员与基层劳动人民群众是对立的关系,这是由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与英雄史观决定的。而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文明的根本突破,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而产生的。掌握了先进理论的共产党人,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同时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这不仅使执政党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而且把人民的地位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孟子》言:“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不仅当家作主得天下,而且创造了中国奇迹。共产党就像古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的儿子——他的双脚只要不离开大地,就有无穷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人民就是共产党的大地母亲。在面向未来的奋斗路上,党员干部一定谨记:民为邦本、执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