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18期

社论

驰而不息抓作风 行到深处是坚持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重要论述摘录

学习体会

加强作风建设 务求严细深实

学有所悟

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决定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

我们党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一步步走来

实践好“四种形态”就是深化“三转”的方向

专题  坚守节点 狠刹“四风”

锲而不舍 挺纪在前

做法成效

河北汇聚群众监督正能量

天津创新监督方式全力围堵“四风”

湖南把“四风”问题列为执纪审查必查内容

湖北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

山东做好查处“四风”问题的后半篇文章

调查分析

大操大办歪风须狠刹

莫把福利变“腐利”

任你再换“马甲” 我自紧盯严查

小月饼折射风气大变化

违规“红包”上了互联网也走不远

“四风”监督哨

与商交亲而不清 挨处分悔之已晚

搞变通谋“福利” 存侥幸受处分

半月杂谈

不讳疾,不忌医

燕阁观察

引领反腐败国际合作的“中国方案”

“四风”再顽固,架不住坚持不懈“反”

锐评

一组

清风时评

盯节点,反“四风”的窍门

“腐败怪环境”的逻辑太荒谬

既要“见事见人”,又要“对事不对人”

虚拟空间,身份意识别虚化

特稿

实践“四种形态” 发挥“探头”作用

实践探索

利剑出鞘

成都:督查督办力促责任追究到位

西安:聚焦“关键少数” 用好问责“撒手锏”

福州:履责问责有清单 离岗退休责不免

邯郸:履责无死角 问责不留白

释疑答问

在干部考核中向组织提供虚假情况如何定性

广角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地方简讯

标题新闻

关键词解

风范

不忘初心 永葆本色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古语今悟
“做事关键”小议

话先贤彰美德
程颢:“识仁”感通百姓心

家训品读
诸葛亮诫子:淡名利 志高远

说文解字
“民”:国家之本 执政之基

历史回放

长征“纪”事

长征女红军:只要还有一口气就绝不掉队

林伯渠严明筹粮纪律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
首页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特”在什么地方,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中华文化的底色,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特色’二字的最好的诠释。”《学思践悟》专栏文章的这些深刻论述,对于我们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理解把握“中国特色”无疑具有重要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几千年历史文化中走来。中华文明是世界诸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5000多年历史孕育发展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的文化血脉,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是认识今日中国、今日中国人的重要依据。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迎来了第一次文化大繁荣。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诸子百家群星闪耀,涌现出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等一个个文化巨擘,他们的论述囊括了哲学思想、政治主张、自然科学各领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同时,中国历史上尽管有过战乱和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正是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的家国情怀、政治伦理、责任担当,凝聚着深邃的中国哲学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尊崇的精神气质,哺育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护佑中华民族前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地上冒出来的,而是在传承接续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文明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历经千辛万苦,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实际”既包括土地、气候、人口等自然禀赋,更包括历史人文资源,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作出的选择。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随意的,它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经过长期探索、总结经验形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自19世纪40年代起,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未能把落后的中国从积贫积弱的悲惨境况中解救出来。“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名目繁多的“主义”,但大多数“主义”很快就消失了,并不是因为外在压力,例如政治和行政权力,而是很多思想在中国找不到合适的土壤。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由于其与中国历史文化中“天下为公”、“以民为本”、“民胞物与”、“天下大同”等思想天然相通,很快得以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带领人民长期进行探索,取得“三个深刻改变”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道路选择,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2015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5%。2008年四川汶川、2010年青海玉树、2013年四川芦山,三次强震在短短5年内密集发生。灾后气壮山河的生死大救援、有条不紊的灾民安置、规模空前的恢复重建,谱写了世界救灾史上的壮丽史诗,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撰文指出,“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理念,其他文化无法产生。”有学者研究指出,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等集体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天然契合,社会主义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其深刻的文化必然性。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深深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从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中获取丰厚营养,才体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在实践中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从睁开眼看世界,到叩开世界的大门,再到逐步融入世界,直至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中国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G20杭州峰会举办之际,世界媒体聚焦中国并给予高度评价——今天的中国,人口占世界近1/5,第二大经济体,走出“一条同西方制度迥然不同的成功道路”,中国的抉择判断、进取作为,深刻影响着21世纪乃至更久远的未来。

  正如海外媒体所评论的,“中华文明的种种特质,使中国的发展道路与众不同”。传承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道路的历史来源、精神支撑和鲜明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所在。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必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战胜风险挑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美好前景。(张国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