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18期

社论

驰而不息抓作风 行到深处是坚持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重要论述摘录

学习体会

加强作风建设 务求严细深实

学有所悟

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决定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

我们党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一步步走来

实践好“四种形态”就是深化“三转”的方向

专题  坚守节点 狠刹“四风”

锲而不舍 挺纪在前

做法成效

河北汇聚群众监督正能量

天津创新监督方式全力围堵“四风”

湖南把“四风”问题列为执纪审查必查内容

湖北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

山东做好查处“四风”问题的后半篇文章

调查分析

大操大办歪风须狠刹

莫把福利变“腐利”

任你再换“马甲” 我自紧盯严查

小月饼折射风气大变化

违规“红包”上了互联网也走不远

“四风”监督哨

与商交亲而不清 挨处分悔之已晚

搞变通谋“福利” 存侥幸受处分

半月杂谈

不讳疾,不忌医

燕阁观察

引领反腐败国际合作的“中国方案”

“四风”再顽固,架不住坚持不懈“反”

锐评

一组

清风时评

盯节点,反“四风”的窍门

“腐败怪环境”的逻辑太荒谬

既要“见事见人”,又要“对事不对人”

虚拟空间,身份意识别虚化

特稿

实践“四种形态” 发挥“探头”作用

实践探索

利剑出鞘

成都:督查督办力促责任追究到位

西安:聚焦“关键少数” 用好问责“撒手锏”

福州:履责问责有清单 离岗退休责不免

邯郸:履责无死角 问责不留白

释疑答问

在干部考核中向组织提供虚假情况如何定性

广角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地方简讯

标题新闻

关键词解

风范

不忘初心 永葆本色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古语今悟
“做事关键”小议

话先贤彰美德
程颢:“识仁”感通百姓心

家训品读
诸葛亮诫子:淡名利 志高远

说文解字
“民”:国家之本 执政之基

历史回放

长征“纪”事

长征女红军:只要还有一口气就绝不掉队

林伯渠严明筹粮纪律

既要“见事见人”,又要“对事不对人”
首页
1

  批评是一门艺术,既要“见事又见人”,又要“对事不对人”,才能达到纠正错误、教育同志、维护团结相统一的目的。然而,有些党员干部把握不好两者的关系,使得批评这一有力武器的效力打折缩水,要么失之空泛、不痛不痒,要么简单粗暴、造成误伤。

  掌声和赞美未必真帮忙,批评和意见并非都添乱。这本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但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却把优良传统弄丢了,“自我批评摆情况、相互批评提希望”,“多喝开水身体好,少点批评威信高”等不正常现象弱化了党内生活的原则性,使严肃的政治活动娱乐化、庸俗化。许多批评“既不见事又不见人”,讲问题点到即止,提意见含糊笼统,说了相当于没说。有的批评“只见事不见人”,乍一听,问题找得很准,列了很多条,但就是不知道在说谁,多以“少数”“个别人”代替,结果是“少数人有病,全体人吃药”,板子没打到位,该疼的人不疼。有的即便是“见事见人”的批评,也多是些鸡毛蒜皮之事,不涉及党性、作风、纪律等原则问题,“多一条不多,少一条不少”。有的地方搞形式、走过场很认真,甚至很“精准”,在民主生活会前事先“配对”,把所谓的批评意见提前写好交给对方,形成默契,美其名曰“防止跑题走调,突然发难”。这些空炮、哑炮、礼炮式的批评,错失了若干“治病于初萌”的契机,助长了一些领导干部唯我独尊、无人敢言的霸蛮之气,为日后犯大错埋下危险的伏笔。

  批评要起到红脸出汗、排毒治病的效果,就必须“见事见人”,谈存在的问题,也点出具体出在谁身上,谈问题的表现形式,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之道。“难得是同志,当面敢批评。”多数问题都可以在党内民主生活会、党小组会上公开谈,既教育帮助有小毛病的个别同志,也警示提醒多数人。少数问题确实不适合在会上谈,可以通过面对面谈心等方式,直接告知本人。总之,就是要打开天窗说亮话,敢于揭短亮丑,不要遮遮掩掩、闪烁其词。唯有如此,开展批评才能真正起到去除不良作风,净化党内风气的作用。

  诚然,任何事情都可能是双刃剑。批评可以变成动力,变成转机,也可能变成包袱,把人压垮。因此,把握好批评的方式方法,十分重要。这当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事不对人”。“对事”,就是批评应针对问题本身,辨清问题的性质、根源及影响,讲深讲透讲到位,不偏不倚、不枉不纵,不夸大也不缩小。“不对人”,就是要真诚对待出问题的同志,相信和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决不能因其犯错就另眼相看,穿“小鞋”、入“另册”、贬“冷宫”;更不能“借题发挥”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以批评为名排除异己、发泄私愤。批评应从“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出发,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缺点错误直言不讳,但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不搞一棍子打死,伸出热情的手拉一把,使有缺点或者犯了小错的同志能及时改正、轻装前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批评要出以公心、态度诚恳、讲究方法,要实事求是、分清是非、辨别真假,切忌从个人恩怨、得失、利害、亲疏出发看事待人”。

  归根到底,要使批评这个武器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党员干部都应不断锤炼党性,既勇于自我批评也敢于批评他人,同时,党组织应把握大局、秉持公义、弘扬正气,避免批评成“整人”,从而保证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认真,党内政治生态健康洁净。(完颜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