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是一门艺术,既要“见事又见人”,又要“对事不对人”,才能达到纠正错误、教育同志、维护团结相统一的目的。然而,有些党员干部把握不好两者的关系,使得批评这一有力武器的效力打折缩水,要么失之空泛、不痛不痒,要么简单粗暴、造成误伤。
掌声和赞美未必真帮忙,批评和意见并非都添乱。这本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但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却把优良传统弄丢了,“自我批评摆情况、相互批评提希望”,“多喝开水身体好,少点批评威信高”等不正常现象弱化了党内生活的原则性,使严肃的政治活动娱乐化、庸俗化。许多批评“既不见事又不见人”,讲问题点到即止,提意见含糊笼统,说了相当于没说。有的批评“只见事不见人”,乍一听,问题找得很准,列了很多条,但就是不知道在说谁,多以“少数”“个别人”代替,结果是“少数人有病,全体人吃药”,板子没打到位,该疼的人不疼。有的即便是“见事见人”的批评,也多是些鸡毛蒜皮之事,不涉及党性、作风、纪律等原则问题,“多一条不多,少一条不少”。有的地方搞形式、走过场很认真,甚至很“精准”,在民主生活会前事先“配对”,把所谓的批评意见提前写好交给对方,形成默契,美其名曰“防止跑题走调,突然发难”。这些空炮、哑炮、礼炮式的批评,错失了若干“治病于初萌”的契机,助长了一些领导干部唯我独尊、无人敢言的霸蛮之气,为日后犯大错埋下危险的伏笔。
批评要起到红脸出汗、排毒治病的效果,就必须“见事见人”,谈存在的问题,也点出具体出在谁身上,谈问题的表现形式,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之道。“难得是同志,当面敢批评。”多数问题都可以在党内民主生活会、党小组会上公开谈,既教育帮助有小毛病的个别同志,也警示提醒多数人。少数问题确实不适合在会上谈,可以通过面对面谈心等方式,直接告知本人。总之,就是要打开天窗说亮话,敢于揭短亮丑,不要遮遮掩掩、闪烁其词。唯有如此,开展批评才能真正起到去除不良作风,净化党内风气的作用。
诚然,任何事情都可能是双刃剑。批评可以变成动力,变成转机,也可能变成包袱,把人压垮。因此,把握好批评的方式方法,十分重要。这当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事不对人”。“对事”,就是批评应针对问题本身,辨清问题的性质、根源及影响,讲深讲透讲到位,不偏不倚、不枉不纵,不夸大也不缩小。“不对人”,就是要真诚对待出问题的同志,相信和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决不能因其犯错就另眼相看,穿“小鞋”、入“另册”、贬“冷宫”;更不能“借题发挥”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以批评为名排除异己、发泄私愤。批评应从“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出发,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缺点错误直言不讳,但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不搞一棍子打死,伸出热情的手拉一把,使有缺点或者犯了小错的同志能及时改正、轻装前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批评要出以公心、态度诚恳、讲究方法,要实事求是、分清是非、辨别真假,切忌从个人恩怨、得失、利害、亲疏出发看事待人”。
归根到底,要使批评这个武器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党员干部都应不断锤炼党性,既勇于自我批评也敢于批评他人,同时,党组织应把握大局、秉持公义、弘扬正气,避免批评成“整人”,从而保证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认真,党内政治生态健康洁净。(完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