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中国共产党从历史中一步步走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总结经验和汲取挫折教训中不断地成长壮大。”近日,《学思践悟》这一质朴而深刻的论述再次阐明,我们党正是在吸收、传承和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从一个建党初期只有50余人的小党,逐步成长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提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礼记·礼运》描绘了“天下为公”的“大同”和“天下为家”的“小康”的理想追求。从宋朝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晚清康有为《大同书》中设想的“太平之世”,都有追求小康、大同的思想体现。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梁启超提出建设“少年中国”,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李大钊呼吁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都体现了复兴中华的良好夙愿。在民族危亡之际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自觉担起了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和复兴的重任。历经革命、建设、改革,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奋力推进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些都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起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实事求是”精神贯穿中国古代历史,从战国末期荀子的“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到班固在《汉书》中首提“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再到南宋朱熹提出“格物穷理”的方法,强调通过接触参与事物来加强对事物的认识;从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提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到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提出“即事穷理”思想,再到乾嘉著名史学家钱大昕表明自己治史“惟有实事求是,护惜古人之苦心,可与海内共白”,一条脉络清晰可辨。作为党章规定的我们党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又创造性地赋予我国古代哲学现代科学意义的内涵和外延,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传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孕育了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卧薪尝胆、闻鸡起舞,许多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对这种拼搏担当精神作出了形象的诠释。担当与责任、爱国情怀相互依存,形成了独特的担当文化。儒家思想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内圣外王”,这种家国一体、修齐治平的理念,不断强化了传统士人对家庭和国家特别是对后者的责任担当意识。北宋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清初顾炎武坚守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都集中反映了这种价值追求。我们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实践者,建党95年来,党带领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中国女排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彰显出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强烈的责任担当、崇高的爱国情怀,这些无不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是民族之根脉,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一国两制”的实践、和平发展的战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兼容并蓄”、“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等思想一脉相承……我们党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步步走来,带领人民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彰显政党宗旨、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文化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