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一过,国庆将至。3年前的中秋、国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辽宁考察,强调要坚决刹住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过一个风清气正的节日。从此,盯节点,反“四风”,步步深入、持之以恒,成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改进作风的重要抓手,也是党风政风能够在短时间“为之一新”的重要原因之一。
节点,多与节日有关。中国人历来重视节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描写的是千年传承的节日文化。有人说,节日是文化传承的符号,节日期间的各项仪式、活动,传递着孝悌礼义的价值理念,凝结着人们强国富民的美好愿望。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庆节、劳动节、青年节、教师节等节日的确定,把新的时代条件下人们热爱祖国、尊重劳动、尊重知识的情感,用节日形式固定下来,拓展了节日的内涵,丰富了国人精神文化生活,为节日文化平添了新的亮丽色彩。
只是,有人打起了节日的主意,使本来“高大上”的文化习俗,附着上庸俗滥陈的东西。有的人利用节日,千方百计请客送礼,拉关系、套近乎,打着人情往来的幌子,做超乎人情的事情,变相行贿受贿;有的人利用节日,暗度陈仓、勾兑感情,送旅游、送娱乐,以关爱之名行谋取不正当利益之实。如此“感情投资”,看似无形实则有心,久而久之,“温水煮青蛙”,等到察觉时已经欲罢不能了。长期与胡长清勾肩搭背、大肆行贿的个体老板周某某,曾经说过“我为钓者人为鱼”,深刻反映了这种政商关系的实质,所谓“交情”不过是一种“投资”。可悲的是,有的领导干部“暖风熏得游人醉”,昏昏然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有的甚至一到节假日,心里就痒痒,主动投怀送抱。
因此,反对“四风”,以各类节日作为重要节点,实际上打到了“四风”的七寸。其一,节日人情往来密集。节日来临,走亲访友、互致祝福、相互问候,成为维系彼此情谊的载体和纽带。而在这个关口,好的传统和陋习都容易被放大,早打招呼、强化监督,对“别有用心”的送礼者和受礼者都是警示。其二,节日心理防线脆弱。“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里,人们希望与亲友聚在一起,把酒言欢、倾诉衷肠,化解压力、慰藉委屈。这时候,心理防线往往比较脆弱,对戴着“关心”面具的拉拢腐蚀易放松警惕,从而给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侵袭以可乘之机。盯住这个时期,教育提醒,固本强基,可以防范“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免使节日成“劫日”。其三,节日是问题累积的起始。无数案例证明,许多滑向深渊的腐败分子都是从节日收礼、接受旅游安排等,走出违纪破法第一步的。盯住节点反“四风”,阻断了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的路径,能有效防止量变引起质变,避免落下无穷悔恨。其四,节日具有辐射效应。一个个节日,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一年四季。有研究表明,节日期间的状态,存在一段时间的惯性,辐射到周边周遭。抓住节日节点,连点成线、以点带面,局部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推动全局难题的化解。
“找个小窍门,解决点问题,越找门越多,小门变大门。”反“四风”抓节点,就是那个正确又管用的小窍门,看似一小步,却体现了对文化特色的把握、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科学的工作方法,触及了根本,点中了穴位,具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抓了中秋抓国庆,抓了国庆抓新年,抓了新年抓春节,抓了春节抓清明、端午,坚持不懈抓下去,把节点一个个看住、抓实,慢慢就会形成习惯、风气。如此,才能让节日回归本来面目。(北京 南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