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讲法,“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而宋代思想文化的结晶之一是“理学”的建立。被学者尊称为“明道先生”的程颢,与其弟程颐并称“二程”,是宋代理学的奠基性人物。程颢生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卒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程颢少年时,范仲淹主持了著名的“庆历新政”,而他晚年也经历并介入了轰轰烈烈的王安石“熙宁变法”,“革新政令”与“创通经义”在这一时期交织在一起。程颢的生命历程与精神思想是那个变革时代的浓缩。
感通人心,为民请命
嘉祐二年,程颢进士及第,这一年中进士的还有苏轼、苏辙、张载、曾巩、曾布等人,这些都是后来十分杰出的历史人物,对中国文化有着较大影响。
程颢进士及第之后,曾任上元县(今属南京)主簿。一年夏天河堤溃决,按照当时的法律,有关部门应该首先向知府汇报,知府再向转运使汇报,之后才能进行水利建设,而这一过程放在当时,需要耗时很久。程颢认为,如果这样层层汇报,然后再去建设,就不能及时播种庄稼,百姓到时就可能会缺粮,陷入饥寒。这时他做出决定,尽快调集百姓去堵塞溃堤处。由于水利工程及时,不仅没有耽误农时,当年上元县还获得了丰收,人民也因此避免了一场灾难。
上元县地处水运要冲,设有专门的场所安置往来生病之人,但来此安置的人却多病死。程颢上任后发现这一现象,内心悲凉,经过调查他发现,来这里养病的人,需要拿到专门的供给券后才会给他们配备食物,患病的百姓往往要等上几天才能吃上东西,有些人眼睁睁地被饿死!程颢立刻向转运使汇报此事,要求预先在安置处贮备粮食,这一要求获得批准后,来此养病的人死亡率也大幅下降。
程颢在地方为官,官都不大,却能做出一番实绩,关键就在于他对人心的感通。程颢为官,不是想自己能得到什么,获得什么好处,而是想自己的行为会对百姓造成什么影响。百姓内心的痛苦就是他的痛苦,如何化解百姓的痛苦是他为官的重要使命。因此程颢官职虽小,却不自怨自艾,而是兢兢业业为政,在为百姓做事中感受一分内心的自在。而能有这分感知,也和程颢自己的思想分不开,那就是对仁的强调。
观雏护百姓,识仁知痛痒
在理学史上有这样一句话,说“明道喜观鸡雏,子厚喜闻驴鸣”,这里的明道就是程颢,子厚则是张载。这话的意思是,程颢特别喜欢看新生的小鸡仔,而张载则特别喜欢听驴子的叫声。新生的小鸡仔代表着生命的初生,而驴子的叫声则体现着生命的澎湃。程颢喜欢看鸡雏,是要从中感受生命初生的那分生机,正所谓“观天地生物气象”。同时,新生的小鸡虽然有此生命力,却又是脆弱的,需要呵护照料。对人也是如此,每个生命都有他内在的生机,但这份生机却不是持久不变的,如果没有人去呵护照料,就可能中途夭折。而为政者就有照料百姓生机的责任。
如何能实现这一责任?在程颢看来,需要“识仁”。他有一篇十分重要的哲学著作就叫做“识仁篇”。在程颢看来,凡是有志向的人,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仁。在他看来,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浑然与物同体”,也就是仁人超越作为个体的小我,能够像感受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那样感受他人的内在感受。程颢有一个比喻,他说医书里认为手足痿痹就是不仁,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法,手足痿痹,就不能感受到手足的痛痒,而如果作为一个人,不能将他人视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感受不到他人,认为他人和自己不相关,那就是不仁。仁者,就要时时刻刻感知他人的痛痒,能够通识人心。对于一个为政者,如果不能够感受百姓的疾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程颢为政,无论官职大小,皆有所成就,关键就在于“识仁”。
程颢有着“和乐”的精神境界。他十分平易近人,平时对人终日怡悦,罕有怒容,多能想他人之所想。有人曾问程颢如何对待百姓,他答道,要使人民各自都能表达自己的实情、表达自己内在的情感。又问如何做御史,程颢回答,要“正己格物”,也就是要端正自己、了解世间万物的基本情况。程颢之为人为官,都与他的“识仁”思想密不可分。
“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
程颢晚年,正值王安石主持熙宁变法。此时北宋立国百有余年,各项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到了不得不变法的时候。二程兄弟也主张变法,他们指出“当时天下,岌岌乎殆哉”。因此,他们的态度与坚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等人就很不一样。二程与王安石的争议主要在变法的措施上。而当变法开始,王安石与司马光冲突激烈之时,双方对程颢却都十分尊重,程颢也在期间尽力协调,希望使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
当时变法反对者很多,王安石急于变法,与反对者争论起来也有些急躁。一次在朝堂上,王安石正与其他大臣争得面红耳赤,这时程颢缓缓说道:“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意思是讨论天下的公事,要平心静气,尊重别人的意见,而不是上来就争执反对。王安石听了程颢的话感到十分惭愧。
程颢与王安石之争有具体变法措施上的,而更主要的则在用人上。在程颢看来,很多变法措施因为一些问题,开始可能会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但只要用人得当,就会实现变法的初衷,如果用人不当,即使措施初衷是好的,也可能出现恶劣的后果。王安石为了推进变法,在用人上并不细加分别,完全以支持还是反对他的措施为用人标准,很多急功近利的小人因此被任用,最终导致变法出问题。程颢认为变法当用君子,而什么是君子?在程颢的思想中,他所说的君子当是能通人心、知百姓之痛痒之人,而不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投机分子。他通识百姓之心,做事没有私意,最终也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程颢一生以百姓心为心,他哲学的落脚点也是如何安顿生民,无论是为政还是为学,他都以“识仁”为宗旨,而其仁说,重在万物一体,重在感通人心,感通百姓之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