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18期

社论

驰而不息抓作风 行到深处是坚持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重要论述摘录

学习体会

加强作风建设 务求严细深实

学有所悟

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决定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

我们党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一步步走来

实践好“四种形态”就是深化“三转”的方向

专题  坚守节点 狠刹“四风”

锲而不舍 挺纪在前

做法成效

河北汇聚群众监督正能量

天津创新监督方式全力围堵“四风”

湖南把“四风”问题列为执纪审查必查内容

湖北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

山东做好查处“四风”问题的后半篇文章

调查分析

大操大办歪风须狠刹

莫把福利变“腐利”

任你再换“马甲” 我自紧盯严查

小月饼折射风气大变化

违规“红包”上了互联网也走不远

“四风”监督哨

与商交亲而不清 挨处分悔之已晚

搞变通谋“福利” 存侥幸受处分

半月杂谈

不讳疾,不忌医

燕阁观察

引领反腐败国际合作的“中国方案”

“四风”再顽固,架不住坚持不懈“反”

锐评

一组

清风时评

盯节点,反“四风”的窍门

“腐败怪环境”的逻辑太荒谬

既要“见事见人”,又要“对事不对人”

虚拟空间,身份意识别虚化

特稿

实践“四种形态” 发挥“探头”作用

实践探索

利剑出鞘

成都:督查督办力促责任追究到位

西安:聚焦“关键少数” 用好问责“撒手锏”

福州:履责问责有清单 离岗退休责不免

邯郸:履责无死角 问责不留白

释疑答问

在干部考核中向组织提供虚假情况如何定性

广角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地方简讯

标题新闻

关键词解

风范

不忘初心 永葆本色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古语今悟
“做事关键”小议

话先贤彰美德
程颢:“识仁”感通百姓心

家训品读
诸葛亮诫子:淡名利 志高远

说文解字
“民”:国家之本 执政之基

历史回放

长征“纪”事

长征女红军:只要还有一口气就绝不掉队

林伯渠严明筹粮纪律

程颢:“识仁”感通百姓心
赵金刚
首页
1

  按照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讲法,“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而宋代思想文化的结晶之一是“理学”的建立。被学者尊称为“明道先生”的程颢,与其弟程颐并称“二程”,是宋代理学的奠基性人物。程颢生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卒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程颢少年时,范仲淹主持了著名的“庆历新政”,而他晚年也经历并介入了轰轰烈烈的王安石“熙宁变法”,“革新政令”与“创通经义”在这一时期交织在一起。程颢的生命历程与精神思想是那个变革时代的浓缩。

  感通人心,为民请命

  嘉祐二年,程颢进士及第,这一年中进士的还有苏轼、苏辙、张载、曾巩、曾布等人,这些都是后来十分杰出的历史人物,对中国文化有着较大影响。

  程颢进士及第之后,曾任上元县(今属南京)主簿。一年夏天河堤溃决,按照当时的法律,有关部门应该首先向知府汇报,知府再向转运使汇报,之后才能进行水利建设,而这一过程放在当时,需要耗时很久。程颢认为,如果这样层层汇报,然后再去建设,就不能及时播种庄稼,百姓到时就可能会缺粮,陷入饥寒。这时他做出决定,尽快调集百姓去堵塞溃堤处。由于水利工程及时,不仅没有耽误农时,当年上元县还获得了丰收,人民也因此避免了一场灾难。

  上元县地处水运要冲,设有专门的场所安置往来生病之人,但来此安置的人却多病死。程颢上任后发现这一现象,内心悲凉,经过调查他发现,来这里养病的人,需要拿到专门的供给券后才会给他们配备食物,患病的百姓往往要等上几天才能吃上东西,有些人眼睁睁地被饿死!程颢立刻向转运使汇报此事,要求预先在安置处贮备粮食,这一要求获得批准后,来此养病的人死亡率也大幅下降。

  程颢在地方为官,官都不大,却能做出一番实绩,关键就在于他对人心的感通。程颢为官,不是想自己能得到什么,获得什么好处,而是想自己的行为会对百姓造成什么影响。百姓内心的痛苦就是他的痛苦,如何化解百姓的痛苦是他为官的重要使命。因此程颢官职虽小,却不自怨自艾,而是兢兢业业为政,在为百姓做事中感受一分内心的自在。而能有这分感知,也和程颢自己的思想分不开,那就是对仁的强调。

  观雏护百姓,识仁知痛痒

  在理学史上有这样一句话,说“明道喜观鸡雏,子厚喜闻驴鸣”,这里的明道就是程颢,子厚则是张载。这话的意思是,程颢特别喜欢看新生的小鸡仔,而张载则特别喜欢听驴子的叫声。新生的小鸡仔代表着生命的初生,而驴子的叫声则体现着生命的澎湃。程颢喜欢看鸡雏,是要从中感受生命初生的那分生机,正所谓“观天地生物气象”。同时,新生的小鸡虽然有此生命力,却又是脆弱的,需要呵护照料。对人也是如此,每个生命都有他内在的生机,但这份生机却不是持久不变的,如果没有人去呵护照料,就可能中途夭折。而为政者就有照料百姓生机的责任。

  如何能实现这一责任?在程颢看来,需要“识仁”。他有一篇十分重要的哲学著作就叫做“识仁篇”。在程颢看来,凡是有志向的人,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仁。在他看来,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浑然与物同体”,也就是仁人超越作为个体的小我,能够像感受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那样感受他人的内在感受。程颢有一个比喻,他说医书里认为手足痿痹就是不仁,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法,手足痿痹,就不能感受到手足的痛痒,而如果作为一个人,不能将他人视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感受不到他人,认为他人和自己不相关,那就是不仁。仁者,就要时时刻刻感知他人的痛痒,能够通识人心。对于一个为政者,如果不能够感受百姓的疾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程颢为政,无论官职大小,皆有所成就,关键就在于“识仁”。

  程颢有着“和乐”的精神境界。他十分平易近人,平时对人终日怡悦,罕有怒容,多能想他人之所想。有人曾问程颢如何对待百姓,他答道,要使人民各自都能表达自己的实情、表达自己内在的情感。又问如何做御史,程颢回答,要“正己格物”,也就是要端正自己、了解世间万物的基本情况。程颢之为人为官,都与他的“识仁”思想密不可分。

  “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

  程颢晚年,正值王安石主持熙宁变法。此时北宋立国百有余年,各项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到了不得不变法的时候。二程兄弟也主张变法,他们指出“当时天下,岌岌乎殆哉”。因此,他们的态度与坚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等人就很不一样。二程与王安石的争议主要在变法的措施上。而当变法开始,王安石与司马光冲突激烈之时,双方对程颢却都十分尊重,程颢也在期间尽力协调,希望使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

  当时变法反对者很多,王安石急于变法,与反对者争论起来也有些急躁。一次在朝堂上,王安石正与其他大臣争得面红耳赤,这时程颢缓缓说道:“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意思是讨论天下的公事,要平心静气,尊重别人的意见,而不是上来就争执反对。王安石听了程颢的话感到十分惭愧。

  程颢与王安石之争有具体变法措施上的,而更主要的则在用人上。在程颢看来,很多变法措施因为一些问题,开始可能会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但只要用人得当,就会实现变法的初衷,如果用人不当,即使措施初衷是好的,也可能出现恶劣的后果。王安石为了推进变法,在用人上并不细加分别,完全以支持还是反对他的措施为用人标准,很多急功近利的小人因此被任用,最终导致变法出问题。程颢认为变法当用君子,而什么是君子?在程颢的思想中,他所说的君子当是能通人心、知百姓之痛痒之人,而不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投机分子。他通识百姓之心,做事没有私意,最终也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程颢一生以百姓心为心,他哲学的落脚点也是如何安顿生民,无论是为政还是为学,他都以“识仁”为宗旨,而其仁说,重在万物一体,重在感通人心,感通百姓之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