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18期

社论

驰而不息抓作风 行到深处是坚持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重要论述摘录

学习体会

加强作风建设 务求严细深实

学有所悟

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决定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

我们党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一步步走来

实践好“四种形态”就是深化“三转”的方向

专题  坚守节点 狠刹“四风”

锲而不舍 挺纪在前

做法成效

河北汇聚群众监督正能量

天津创新监督方式全力围堵“四风”

湖南把“四风”问题列为执纪审查必查内容

湖北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

山东做好查处“四风”问题的后半篇文章

调查分析

大操大办歪风须狠刹

莫把福利变“腐利”

任你再换“马甲” 我自紧盯严查

小月饼折射风气大变化

违规“红包”上了互联网也走不远

“四风”监督哨

与商交亲而不清 挨处分悔之已晚

搞变通谋“福利” 存侥幸受处分

半月杂谈

不讳疾,不忌医

燕阁观察

引领反腐败国际合作的“中国方案”

“四风”再顽固,架不住坚持不懈“反”

锐评

一组

清风时评

盯节点,反“四风”的窍门

“腐败怪环境”的逻辑太荒谬

既要“见事见人”,又要“对事不对人”

虚拟空间,身份意识别虚化

特稿

实践“四种形态” 发挥“探头”作用

实践探索

利剑出鞘

成都:督查督办力促责任追究到位

西安:聚焦“关键少数” 用好问责“撒手锏”

福州:履责问责有清单 离岗退休责不免

邯郸:履责无死角 问责不留白

释疑答问

在干部考核中向组织提供虚假情况如何定性

广角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地方简讯

标题新闻

关键词解

风范

不忘初心 永葆本色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古语今悟
“做事关键”小议

话先贤彰美德
程颢:“识仁”感通百姓心

家训品读
诸葛亮诫子:淡名利 志高远

说文解字
“民”:国家之本 执政之基

历史回放

长征“纪”事

长征女红军:只要还有一口气就绝不掉队

林伯渠严明筹粮纪律

山东做好查处“四风”问题的后半篇文章——
通报曝光,使“不敢”的氛围更浓
本刊记者 窦克林 通讯员 张晓明
首页
1

  因违规使用公车为儿子办理参加培训班的有关事情,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政府副县长王霞被行政警告;因公款旅游,并通过虚开燃油费、差旅费等方式报销费用,罗庄区商务局党组成员李荣山等受到党内警告处分……2016年9月9日,临沂市纪委抓住中秋、国庆节点,点名道姓通报曝光了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为全市党员干部敲敲警钟。

  临沂市纪委的做法是山东省近年来强化通报曝光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践中,山东省纪委积极示范并督促全省各级纪检机关做好查处“四风”问题的后半篇文章,加大对典型问题的通报曝光力度,强化“不敢”的氛围,持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形成常态化的机制

  通报,尤其是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是监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纠正“四风”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山东省各级纪检机关不仅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还围绕充分发挥点名道姓通报曝光的威力,在用好公开曝光上下了不少功夫。

  既抓节点也抓日常,使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成为常态。山东省各级纪检机关坚持定期曝光、随时曝光、专题曝光相结合,不断提升通报曝光的频次。节点前,专题通报易发多发典型问题,并对节日期间查处的“四风”问题一周一通报;日常中,不仅定期曝光顶风违纪的“四风”问题,还在纪检机关的网站开设“曝光台”随时曝光典型问题。

  拓展点名道姓通报曝光的渠道,扩大影响增强震慑力。对已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不仅通过发文进行内部通报,还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向全社会点名道姓曝光,扩大覆盖面。今年7月底,济宁市纪委通过“廉政济宁”微信公众号推送了济宁市殡仪馆党支部书记高现恩违规公务接待、梁山县旅游局招待费超支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在朋友圈引起转发、评论的热潮。

  数据最有说服力。2013年以来,山东省纪委分23批公开通报曝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155起,其中,涉及厅级干部47名,县处级干部78名,点名道姓通报曝光的数量居全国前列。不仅如此,山东省各地市纪委公开通报曝光典型问题的数量也不小。截至目前,济南市纪委已通报曝光343起。

  曝光最典型的问题

  公开曝光要形成有效震慑,还必须选准典型问题。

  2013年8月,山东省纪委第一次点名道姓通报曝光了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其中,有这样一例:2013年2月18日,德州禹城市张庄镇校办负责人岳清平,在全镇教育系统负责人会议后与10名工作人员午间聚餐饮酒,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承担聚餐费用。

  “这起问题花费公款并不多,一共400块钱多一点。”山东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庄斌介绍,通报曝光这起问题,就是要释放违规公款吃喝不论金额多少都要受处分的鲜明信号,表明纪检机关纠正“四风”一寸不让的态度。

  梳理2013年以来,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被山东省纪委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案例,违纪者既有校办负责人、乡镇干部等基层干部、工作人员,也有县委书记这样“位高权重”的一把手,还有常委副市长、政协副主席等副厅级干部。之所以选择公开曝光这些人的问题,就在于其具有典型意义,能释放明确信号。

  比如,点名道姓通报滨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静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和礼品、公款租车旅游的问题,意在释放不论是岗位多重要、权力有多大,只要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就要受处分、纠正“四风”无禁区的强烈信号;公开曝光烟台市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许志强公车私用问题,意在传达党员领导干部有退休之时,但遵守党规党纪却不会因退休而例外……一次次点名道姓的通报曝光,为党员干部明确了一条条红线。

  在省纪委的示范指导下,山东省各级纪检机关围绕“四风”典型问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济南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程新民介绍,为强化公开曝光的震慑效应,市纪委明确提出了选择“四风”典型问题的原则,比如,反映“四风”新动向的问题、级别高的党员干部的问题、新近查处的问题等等。临沂市纪委则采取建立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据库,分类型、分层次、定期梳理,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利用《临沂日报》、“沂蒙清风”微信公众号等向社会公开曝光。

  当前,针对“四风”面上有所好转,但树倒根存,有的转向地下、隐形变异的问题,山东省各级纪检机关把查处的隐形“四风”典型问题作为点名道姓通报曝光的重点。青州市海岱学校接受企业安排旅游,利津县盐窝镇十南村党支部书记张祥君分两次为其子大操大办婚宴……公开曝光这些花样翻新的“四风”典型问题就是要宣示,只要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管如何变异、隐形,也逃不过“纪网恢恢”。

  震慑直击内心

  被通报后,一位县委组织部长反思道,“痛定思痛,反省自己,思想认识严重不够、纪律意识淡薄是自己犯错的根源”;被曝光后,一位村党支部书记对违规大操大办“后悔莫及”,“明知这样做是犯纪律的,却抱有侥幸心理”……这些受处分党员干部的深刻反思,是通报曝光威力的生动体现,但采访中的一些事实还表明,通报曝光的威力远不止于此。

  通报曝光,能有效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不久前,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维稳办主任徐攀因公车私用被点名道姓、公开曝光的事情,在党员干部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以前觉得纪律离自己很远,但徐主任被通报使我认识到纪律如影随形、就在身边。”看到本单位的主要领导被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刚刚参加工作两年多的刘翔感触很深,“从严要求自己,不能只满足于不违法,更要从小事小节做起,自觉遵规守纪。”

  “通报曝光点中了党员干部的‘麻骨’和‘七寸’,使有问题的党员干部受到震慑、主动交代问题。”济宁市兖州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李艳华对通报曝光的威力有具体的感受。近日,兖州区纪委点名道姓通报曝光一批“四风”问题。第二天一大早,兴隆庄镇的两名村干部“因怕被组织查出来,通报了太丢人”,就主动找镇纪委书记坦白了自己违规公款吃喝的问题。

  通报曝光,还有效传导压力,督促各级党组织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的责任。据山东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的一位同志讲,今年以来,山东的一个地市,接连被省纪委公开曝光了几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该市市委书记感受到压力,一方面亲自部署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方面主动要求市纪委加大监督执纪力度。“目前,这个市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数量大幅上升,已经位居全省前列了。”

 

  编后感言

  “脸面”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词汇,代表着尊严、荣辱,折射着价值观等丰富内涵,为绝大多数人所看重。正所谓“人要脸,树要皮”,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党员干部,给予处分并点名道姓通报曝光,让其在大庭广众之下“丢脸”,不仅会使其“长记性”,还能警示教育其他党员干部。近年来,在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中,各级纪检机关扭住通报曝光这一有效抓手,不仅着力提升通报曝光的频次,还在增强问题的典型性等方面下功夫,充分发挥其震慑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要持续深化“不敢”的氛围就需要继续在用好通报曝光上做文章,不断创新通报曝光的方式,丰富典型问题细节,使通报曝光始终保持震慑力,从而推动作风建设持续深入开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