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重要节点,各地纪检监察机关都会通报一批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对照镜鉴,警钟长鸣,这些案例大多带有由风及腐、风腐交织的鲜明特征,其中折射出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价值观扭曲错位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
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如何对待手中的权力,反映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从思想根源来看,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都源于价值观的扭曲和理想信念的动摇、宗旨观念的淡化、对群众利益的漠视。正如豫剧《焦裕禄》中的唱词所说:“心中想着老百姓,就不会只为脸面争虚名;心中想着老百姓,就不会贪图私利把百姓坑。”党员干部如果失去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坚守,就会因精神“缺钙”而患“软骨病”,就无法抵御权力、金钱、地位等各种诱惑;如果背离了党的性质宗旨,公私不分、先私后公,甚至完全置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于不顾,那么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就成为必然。
思想走偏一步,行为谬以千里。翻阅近年来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的忏悔录,很多人在剖析自身蜕化变质历程、讲述思想转变过程时,往往都会谈到“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有的抱持“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歪理,小则“雁过拔毛、吃拿卡要”,大则“在工程项目中收受回扣,在人事安排上卖官鬻爵”;有的信奉“人生在世,享乐二字”,从最初对收受礼品礼金、接受高档宴请不以为意,到最后沉湎花天酒地、纵情声色犬马心安理得;有的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盲目上马“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乃至欺上瞒下、数据造假……大量事实一再表明,由心惊胆战“首次破例”,到装腔作势“下不为例”,再到肆无忌惮“形成惯例”,最终被查处成为“典型案例”的党员干部,其由风及腐、从轻微违纪到严重违纪违法犯罪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想的“总开关”从松动到失灵、在扭曲的价值观诱导下行差踏错的过程。究其根本,在于抛弃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党和人民赋予的公权力异化为了谋取私利的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扭曲的价值观驱动着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滋生蔓延,而不正之风和腐败的盛行反过来也会加剧价值观的扭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八项规定为切入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波澜壮阔的正风反腐推动了一场关于价值观的深层重塑,广大党员干部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公私观、是非观、义利观进一步端正。同时也要看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认知、腐朽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封妻荫子”的特权思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腐败之道等在个别人脑海中仍然沉渣泛起,这些扭曲的价值观成为当前亟待铲除的滋生风腐问题的土壤和条件之一。
掐掉扭曲的价值观和风腐问题这两朵互哺的“恶之花”,必须综合施治、多管齐下。一方面,涤荡看得见的污泥浊水,坚持风腐同查同治,着力构建由腐纠风工作链、斩断由风及腐利益链,让那些通过搞腐败歪风获利的人付出代价;另一方面,清扫思想上的灰尘污垢,固本培元、扶正祛邪,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要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持续强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看成是极大的耻辱,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制度行使权力,不超越边界、不恣意妄为、不逃避约束。深入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加大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力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在全社会不断营造崇廉拒腐、尚俭戒奢的良好风尚,让清风正气更加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