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张家港市经开区农村集体“三资”智慧监管平台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自豪地说起了平台的变化:新增的“村级财务预决算管理”模块为防范小微权力滥用再上了一把“锁”。
改变,并非一蹴而就。
早在2020年,张家港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在摸清村级资产底数的基础上,完成产权交易、合同管理、资金支付、财务记账等平台的数据贯通,打造了“三资”智慧监管平台,动态监管村集体资产处置,实现了租金先交后用、资产线上交易、合同统一版式、风险及时预警。
然而,“部分村上年度收支失衡、资产负债率高,支出科目显示村级工程、劳务服务费用增长异常……”去年,市纪委监委第十纪检监察室在梳理分析平台预警信息时,意识到农村集体“三资”领域的违纪违法问题有了新情况。
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河道保洁……村级工程样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看好村集体经济“钱袋子”就是守好乡村发展根基。
张家港市拥有江苏省最大的县域强村群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173个,每年村级工程数量在2000项左右,工程规模近4亿元。从海量信息中“打捞”问题线索并非易事,传统监督行不通,就要向“智慧监督”要答案。
让数据“开口说话”,首先要解决数据来源问题。
“三资”智慧监管平台已具备数据实时查询、统计功能,因此办案人员尝试将散落在经营支出、管理费用等多科目中与村级工程相关的项目进行筛选与归并,为每个村级工程绘制了数据“画像”。
“村级工程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长期由固定人员承包项目,发包人暗箱操作、优亲厚友,承包人不正当竞争等异常情况。”分析过往案例,第十纪检监察室主任石磊决定以村级工程领域廉政风险点为切入口,查找背后的利益输送、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
办案人员由表及里,先从表面问题切入,以村集体为单位开展排摸,对2020年以来在一个村承接过10个以上项目或合同总额超过300万元的工程实际承包人进行筛选,发现1589名承包人中有289人符合条件,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
排查范围大幅缩小,接下来则要进一步找出存在不正当竞争问题的承包人。纪检监察室将中标人与合同实际签订人、承包人与村干部信息库进行碰撞比对,又发现疑似围标串标的承包人62人、与村干部存在亲属关系的承包人25人。
两轮筛查后,异常承包人、异常竞标人已浮出水面。为了提升监督精准度,第十纪检监察室主动联络监督审查技术室,希望进一步整合数据资源,通过数据分析、比对排除等方式,为监督办案工作再“加把力”。
围绕“异常发包人”这一关键,纪检监察室梳理监督重点,与监督审查技术室沟通数据需求,提出分析方向。监督审查技术室则发挥专业优势,初步明确了监督规则、排查范围,随后打造了专为“村级工程”的监督模型。
模型设置“工程疑似拆分”“工程先定后招”“工程超预算”“竣工前全额付款”等5类8项监督规则,项目名称、工程预算、发包方式、施工单位等8万余条数据均纳入比对范围,通过数据碰撞,实现了高效精准的问题识别。
依据线上筛查出的疑点线索,纪检监察室迅速行动,贯通“室组地”监督力量,逐一分层分类开展线下核查。最终查处村级工程领域党员干部95人,留置4人,形成了有力震慑。
发现一类问题,查处一批案件,更要规范一个领域。
村级工程权力运行流程包括前道项目决策、中道项目发包、后道履约管理三个主要环节。“‘三资’监管平台对于运作周期较长的支出项目,尚未实现全过程实时监管。”石磊提到,关口后置导致监管盲区,部分村级组织预决算制度执行不严,擅自决策、仓促上马、过度投资,有的甚至利用监管的滞后性谋私贪腐。
深挖问题症结,推动对症下药。市纪委监委和相关职能部门同题共答,在平台中增设“村级财务预决算管理”预警模块,将预算编制、审查、执行和决算等环节风险事项均纳入线上管理。自模块运行以来,高新区(塘桥镇)、凤凰镇通过一年试点,成功压降村级支出比例超20%,实现了降本增效,基层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以前村集体的钱每年花多少、花在哪了,大伙心里没本账,也不敢去问村干部,现在就不一样了。”市纪委监委有关同志在进行回访时,村民们笑着说起了发生在身边的变化,“数字平台帮我们看好了家底,每个环节有人管,遇到问题有人说,村里的各项开支都看得到,我们更放心了!”
被搬上“云端”的,不只是“三资”监管。
近年来,市纪委监委打破专责监督与职能监督、行业监管各自为政的局面,主动对接业务部门数据库,打造“暨阳明镜”权力运行监督平台。目前平台已集成9个部门数据信息,搭建智慧监督模型47个,去年以来产生预警信息6023条,实现对关键人、事、权“实时跟踪、智能预警、高效处置、全程追溯”一体推进。
“我们将从小切口入手,围绕群众关注重点开展‘大数据+监督’,把大数据转化为正风肃纪反腐的实际效能,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张家港市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张家港市纪检监察干部开展数据分析、会商研判。
数据之光照亮权力监督路径
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给工作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过去,监督工作依赖人工排查、信访举报等方式,线索发现被动、效率受限,面对海量数据和隐蔽的腐败手段时常力不从心。例如,核查惠民资金发放需逐户走访,耗时数月;排查工程项目违规问题,依赖于不断“翻旧账”。
如今,“数据碰撞”代替“人力跑腿”,算法预警穿透权力任性伪装,我们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领域开展“主动式”监督,通过构建监督模型,对海量数据进行常态化处理和研判,让公职人员违规挂证取酬、网格员小微权力滥用、违规使用医保资金等问题在短时间内被查清,大海捞针的“人工活”成了精准制导的“智能活”。
数据不仅是技术资源,更是治理资源。
以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为例,通过整合多个信息系统,将监督实时嵌入业务流程,实现全程留痕溯查、审批动态跟踪、限时自动预警督办、数据自动评级汇总。平台运行以来,村资厂房、土地等各类集体资产流转工作稳步推进,厂房、土地等欠缴租金被大量收回,全市村(社区)平均可用财力得到提升,群众感受到了切实的民生温度,“数字管家”正助力守好乡村振兴的“钱袋子”。
我们将继续深化数字技术与监督业务的融合,让数据之光照亮权力运行的每个角落,用科技赋能为清廉建设注入更强动能。(张家港市纪委监委监督审查技术室副主任 程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