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的重大国家战略。三省市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纪检监察机关也需要协同发力,推动跨区域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以强有力政治监督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实见效。北京通州地处京津冀交界,与北京大兴、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地缘相邻、人缘相亲,具有协同发展的天然优势。实践中,我们聚焦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与三地纪委监委跨区域联合,构建协调同步的监督格局。
2022年12月,厂通路潮白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这座桥连通通州区与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点工程。因大桥横跨两地,受限于地域区划、涉地管理、程序限制等因素,项目建设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由于区域发展、财政能力等差异因素,两地在引桥落点、桥梁荷载的选择上存在意见分歧;另一方面,桥梁建设项目涉及交通、水利、环保等多部门审批,需同步通过通州与大厂的用地、环保评估,两地分别层层上报,工作“兜圈子”的现象客观存在,影响项目进展。针对这些堵点难点,我们与廊坊市纪委监委将该项目作为政治监督特别是跨省异地协同监督的重点,果断启动跨区域联合监督工作机制。
跨区域协同监督不是简单的监督叠加,而是通过整合监督力量,破解监督各自为战、信息沟通不畅、责任划分不清等问题,形成优势互补、密切协作的监督合力。联合监督期间,两地纪委监委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党风政风监督室牵头抓总,纪检监察室与属地乡镇(街道)纪(工)委协调保障。我们在大桥工程处设置监督驻点,双方派员开展现场办公,与施工负责人“面对面”沟通交流,详细了解工程进度,及时梳理存在的困难及其原因。
通过联合监督,我们发现潮白河冬季低温、高风速对施工技术要求高,需两地共同制定适应性方案;建设初期材料运输等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单边调度成效不明显。协同监督的意义,既在于打破信息壁垒、共同发现问题,更在于全面压实责任、共同保障执行。对此,我们就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建立工作台账,共享信息资料,共同推进落实。双方分别利用各自联系本地职能部门的优势,及时反馈相关单位,推动通州公路分局与大厂县交通局联合主导项目建设,实现一体化设计、建设、管理。在审批流程方面,共同协调两地发改、交通、审计、环保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推动简化程序手续,督促审批部门利用“区域通办”平台同步传输审批材料,大大缩短了审批周期。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项目进度得到了保障。2024年9月,大桥如期建成通车,两地往来不用绕行,驾车行程比之前缩短半小时,给跨省通勤群众带来了很大便利。厂通路变成了畅通路,京冀再添新通道。
潮白河大桥建设项目,不仅是连通京冀的关键节点,更是深化纪检监察跨区域协同监督的实战演练。跨区域协同监督是区域协调发展形势任务对纪检监察机关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使协同联动成为常态。我们持续健全跨区域协同监督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通兴武廊”为主阵地,积极开展重点任务跟进监督的工作联合和制度探索,已围绕平谷线、副中心交通枢纽等重大项目开展联合调研监督10余项。在联合监督机制下,跨区域工作不用“兜圈子”,一个电话就能联动起来,促进了跨区域复杂问题的协调高效处置。 (作者: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