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腹地,濑溪河畔。重庆荣昌这座西南小城在“五一”假期火爆“出圈”。一组数据,折射成色和热度:5月1日至5日,荣昌累计接待游客234万人次,同比增长168%,当地特产的卤鹅线下销量破29万只,同比增长752%,实现旅游总收入20亿元,同比增长258%,多项消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从一只卤鹅的现象级破圈,到党委政府端出发展多板斧,荣昌正用一场关于“流量”与“留量”的生动实践,回答着新时代党员干部如何将群众首创转化为发展机遇的实干命题。
面对“卤鹅哥”火了不是避嫌躲闪而是挺身向前
千年荣昌的街头巷尾,百年老卤的香气早已融入市井烟火。但谁也未曾想到,一只卤鹅能借势网络直播“火爆全球”。今年三月末,48岁的荣昌创业者林江穿着大花棉袄,手中攥着刚出锅的卤鹅,在成都春熙路追着国际网红狂奔,操着带重庆口音的英文大喊:“Rongchang braised goose!”(荣昌卤鹅),直播镜头下,红底布料与阳光、卤汁的辉映交叠,折射出小城群众的热忱,这场持续10天、跨越5城的“朴拙投喂”,意外创造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流量。
英语是现学的、蹭流是朴拙的、嘲讽是不怕的,林江的“卤鹅哥”土味形象和执着劲头,打破了过往套路,以真实感打动网友——单条视频播放量迅速突破1.2亿次,话题浏览量超5亿次,卤鹅香气顺着网线飘向全球,这是“中国味道”的真实注脚,是人民群众对家乡的拳拳热忱,亦是带着手作温度的真诚告白。
当这场因追星引爆的“流量”如潮水般涌来,摆在荣昌党委政府面前的难题接踵而至:怎么研判?爆火是好是坏?支持还是劝退?敏锐意识到流量背后经济价值的当地党员干部,一边抛出问题一边认真思考。“我们接不接流量,是好事还是坏事,会带来怎样影响,本着为群众办实事就是好事,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是坏事,关键看态度。”区委主要负责同志眼神坚毅、当即抉择:接,流量就是机遇,人民群众的“好点子”就是“金果子”!
该出手时就出手,荣昌反应堪称迅速:主动将“卤鹅哥”与整座城市关联起来,为他“撑腰”、做好“后盾”。在得知林江投喂物资告急,马上派团队前往支援;接着,为返乡的林江组织欢迎仪式,报销路费并奖励10万元;随即,授予他“荣昌卤鹅首席推介官”等荣誉称号,表彰他的热情努力;对“流量”变“留量”的思考,则通过新闻发布会向全网官宣,这一系列举措,是当地政府对群众首创的尊重,也传递出“流量可转化为生产力”的信号。
林江告诉记者,没想到,在最艰难的时候,区领导打电话关心鼓励,并派来强大后援团。没想到,在结束投喂回家时,家乡人民热情欢迎。更没想到,座谈会上,领导把C位让给了自己,“为家乡蹭流量不丢人,要抓住机会为家乡宣传。”实在的变化发生在荣昌本地:卤鹅屠宰量增长500%,全区原有的卤鹅企业和新开店铺的销售量,同比增长500%,仅鹅嫂食品公司就增长300%。
面对“泼天流量”不是当看客而是躬身入局
翻番的卤鹅销量只是开端。整个荣昌都在为随之到来的“五一”做准备,推广接力棒已从“卤鹅哥”个人转移到政府手中。抓住民间流量火种,官方政策立马“添柴”:景点免门票、公交免费坐、诚邀自媒体,连当地马拉松比赛奖牌上的“荣昌猪”也换成了“荣昌鹅”,继续做大城市IP。一套“组合拳”下来,旅游订单激增200%以上。这种“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打破了“蹭热点”的短视思维。
有价值的流量,来了就要抓住。在“卤鹅哥”爆火的同时,荣昌文旅也在行动——以卤鹅为切入点将流量引入景区、美食、非遗三大板块。4月以来,荣昌文旅连发多条相关视频,单条浏览量最高240多万。这些视频用汉、英、俄、日四语介绍:“荣昌卤鹅,非遗美食,白鹅肉香肥美,中药卤料养生……”区文旅委主任说:“希望更多人了解荣昌卤鹅独具匠心的非遗制作工艺,它和林江锲而不舍投喂一样,都充满了真挚情感。”“店里正开展卤鹅制作技艺培训,很多人看了视频,想来学手艺。”三惠卤鹅传承人说。
全区上下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当网络关注转向“荣昌卤鹅究竟好不好吃”时,当地政府早已想到怎样让“卤鹅”飞稳飞远——迅速开展对卤鹅企业的质量监督并全程直播,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关。严禁卤鹅盲目涨价、恶性竞争,避免网红效应引发质量危机。加强地理标志保护,打击假冒伪劣。这种对群众首创的制度性呵护,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的远见。有网友热评,“这种懂网络、动脑筋、有温度的政府形象,成为荣昌出圈的又一推手。”
思路一变天地宽。以人民为中心、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从引流延续到了编织“体验网”。区商务委主任介绍,“‘五一’推出‘卤鹅非遗美食消费季’,既有鹅王拍卖、传承人技能大赛等文化大戏,也有林江在高速服务区现场‘派鹅’的烟火场景。更巧妙的是,卤鹅被嵌入龙舟赛、年猪节等200余场活动,游客可以咬着卤鹅看龙舟竞渡,拎着卤鹅体验织夏布、做陶器的非遗工艺,在安陶小镇亲手捏制卤鹅造型陶器,在夏布工坊定制鹅纹手帕。曾经单一的“吃卤鹅”,变成了“尝美食、玩非遗、品文化”的立体体验,让游客在味蕾与指尖的触碰中,记住这座城市的温度。
面对发展良机不是干“一锤子”买卖而是持续强化产业和文化支撑
流量来得快,去得更快,不仅要接得住,更要接得久。荣昌深知,接住“泼天富贵”,必须让群众首创与官方力量形成良性互动,用全产业链的韧性将热度转化为实力。
如何做大做强“鹅”经济?发展要问计于民。4月10日,林江返乡第二天,荣昌“卤鹅产业发展金点子征集会”召开。“把产业链做极致,用卤鹅扒下的鹅毛招商羽毛球企业,把价值链从餐桌延伸到运动场”……网友笑称,“在荣昌你能见到鹅的一百种死法。” 系统的产业谋划——《荣昌卤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连夜出台,打法就是:“一根鹅毛都不浪费”,鹅肉做卤味、鹅毛加工羽毛球、鹅油开发美妆品,把非遗技艺变成可复制、可裂变的工业爆品。能如此迅速部署与荣昌“懂得先准备好自己”分不开。区农业农村委主任介绍,“早在多年前,当地便已开始围绕‘一只鹅’布局产业链,为产业融合和升级打好了基础”。
荣昌的目标还很大,要在2026年突破10亿产值,构建从养殖到销售的全链条:上游,20余家企业入驻卤鹅产业园,配套6万亩卤料种植园,确保“鹅源纯净、卤料地道”;中游引入真空锁鲜技术将保质期延长,破解“现卤难储运”的痛点;下游,搭建“直播+电商”矩阵,牵头孵化200余名本土主播,鼓励企业主、养殖户、非遗传承人走进直播间。“五一”前,电商直播销量激增。从养殖户日销300只鹅到开通3条冷链专线,从白鹅养殖标准化到百城万店布局,再到召开产业招商推介大会,荣昌用产业升级让这波巨大流量始终锚定“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变“流量”为“留量”,整活方面也得跟上。荣昌的选择是产业升级与文旅深融双轨并行。对拖家带口的家庭,策划“卤鹅龙虾宴”“非遗大赛”等活动吸引眼球。对年轻人,不光把鹅拉进咖啡馆,还推出“世界第一大卤鹅锅”“卤鹅音乐节”等强化城市符号。对于国际传播,则面向全球征集符合非遗特质、兼具潮流气息的“卤鹅侠”形象,用于文创产品开发及海外推广。一套打法下来,不难发现,荣昌打造产业链和品牌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早有深入谋划并稳步推进,这项系统工程被林江提前引爆,荣昌必然要接住、用好这波流量,事实证明,机会只眷顾有准备的人。
面对“大考”不是大包大揽而是动员各方参与
不出意外,“五一”荣昌迎来了爆火长假。假期首日,高速收费口车流量猛增,同比涨幅最高达108%。而经停荣昌北站的高铁动车,一票难求。记者采访发现,荣昌的“火”早已超越了旅游热度的范畴——政府集思广益,群众“众筹”参与,各种花式“宠客”,让这座小城成为“暖心目的地”。
4月30日晚11点,荣昌北站广场依然十分热闹,志愿者忙碌着给游客递水,“喝口水,拿攻略,都免费”。志愿者李佳洋介绍,他们响应号召,自发组成团队,从早上6点值守到第二天凌晨,尽管奔波劳累却“乐此不疲”。让人没想到的是,矿泉水是志愿者们凑钱买的,旅游攻略也是手工制作打印的。“你去哪里?有爱心车辆免费接送。”志愿者带游客走向路边。见有人过来,便有热心司机赶忙招呼:“去哪里?免费坐!”领头的司机肖祥春说:“你们大老远来,我们生怕招待不周,自发成立爱心车队送你们到目的地。”
5月1日,区人民政府食堂,菜品丰富多样,有18元爱心套餐,包含卤鹅、黄凉粉、回锅肉等当地特色美食;还有3-10元不等的小碗菜供选择。“都是本地菜,特色又安全,想游客吃出家的味道。”区政府机关事务管理中心负责人说,考虑到假期游客众多,就餐需求难以满足,因此开放机关食堂。大厅坐满了前来就餐的游客,一位游客正大口享用着美食:“香!好吃!”“太火了,连餐盘都没了。”工作人员说,日均接待1.34万人次,饭一端上来就秒空,不少游客因“政府食堂打卡”慕名而来。
荣昌的“宠粉”不止于此。节假日期间,全区3.8万个车位免费开放。公交线路运营时间延长,增开“卤鹅专线”等4条免费旅游专线。政府定制“暖心服务”:免费接送至周边景区、应急药品保障、多语种服务……就是“要让游客在荣昌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些“笨功夫”看似牺牲短期利益,实则是用温度留住人心。正如游客感叹:“来了就是一家人,荣昌真的懂流量。”谈起为何推出这些措施,区委主要负责人说,“百姓需要、城市产业发展需要、文化传承需要。”在城市管理者看来,“这能吸引来更多游客,市民收益增多也会期盼产业做大做强,实现钱包更鼓、日子更甜的目标”。
荣昌并不大,2024年全区城镇常住人口仅41万,能接待住宿床位不足1万。当日均47万人次的游客突然涌入,荣昌展现出过硬的城市治理能力。在交通保障方面,针对高速口车流量日均同比激增83%的态势,增设4个临时救援点,清障效率提升40%。更值得称道的是柔性执法:用餐高峰时段对临停车辆“只疏导不处罚”,让城市管理有尺度更有温度。干部的能力作风,在这场“大考”中经受检验,也释放能量。
“想到了火爆,但没想到如此火爆。”在荣昌,记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把游客当家人”的诚意。其间令人更感动惊喜的,在于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转变,为荣昌打开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热心市民王光成将闲置的房屋免费提供游客入住,他说“希望更多人爱上这座城。”保安大姐张明英因一条抖音求助,邀请游客到自己家住。一家叫“春风里养生堂”的店铺,将21间“美容房”变为“免费酒店”,让游客感受家的温暖。从政府到民众,从整体到细节,荣昌用“暖心”诠释了旅游内涵,这才是最能吸引来流量的“密码”。
面对旅游收入增加不是归入囊中而是回馈群众
当其他城市还在纠结“城管该不该管地摊”时,荣昌上下早已形成共识:“交警不是贴罚单的,城管不是掀地摊的,我们的任务是服务”。这句话背后,是这支队伍作风能力的深层变革,体现出平时干部对群众的态度。
5月8日,区领导干部们欢迎1000余名环卫、园林工人在机关食堂共进晚餐,政府掏真金白银补贴每人1千元。这场别开生面的“犒劳宴”充满温情笑语,是对假期坚守岗位的“城市守护者”的致敬。9日,荣昌还邀请约800名志愿者代表进餐,用“网红食堂”打卡的方式延续城市感恩行动。
从尊重人民首创到激发群众干劲,再到干群一条心,人心向背这股磅礴力量,最终让游客游得舒心、群众赚得开心。荣昌的热潮,也为地方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既要敏锐捕捉民间活力,又需克制干预冲动。当“卤鹅哥”爆红时,政府没有越俎代庖,而是尊重群众首创,通过奖励、政策护航激发其创造力;当游客涌入时,政府未大包大揽,而是动员市民提供免费住宿、志愿者发放攻略,构建“全民接流量”的生态。这种“有所不为”背后,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政府严控涨价、保障安全,但将产品创新交给企业个体;投资产业链基础设施,却鼓励商家自主探索新业态。当政府真正从“管理者”转型为“服务者”,一座小城便有了从“网红”跃迁到“长红”的底气。
文旅竞争的本质是人心之争,爆火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真诚比技巧重要、产业比噱头长久、治理比流量稀缺,而这背后折射的是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坚定地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当政府放下身段,让普通人成为代言人,让政策传递温度,流量自然会长出根系,滋养出一座城的常青未来。千年荣昌,正用一只卤鹅的实践告诉我们:接住“泼天流量”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人民群众爱家乡、为家乡的创造打拼,是党委政府尊重群众首创、为民服务的奋力托举,是一座城市的清醒与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