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5年第6期

社论

把纪律挺在前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要闻

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

王岐山同志与代表委员议反腐

赵洪祝主持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并讲话

两会专题

习近平总书记两会论全面从严治党

王岐山同志两会谈正风反腐

正风反腐,助推经济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正风反腐,为全面深化改革清淤排障

正风反腐,让法治精神随严明纪律立起来

正风反腐,给老百姓实实在在获得感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谈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谈落实主体责任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厉以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

纪检监察机关代表委员谈担当

市委书记、市长代表谈落实主体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谈价值观与反腐败

“塌方”过后如何面对

两会十大热词

时评

两会期间打“四虎”折射出什么

推不动的公车改革为什么动了

保证金只是违规发奖金的幌子

论坛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

瞒报个人重大事项就是对组织不忠诚

讲规矩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

执纪

如何认定张某在工行改制前后收受钱款的行为

监督

搞好专项巡视需强化“四种意识”

江苏:在巡视中锻炼优秀干部

风范

清风盈袖净无尘

追忆

我们向吴波学什么

走近一个高洁的灵魂

警示

能人“马甲”下的腐败样本

环球

2014国际反腐败形势分析

新风

父亲的遗产

新鞋子,旧鞋子

诚信

文苑

“学思践悟”小议

穿件“怕”字编织的软猬甲

明“礼”与“讲规矩”

金钱是成功的标志吗?

有感于赵简子的“哭”

把自己守成一株草

失之在俄顷 积之在平日

党章中的党纪(上)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纪律建设纪略

1

 

  三大党章对纪律“微调小改”

  1923年6月,陈独秀、李大钊等30多人(有表决权的代表19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在广州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由于三大召开时间距二大不足一年,因此三大党章以延续为主,仅对二大党章做了局部修改,由六章29条改为六章30条。

  1.细化了组织纪律的程序性规定。如对党的中央机构的议决规则进行了明确规范,一是“全国代表大会,每年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定期召集一次;中央执行委员会,每四月开全体委员会一次”。二是“有三分一之区代表全党三分一之党员之请求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必须召集临时会议”等,申明党的中央机构须带头执行组织纪律。

  2.在党员入党手续方面提出新规。三大党章第一次规定了新党员候补期(后改称预备期)及候补党员和正式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加强了对新党员在工作中的实际考察,有利于严格入党标准。三大党章第四条规定允许党员“自请出党”(即自行脱党),有利于及时淘汰与党的信仰不一致、不愿为党工作的人员,也显示出对党员个人政治倾向选择权的尊重。

  尽管三大党章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党敏锐洞察当时的革命形势,把修改党章的重点放在强化组织纪律、完善入党手续等方面,体现了纪律建设的务实精神和实践导向。

 

  四大党章强化对组织和党员的日常监管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由于一年多以来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的蓬勃势头,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壮大。四大党章与三大党章比较,总体上没有根本性修改,仅从原来的六章30条变成六章31条。就党的纪律看,主要调整和变化包括以下内容:

  1.对基层党组织进行规范监管。一是“凡有三人以上均成立支部”。每支部应公推书记一人或者推三人组织干事会,隶属地方执行委员会,不满三人的,设一名通讯员,属于附近的地方直属中央。二是支部人数过多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为若干个党小组,各组设组长一人,由支部干事会指定。此前党章规定的党小组是最基层的一级党组织,此时只是作为党的支部的一部分。这是适应当时革命形势的组织建设规定,是特定时期治党管党的组织纪律。

  2.对候补党员予以“严进严管”。一是新规定候补党员参加支部会议只有发言权无表决权,取消了三大党章有关候补党员有选举权的规定。由于表决权的使用范围要比选举权宽泛,意味着不仅取消了候补党员在选举中的选举权,而且不允许候补党员在党的一切活动中行使表决权。二是将原来规定的候补党员只参加小组会,改为参加支部会议,必要时可经地方执行委员会决定,参加地方大会。对候补党员权利、义务的细化和规范,是我们党纪律建设的重要特点,体现了“严进严管”的精神,成为重要的工作惯例和优良传统。

  3.将党员管理权责“下沉一级”。一是将接收新党员的审批权限做了调整,由原来规定经地方委员会审查,并报上级组织——区委员会批准,改为只由地方委员会审查批准即可,从而简化了发展党员的审批程序。二是党员自请出党的审批手续,也由原来“经过区之决定”改为“经过地方之决定”,实际上是将此项审批权下放一级。这也是组织纪律动态发展的一个例证,反映出党的工作流程和相关规则在不断发展演化,逐渐“沉淀”为广泛接受和实行的党内规矩。

  4.将中央领导体制明确为“总书记制”。一是将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委员长”职务名称改为“总书记”,总理全国党务。二是在产生办法上,党的总书记跟原来的委员长基本一致,都是在中央执行委员会成员互推的基础上产生。尽管在权限上没有实质性变化,但毕竟是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党的最高领导人称为总书记,并实行总书记制,这是我们现行的党的总书记称谓和中央领导制度的历史源头。我们党的传统和工作惯例,逐渐成为“不成文制度”、“看不见的纪律”。

  四大党章中的首创性规定,上至党的总书记制度,下到支部规则,反映出中央对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日常监管的重视,对于后来加强纪律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五大党章首创党内监督“有组织,有纪律”

  1927年4月,南京蒋介石政府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革命遭到了局部的严重失败,武汉汪精卫政府也日趋反动,全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革命形势万分危急。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1927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根据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组织问题议决案》的原则要求,对党章进行修改,强调“严格党的纪律是全体党员及全体党部最初的最重要的义务。”五大党章首次拿出两章分写“监察委员会”和“纪律”,开辟了党内监督“有组织,有纪律”的新篇。此外,五大党章由六章31条改为十二章85条,包括党员、党的建设、党的中央机关、省的组织、市及县的组织、区的组织、党的支部、监察委员会、纪律、党团、经费、与青年团的关系等,为后来的党章提供了范本。

  1.对组织纪律和组织制度作出众多新规定。一是首次把“服从党的决议,参加在党的一定组织中工作并缴纳党费”作为入党条件之一。二是首次对入党志愿者的年龄作出了限制,规定“党员年龄必须在十八岁以上”,这一规定一直延续至今。三是专列“党的建设”一章,第一次明确规定党组织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四是首次将党的组织系统划分为五级,即“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省代表大会—省委员会”、“市或县代表大会—市或县委员会”、“区代表大会—区委员会”、“支部党员全体大会—支部干事会”。五是首次用专门条款规定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四项工作任务:讨论与批准中央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及其他中央各部工作的报告,审查与修改党纲及党章,决定一切重要问题政策的方针,改选中央委员会及监察委员会等。五大党章关于组织纪律的很多原则性要求、程序性惯例沿袭至今。

  2.专章规定设立监察机关并赋予了监察机关很高的地位。一是首次规定在中央、省设立党的监察委员会,各级监察委员会由同级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央及省监察委员会的决议,必须征得中央及省委员会的同意,才能生效和执行;如果中央及省委员会不同意中央及省监察委员会的决议,不能加以取消,在两者意见不同时,则采取将监察委员会的决议移交两者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讨论解决;如果联席会议还不能解决时,则移交省及全国代表大会或移交高级监察委员会解决,实际上将监察委员会放到与同级党的委员会平等的地位上。二是为了适当制约监察委员的权力,对监察委员做了一些限制性规定,如不得兼任中央委员和省委委员;监察委员可以参加同级党委会议,有发言权但无表决权,必要时可以参加同级党的各种会议。党章明确规定,中央及省监委会成立的目的是“巩固党的一致及权威”,这也是“纪律立党”精神的充分体现。遗憾的是,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的10名成员中,有2名一直不在武汉,另外8名也在五大后不久先后离开武汉,因而根本无法集中办公,更可惜的是,在此后仅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央监察委员会的10名成员就有6名牺牲,到最后仅剩下2名。加上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党的各级组织都忙于应对革命形势的变化,无暇补充监察委员会委员,因此,五大产生的监察委员会并没有开展实际工作。

  3.细化了违纪处分规定及审查程序。面对危急的革命形势,提出了不执行上级机关的决议及其他破坏党的行为,即认为违背党的共同意志而处罚之。一是首次规定了对党部实行警告、改组或举行总的重新登记(解散组织)三种处罚方式;改变了以往只对党员实行开除的做法,增加了警告、在党内公开的警告、临时取消党内工作、留党察看4种处罚方式。二是规定对于违纪行为须经党委会、党员大会或监察委员会依合法手续加以审查。这种对违纪行为与相应处分加以区别对待的规定,改变了此前简单开除的方式,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以后的党章的党纪处分都是在此基础上补充完善的。三是规定了对违反党纪的行为,须经党委会、党员大会或监察委员会依合法手续审查之,这也有助于防止滥用纪律处分。

  与之前局部修改党章相比,五大对党章进行了第一次全面修改,在内容上确立了主要规范,在结构上对纪律要求、执纪机关确立了基本框架,具有里程碑意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