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闻
两会专题
时评
论坛
执纪
监督
风范
警示
环球
新风
文苑
社论
要闻
两会专题
时评
论坛
执纪
监督
风范
警示
环球
新风
文苑
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标志,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主动融入改革、推动改革、服务改革,既是大势所趋,更是职责所在。纵观2013年,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与反腐倡廉建设的互动关系,寻求党政主体责任与纪委监督责任的最佳平衡点,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新契机。改革,成为贯穿201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条主线,催生了治理腐败专门机关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
在政党治理方面,注重通过改革增强拒腐防变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掌握着治理国家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资源,以党内监督带动社会监督、党内治理带动社会治理已形成巨大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工作更加突出各级领导干部这个党内监督重点,从会议、调研、接待等党员群众可见的具体场景和行为着手,从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发力,着力整治“四风”,建立健全促进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针对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断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制定违背科学发展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强化离任责任审计。通过强化巡视工作、规范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以及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不断加强党内上位监督,有效增强了监督的威慑力,使党内监督的篱笆越扎越密。
在政府治理方面,注重通过改革打造规制权力的制度铁笼。新一届中央政府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以及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招,通过简政放权、改革确权、紧缩限权等一系列治权“组合拳”,规制权力的制度铁笼更加稳固,防治权力失范的铁闸更加厚重。以坚定决心向自己“开刀”,部署实施行政体制改革和机构职能转变,并把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工作情况纳入部门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有效地收窄了“审批腐败”空间。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核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确定政府的法定职能,防止“全能政府”越位、权力运行出轨。明确提出不建楼堂馆所、不增财政供养人员等“约法三章”,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为降低行政成本、防止权力扩张埋下伏笔。
在深化源头治理方面,注重通过改革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条件。党的十八大之后,从地方到军队,从机关到国企,从网上到线下,中国治理腐败的触角不断延伸,力度持续加大,群众参与度日渐提升,全党全社会为“打虎灭蝇”积累正能量的氛围更加浓厚。加大信息公开力度,部署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制度,要求把政府所有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让人民进行有效监督。这些举措与公款月饼、公款贺卡等禁令一道,敦促改变“花公款不心疼”等积弊。加大司法改革力度,推进司法公开,树立司法公信,夯实法治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共同推进,明确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研究论证以惩治和预防腐败为统领的法规制度体系。加大网络监督力度,中央纪委监察部开通官方网站,国内主要新闻和商业网站开通“网络举报监督专区”,畅通群众举报渠道,为群众有序参与夯实基础。此外,随着信访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和取消信访排名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等,为维护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话语权创造了更好条件。
当前,“五位一体”的发展蓝图已经铺开,攻坚克难的改革事业渐次推进,需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更好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和创新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找准切入点、结合点,抓住着力点,通过改革正本清源、兴利除弊、破旧立新,在改革中创新反腐倡廉体制机制,更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