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7年第12期

社论

在深学实做中增强自信与定力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树起严格自律标杆重要论述摘录

全面从严治党这五年

“小切口”引来“向上向善”崭新气象

持续用力专项整治“四风”问题

●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

全面从严治党是进行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必须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新理念新思想新特色述略

● 思想方法论 ●

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里找答案

回归党章这个“原教旨”

● 我看这五年 ●

王立群:党风纯社风好,民族幸事国家幸事

学有所悟

凡是关乎民心向背的事,就要一门心思坚持下去

通过“两学一做”坚定“四个自信”

专题 执行工作规则 强化自我监督

执行工作规则 强化自我监督

把制度规范转化为行动自觉

探索执纪监督和执纪审查部门分设

把好监督执纪工作的源头

把讲政治贯穿监督执纪全过程

防止“个人说了算”

把盯住人看住事落到实处

避免“泛泛地谈”“随意地了”

依规依纪规范透明

加强对审查组成员的教育监督

● 大家谈 ●

落实落细抓在日常

燕阁观察

半年问责534人,其深意不只国企领导该懂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整治“小圈子”,纪委不能缺席

半月杂谈

远离“套路”,别再失足

锐评

一组

清风时评

餐桌话题之变折射正气上扬

“别人能拿,我也能拿”的坑跳不得

海外“朝阳群众”频现 再证正义是最强力量

清廉守正才能获得真正的尊严

巡视

从政治和大局上找差距

书记说纪

股改再监督,村民得实惠

“四风”监督哨

外出学习变成旅游 22人皆被查处

警示

在与老板勾肩搭背中沉沦

躲在“表弟”背后的落马书记

在与“心腹”的圈子里陷落

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忏悔书两则

广角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数说纪检

工作通讯

关键词解

追逃故事

政策攻心,打开了劝返的大门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古语今悟 ●“修炼之地”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孝友渊源传作家政 诗书根柢蔚为国华

说文解字“端”:德正行直,慎始慎微

家训品读陈淳训子孙:遵德礼 致孝亲

清风文萃

我的家风故事父亲的言传身教

 
陈淳训子孙:遵德礼 致孝亲
朱昌荣 杨特团 曹雅丽
首页
1

  喜怒必中节,周旋必中礼。淫恶不接心,惰慢不设体。

  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法不敢道,非德不敢行。

 

  陈淳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家,闽南理学的开创者,世居福建漳州,学者称之为“北溪先生”。其存世的著作颇丰,如《北溪字义》《北溪大全集》,收录于《四库全书》中。陈淳去世后,《宋史》为他立传,以嘉勉他在学术方面的贡献。他也因“阐扬理学,多所发明”,成为中国历代配享从祀孔庙的172位贤哲之一。

  陈淳一生撰书训童,他的授课著述有《读春秋篇》《严陵讲义》《礼诗》《女学》《小学诗礼》《训蒙雅言》《启蒙初诵》等,教育陈氏子孙及学生遵德守礼、孝敬双亲,规范引导了陈氏族人的行为道德规范。其中《小学诗礼》至今还在流行,被清代名臣陈宏谋赞誉为“盖歌咏所以养其性情,而步趋因以谨仪节。过庭之训,殆于兼之”。

  周旋必中礼

  在《小学诗礼》中,陈淳谆谆告诫子孙要“周旋必中礼”,即待人接物一定要合乎礼仪。陈氏一族原来是名门望族 ,陈淳的曾祖父陈宥、祖父陈尚德、父亲陈怀忠,“皆德韬耀”,都是有德的人且为人处事低调。受家庭的影响,陈淳从小就对各种礼节、礼仪非常重视。

  由于连年的战争,南宋时期各种礼仪制度和民风民俗都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此时的漳州正如朱熹所说的那样,“初见彼间风俗鄙陋污浊,上不知有礼法,下不知有条禁”。为改变当时“俗未知礼”的现状,朱熹在漳州期间“笃意学校,力倡儒学”“约民以礼”,作为朱熹的学生,陈淳深受感染。

  受家族和朱熹理学的影响,陈淳对“礼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在家乡设馆,撰书训诫子女和本族童生。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陈淳时年四十岁,他的儿子当时刚满三岁,才会说话的时候,陈淳就选择《周易》《尚书》《诗经》《礼记》《论语》《孟子》和《孝经》中“明白切要”的内容,改编成《训蒙雅言》,用于教导儿子。《训蒙雅言》主要讲述尧舜周孔之道,同时介绍为人所必须遵守的道德礼仪,将儒学思想融入训蒙活动之中。

  此外,陈淳还编撰了《暑示学子》《训儿童八首》《启蒙初诵》等蒙学教材,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穿衣戴帽、言谈行止等小事,文字浅显易懂,非常有利于儿童了解和记忆。

  对于如何让晚辈蒙童更简单明了地知晓日常生活中的应对进退,并使其合礼中节,陈淳将《曲礼》《少仪》《内则》等儒家经典中一些涉及道德行为规范的内容,改编成适合儿童理解和背诵的五言绝句,命名为《小学诗礼》,既作为教育儿子的家训,又作为教授蒙童的教材。

  《小学诗礼》全篇分四部分,共四十三则,其中“事亲”十四则,“事长”十则,“男女”十一则,“杂仪”八则,涉及行为规范各个方面,以让儿童明了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做起来是有意义的。如陈淳在《事亲篇》中说,“长者必奉水,少者必奉槃。进盥请沃盥,盥卒授以巾”,这是教育长子、幼子在家中应恭敬父母,遵守礼节。《小学诗礼》背诵起来朗朗上口,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通俗化的儿歌,不仅具有趣味性,又能启迪心智。

  非德不敢行

  陈淳在《小学诗礼》中提出,“淫恶不接心,惰慢不设体”“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法不敢道,非德不敢行”。意思是淫荡邪恶不接近心,懒惰轻慢不现于形体;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邪恶的声音;不合法的不敢说,不合德的不敢做。

  之所以提出“非法不敢道,非德不敢行”,与陈淳所处的历史时代不无关系。当时,战乱不息,人心不定,很多士子学人“纲常沦丧”,一些人不顾廉耻气节逐利,奢靡浪费,民间争讼成风,斗殴成习。在陈淳的居住地附近竟然有人以传经为名,私创“寨山庵”,以女道士为住持,庵里男女聚集,日夜调笑杂居,奸通之事屡屡发生。看到这些道德沦丧、缺乏羞耻之心等“非法礼”的行为,陈淳更加坚定了以教授圣贤诗书为业,重拾德育的决心。他曾写下一首《闲居杂咏》,“义人之正路,中实存羞恶。要常由而行,不可离跬步”。意思是说,“义”是人应行的正道,其中存在着“羞”和“恶”的辨别。一切要按义行事,不可偏离半步。以此告诫人们要辨别礼义廉耻,重德明法,谨慎行事,循规蹈矩。

  为使本族人远离这些“非法”“非德”的行为,陈淳非常关注对家族子孙品德和法礼的教育引导。他在广东韶州和浙江严陵刊刻的《家礼》都曾写下序跋,论述自己铲除淫祀的观点。

  养则致其乐

  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陈淳在《小学诗礼·事亲篇》里面说道:“养则致其乐,居则致其敬。”意思就是奉养父母应尽和悦之心,与父母共同生活应尽恭敬之心。他还提出了具体的做法,如“及所声气怡,燠寒问其衣。疾痛敬抑搔,出入敬扶持”,到父母住所要和颜悦色,知道问寒问暖。父母身上有痛痒,就帮他们按摩抓搔,父母出入门要扶持在旁。“三日则具沐,五日则请浴。燂潘请靧面,燂汤请濯足”,冬季隔三天就为父母准备水洗头发,隔五日就请他们洗澡。用热米汁请他们洗脸,用热水请他们洗脚。“其有不安节,行不能正履。饮酒不变貌,食肉不变味”,父母身体有了不适,行走不便时要扶持,给父母饮酒要适量,以面色不红为度,肉食要新鲜,变了味就不要给父母吃。

  陈淳言行如一、身体力行,他非常孝顺双亲,虽然自己过得清苦,却“事亲菽水尽欢”,用豆水侍奉父母,博取父母的欢心。当陈淳的母亲去世时,他“号泣于天”,恨不得以自己的身体代替母亲。

  在陈淳的教育影响下,他的后人恪守祖训、遵循祖制,崇礼重德的淳朴家风世代传承。陈淳的长子陈植,于南宋理宗淳四年(1244年)中进士。次子陈榘,为北溪学派的重要成员,编撰了《北溪大全集》。圳尾陈氏九世孙陈石卿,明万历八年(1580年)中进士,官至江西上饶知府。陈淳的后裔陈泽,于1661年追随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为光复台湾立下赫赫战功,被后人称颂为“复台麾将”。光复台湾后,还辅助郑成功安抚当地原住民,开垦荒地,为开发台湾做出巨大贡献。(资料提供:林文泉、陈馨)

 

  卜宪群点评

  《礼记·经解》篇说:“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故衡诚县(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意思是说礼对于治国来说,好像用秤来称轻重,用绳和墨来画曲直线,用规与矩来画方圆一样。所以把秤悬挂在哪里,是轻是重就欺骗不了人;把绳墨放在哪里,是曲是直就欺骗不了人;把规和矩放在哪里,是方是圆也就清楚了。《韩非子·解老》篇也说:“故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篇中韩非对老子《道德经》中“不敢为天下先”还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他说圣人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正是为了遵循“万物之规矩”,也正因为他们守规矩,“故能为成事长”。这是一个卓越的辩证认识。

  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治国理政、待人接物、为人处事,都要有个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什么是规矩?在传统主流意识看来,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就是规矩。规矩从小树立,规矩从家教做起。从小有了规矩,长大也就会遵守国法条禁,崇礼重德。一代大学问家陈淳既精进于学问,又重视家风教育,并普及于乡里社会,可谓尽到了一位传统读书人的使命。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