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必中节,周旋必中礼。淫恶不接心,惰慢不设体。
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法不敢道,非德不敢行。
陈淳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家,闽南理学的开创者,世居福建漳州,学者称之为“北溪先生”。其存世的著作颇丰,如《北溪字义》《北溪大全集》,收录于《四库全书》中。陈淳去世后,《宋史》为他立传,以嘉勉他在学术方面的贡献。他也因“阐扬理学,多所发明”,成为中国历代配享从祀孔庙的172位贤哲之一。
陈淳一生撰书训童,他的授课著述有《读春秋篇》《严陵讲义》《礼诗》《女学》《小学诗礼》《训蒙雅言》《启蒙初诵》等,教育陈氏子孙及学生遵德守礼、孝敬双亲,规范引导了陈氏族人的行为道德规范。其中《小学诗礼》至今还在流行,被清代名臣陈宏谋赞誉为“盖歌咏所以养其性情,而步趋因以谨仪节。过庭之训,殆于兼之”。
周旋必中礼
在《小学诗礼》中,陈淳谆谆告诫子孙要“周旋必中礼”,即待人接物一定要合乎礼仪。陈氏一族原来是名门望族 ,陈淳的曾祖父陈宥、祖父陈尚德、父亲陈怀忠,“皆德韬耀”,都是有德的人且为人处事低调。受家庭的影响,陈淳从小就对各种礼节、礼仪非常重视。
由于连年的战争,南宋时期各种礼仪制度和民风民俗都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此时的漳州正如朱熹所说的那样,“初见彼间风俗鄙陋污浊,上不知有礼法,下不知有条禁”。为改变当时“俗未知礼”的现状,朱熹在漳州期间“笃意学校,力倡儒学”“约民以礼”,作为朱熹的学生,陈淳深受感染。
受家族和朱熹理学的影响,陈淳对“礼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在家乡设馆,撰书训诫子女和本族童生。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陈淳时年四十岁,他的儿子当时刚满三岁,才会说话的时候,陈淳就选择《周易》《尚书》《诗经》《礼记》《论语》《孟子》和《孝经》中“明白切要”的内容,改编成《训蒙雅言》,用于教导儿子。《训蒙雅言》主要讲述尧舜周孔之道,同时介绍为人所必须遵守的道德礼仪,将儒学思想融入训蒙活动之中。
此外,陈淳还编撰了《暑示学子》《训儿童八首》《启蒙初诵》等蒙学教材,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穿衣戴帽、言谈行止等小事,文字浅显易懂,非常有利于儿童了解和记忆。
对于如何让晚辈蒙童更简单明了地知晓日常生活中的应对进退,并使其合礼中节,陈淳将《曲礼》《少仪》《内则》等儒家经典中一些涉及道德行为规范的内容,改编成适合儿童理解和背诵的五言绝句,命名为《小学诗礼》,既作为教育儿子的家训,又作为教授蒙童的教材。
《小学诗礼》全篇分四部分,共四十三则,其中“事亲”十四则,“事长”十则,“男女”十一则,“杂仪”八则,涉及行为规范各个方面,以让儿童明了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做起来是有意义的。如陈淳在《事亲篇》中说,“长者必奉水,少者必奉槃。进盥请沃盥,盥卒授以巾”,这是教育长子、幼子在家中应恭敬父母,遵守礼节。《小学诗礼》背诵起来朗朗上口,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通俗化的儿歌,不仅具有趣味性,又能启迪心智。
非德不敢行
陈淳在《小学诗礼》中提出,“淫恶不接心,惰慢不设体”“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法不敢道,非德不敢行”。意思是淫荡邪恶不接近心,懒惰轻慢不现于形体;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邪恶的声音;不合法的不敢说,不合德的不敢做。
之所以提出“非法不敢道,非德不敢行”,与陈淳所处的历史时代不无关系。当时,战乱不息,人心不定,很多士子学人“纲常沦丧”,一些人不顾廉耻气节逐利,奢靡浪费,民间争讼成风,斗殴成习。在陈淳的居住地附近竟然有人以传经为名,私创“寨山庵”,以女道士为住持,庵里男女聚集,日夜调笑杂居,奸通之事屡屡发生。看到这些道德沦丧、缺乏羞耻之心等“非法礼”的行为,陈淳更加坚定了以教授圣贤诗书为业,重拾德育的决心。他曾写下一首《闲居杂咏》,“义人之正路,中实存羞恶。要常由而行,不可离跬步”。意思是说,“义”是人应行的正道,其中存在着“羞”和“恶”的辨别。一切要按义行事,不可偏离半步。以此告诫人们要辨别礼义廉耻,重德明法,谨慎行事,循规蹈矩。
为使本族人远离这些“非法”“非德”的行为,陈淳非常关注对家族子孙品德和法礼的教育引导。他在广东韶州和浙江严陵刊刻的《家礼》都曾写下序跋,论述自己铲除淫祀的观点。
养则致其乐
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陈淳在《小学诗礼·事亲篇》里面说道:“养则致其乐,居则致其敬。”意思就是奉养父母应尽和悦之心,与父母共同生活应尽恭敬之心。他还提出了具体的做法,如“及所声气怡,燠寒问其衣。疾痛敬抑搔,出入敬扶持”,到父母住所要和颜悦色,知道问寒问暖。父母身上有痛痒,就帮他们按摩抓搔,父母出入门要扶持在旁。“三日则具沐,五日则请浴。燂潘请靧面,燂汤请濯足”,冬季隔三天就为父母准备水洗头发,隔五日就请他们洗澡。用热米汁请他们洗脸,用热水请他们洗脚。“其有不安节,行不能正履。饮酒不变貌,食肉不变味”,父母身体有了不适,行走不便时要扶持,给父母饮酒要适量,以面色不红为度,肉食要新鲜,变了味就不要给父母吃。
陈淳言行如一、身体力行,他非常孝顺双亲,虽然自己过得清苦,却“事亲菽水尽欢”,用豆水侍奉父母,博取父母的欢心。当陈淳的母亲去世时,他“号泣于天”,恨不得以自己的身体代替母亲。
在陈淳的教育影响下,他的后人恪守祖训、遵循祖制,崇礼重德的淳朴家风世代传承。陈淳的长子陈植,于南宋理宗淳四年(1244年)中进士。次子陈榘,为北溪学派的重要成员,编撰了《北溪大全集》。圳尾陈氏九世孙陈石卿,明万历八年(1580年)中进士,官至江西上饶知府。陈淳的后裔陈泽,于1661年追随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为光复台湾立下赫赫战功,被后人称颂为“复台麾将”。光复台湾后,还辅助郑成功安抚当地原住民,开垦荒地,为开发台湾做出巨大贡献。(资料提供:林文泉、陈馨)
卜宪群点评
《礼记·经解》篇说:“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故衡诚县(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意思是说礼对于治国来说,好像用秤来称轻重,用绳和墨来画曲直线,用规与矩来画方圆一样。所以把秤悬挂在哪里,是轻是重就欺骗不了人;把绳墨放在哪里,是曲是直就欺骗不了人;把规和矩放在哪里,是方是圆也就清楚了。《韩非子·解老》篇也说:“故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篇中韩非对老子《道德经》中“不敢为天下先”还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他说圣人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正是为了遵循“万物之规矩”,也正因为他们守规矩,“故能为成事长”。这是一个卓越的辩证认识。
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治国理政、待人接物、为人处事,都要有个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什么是规矩?在传统主流意识看来,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就是规矩。规矩从小树立,规矩从家教做起。从小有了规矩,长大也就会遵守国法条禁,崇礼重德。一代大学问家陈淳既精进于学问,又重视家风教育,并普及于乡里社会,可谓尽到了一位传统读书人的使命。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