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意思是一见到善要觉得赶不上似的急切追求,见到不善就要像用手试沸水一样赶快躲开。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群众说,只有警钟长鸣,才能警笛不响。这些说的都是一个道理。
——2014年1月14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出处】(春秋)《论语·季氏》
【原典】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释义】 孔子说:“看到善事就唯恐来不及似的赶紧去做,看到不善的事情就好像碰到沸水那样立刻收手。我见过这样的人,也听取他们的忠告。”习近平总书记借此古训,提醒领导干部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阐释】
很多人认为吉凶祸福多属偶然,但不知道这往往是由自己所行善恶导致的。《潜夫论》曰:“祸福无门,惟人所召。”那么人的吉凶福祸怎样由自己导致呢?《尸子》曰:“从道必吉,反道必凶,如影如响。”也就是说,遵循道义秉公办事,就会有好的结果,否则就会遭受恶报,吉凶就像影子和回音一样紧紧追随着善恶心行。
春秋时期的孙叔敖小时候外出曾经遇到过一条两头蛇,他怕蛇害人,就将其杀死掩埋起来。回家后他心情忧郁,母亲问怎么回事。他说:孩儿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今天我就见到了,恐怕不能继续陪伴您了。母亲得知原委后说:我听说存善心行事,一定会有善报。你有舍己为人的心量,一定会在楚国做一番大事业的。后来孙叔敖果然得到贤相沈尹茎的举荐,辅佐楚庄王成就了霸业。一心为人的善意展现在外,就是为公的义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善意正举自然会感召正义之力相助、成就事业。孙叔敖“埋蛇享宰相之荣”被《史记》记载,表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眼光短浅、修养不够的人往往不以不善为耻辱,不畏惧行不义的后果,不见到眼前利益就不愿意做好事,不受到威慑就不知道收手,这便是《周易》所说的“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等到“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的地步,就只能是枷锁扣到脖子上,锒铛入狱、身败名裂了。汉朝的大臣主父偃出身贫寒,早年求官到处受挫,直到上书武帝被拜为郎中,一年之内得到四次提拔。他开始借用职权报旧怨、受贿赂,有人劝他不要太过分,他却说:我成年后游学四十多年一直不得志,亲人不认我、宾客也不待见我,现在好不容易出人头地了,如果不能享受五鼎之食的荣华富贵,不如遭五鼎烹杀而死。结果他一路肆无忌惮地滥用职权、收受贿赂,最终遭到灭族的惩罚。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我们所做善恶都在不断地加减乘除着自身的吉凶祸福,所以古来圣贤君子十分重视正心端身、敦伦尽分以积善成福。宋朝的赵抃被称为“铁面御史”,他从来不做亏心事。每天晚上都会穿着官服慎重地焚香,把白天做的事情向“上天”报告,说不出口的昧心事他是一定不会做的。赵抃一生清慎诚恪,一直做到太子少保,逝世后被宋仁宗授予“清献”的谥号,以表彰他的清正廉洁、尽忠职守。清代官员叶存仁说:“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他人不可能处处提醒我们,只有自己时刻战兢惕厉、慎独克己,真诚面对自己的良心,才能不越雷池、善始善终。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官有所畏,业有所成。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反腐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我们看到大批贪官落马,周本顺、沈培平、万庆良等人面对镜头痛心疾首,无不悔恨当初我行我素、一意孤行,最终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些活生生的教训都在提醒着每一名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