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7年第12期

社论

在深学实做中增强自信与定力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树起严格自律标杆重要论述摘录

全面从严治党这五年

“小切口”引来“向上向善”崭新气象

持续用力专项整治“四风”问题

●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

全面从严治党是进行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必须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新理念新思想新特色述略

● 思想方法论 ●

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里找答案

回归党章这个“原教旨”

● 我看这五年 ●

王立群:党风纯社风好,民族幸事国家幸事

学有所悟

凡是关乎民心向背的事,就要一门心思坚持下去

通过“两学一做”坚定“四个自信”

专题 执行工作规则 强化自我监督

执行工作规则 强化自我监督

把制度规范转化为行动自觉

探索执纪监督和执纪审查部门分设

把好监督执纪工作的源头

把讲政治贯穿监督执纪全过程

防止“个人说了算”

把盯住人看住事落到实处

避免“泛泛地谈”“随意地了”

依规依纪规范透明

加强对审查组成员的教育监督

● 大家谈 ●

落实落细抓在日常

燕阁观察

半年问责534人,其深意不只国企领导该懂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整治“小圈子”,纪委不能缺席

半月杂谈

远离“套路”,别再失足

锐评

一组

清风时评

餐桌话题之变折射正气上扬

“别人能拿,我也能拿”的坑跳不得

海外“朝阳群众”频现 再证正义是最强力量

清廉守正才能获得真正的尊严

巡视

从政治和大局上找差距

书记说纪

股改再监督,村民得实惠

“四风”监督哨

外出学习变成旅游 22人皆被查处

警示

在与老板勾肩搭背中沉沦

躲在“表弟”背后的落马书记

在与“心腹”的圈子里陷落

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忏悔书两则

广角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数说纪检

工作通讯

关键词解

追逃故事

政策攻心,打开了劝返的大门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古语今悟 ●“修炼之地”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孝友渊源传作家政 诗书根柢蔚为国华

说文解字“端”:德正行直,慎始慎微

家训品读陈淳训子孙:遵德礼 致孝亲

清风文萃

我的家风故事父亲的言传身教

 
锐评
首页
1

  弘扬丝路精神,携手谱写合作新篇。

  ——6月7日至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和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开幕式。国内外舆论再度聚焦并给予高度评价。《人民日报》评论称,习近平主席此访贯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一带一路”建设增添强劲动力,为周边命运共同体拉紧牢固纽带,为本地区和平繁荣开辟了广阔前景。

  “有约束才更自由,有纪律才更有力。”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两学一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性工程,要坚持不懈抓下去,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却有一些党员干部存在不守纪律、不讲规矩的现象。《人民日报》评论称,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得到自由,反而会一头栽向大海,只有每一名党员都守党纪、听党话,党内政治生态才会风清气正、海晏河清。

  “严格督查,改革才能见实效。”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意见》,标志着督促检查工作进入建章立制新阶段。央广网评论称,只有深入基层,扑下身子,一竿子插到底,才能看到真情况、发现真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督促检查效能,为改革落实提供持久动力。

  领头雁的担当精神不能丢

  ——在推进改革中,领导干部拼的是智慧和格局,比的是定力和耐力,而归根结底,看的是担当的肩膀多硬多强。《人民日报》评论称,在莫衷一是时定分止争,在风险挑战面前挺身而出,在杂音噪音的干扰中勇往直前,这是改革的需要,更是改革领头雁们必须具备的过硬素质。

  “以文件落实文件”之风当刹

  ——记者在基层采访时了解到,有的企业有时一天能收到来自上级部门的二三十份文件,件件要求企业“一把手”对某项工作“负总责”“抓落实”。新华网评论称,“以文件落实文件”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其原因在于一些干部不想作为、不敢担当,把多发文件当成自我免责的挡箭牌。

  “会议先定调,决策必然走过场。”

  ——一些政府部门开会,“一把手”喜欢上来就给“定个调”。《人民日报》评论称,权力的最大诱惑就是拍板那一刻,问题大多也出在这一刻。“一把手”先发言还是后发言,表面上看只是发言次序问题,但其实是决策是否切实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大问题。

  “官不逢时”心态该休矣

  ——面对当前正风反腐高压态势,仍有个别领导干部不时来句“官不逢时”的抱怨。《解放军报》评论称,“官不逢时”看似个别人的不健康心态,却有一定代表性和很强腐蚀性。表明这些人淡忘了共产党人的宗旨和初心,错把病态当常态,对此必须要从思想上加以根除。

  “‘雁过拔毛’的微腐败,拔掉的是公道人心。”

  ——据报道,某地一名镇财政所副所长暗下手段,6万多次“伸手”,截取了77万多元国家惠民资金。这类发生在基层的“雁过拔毛”式腐败,每次拔的“毛”虽少,拔掉的却是群众的获得感,损害的是党的形象。

  标识化不是公车改革的“终点站”

  ——今年以来,已有17个省份在本地推行公车标识化,有的还为公车加装GPS、建立公车管理服务平台。新华社评论称,“公车标识化”只是有效监管的第一步,只有将公车改革制度化、法制化,才能真正管住公车。

  “千万别用小概率掩饰不努力。”

  ——有一种亚文化叫丧文化、反鸡汤。其意是说,成功都是小概率事件,不必努力,努力也没用,你就这样了。《人民日报》评论称,目标在天边,努力就是一节一节铺登天梯。正确的努力总是在缩小不可控的空间,千万别用小概率,自娱自乐。

  国际舆论盛赞“中国反腐成果令世界惊叹!”

  ——目前很多国家对如何有效解决腐败问题一筹莫展,而中国在短短几年内就取得了反腐的重大成效,着实让世界为之惊叹。英国《金融时报》评价称,“中国反腐行动查处官员级别之高、数量之多可谓数十年所罕见,同时颁行的各项法规制度,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制度上对腐败‘治本’的决心与雄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