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建省屏南县县城驱车十几公里,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漈下村。这个东、南、北三面环山,一泓碧水从村前西去的小村庄,正是清朝名将甘国宝的祖居地。
在漈下甘氏家族的龙山宗祠中,刻着这样一副楹联:“孝友渊源传作家政 诗书根柢蔚为国华”,意为孝敬父母长辈、善待亲朋乡邻是治家的准则,读书明理是子女后辈成长成才的根本。简短的楹联,凝聚着“孝友处世”“诗书传家”等思想,是屏南甘氏一直重视并努力践行的家风家训的核心内容。在家风的熏陶下,五百多年来,甘氏家族不仅人丁兴旺,且英才辈出,清朝时有官居一品、两度戍台的总兵甘国宝,民国时有镇守黑龙江的将领甘联璈等。
立训治家 择善而居
甘国宝,字继赵,号和庵,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出生于福建省屏南县小梨洋村。他自幼苦读诗书,勤奋习武,14岁入泮,21岁中武举,25岁进京会试第三名,殿试二甲八名武进士,选授三品侍卫。此后,甘国宝先后在海南、甘肃、青海、山东、浙江、台湾等地任职,官至广东提督、福建水师提督、陆路提督兼闽阅操大臣,诰受荣禄大夫。
甘国宝系屏南甘氏第九代孙。明正统二年(1437年),甘氏家族为避祸,由先祖甘得英率子侄二十余口,从祖居地浙江景宁张村迁居于福建屏南龙漈甘溪。逃难中,甘氏先祖深深地感受到家族要想繁衍生息、兴旺发达,就必须有规矩约束族人、凝聚合力,于是立祖训30条、禁条26条,称之为《甘氏家政》。后来,这些旨在训诫子孙出孝入悌、遵纪守法、和睦乡党的族规族训被郑重写入族谱,产生了深远影响。
甘国宝的祖辈踏踏实实地践行着甘氏家训,并且留下了“好施舍”“世有隐德”的美名。甘国宝的曾祖甘文亮很重视教育。他看到村里穷人的孩子交不起学费,就出资在村里开办私塾、聘请塾师,让村里的适龄儿童前来免费就学。他还定下规矩,把族里的一些田产设为“灯油田”,将这些田地收来的租金供给家族里的小孩求学并奖励上进者。此外,在他的主持下,村里还兴建了不少倡导耕读之风、培育文化底蕴的公共建筑,如魁星阁等。
甘国宝的父亲甘亨贵教育孩子非常严厉,也非常用心。当时屏南属古田县管辖,地处偏僻,匪盗横行,村中百姓人人尚武,甘亨贵就是一位武术高手。在他的悉心教授下,甘国宝从小就练得一身好本领。但幼年的甘国宝颇为顽劣,练习射箭时常常以村人种的瓜果、养的家禽等为靶标,以至于不时就会有村民到甘亨贵家中“索赔”。为此,甘亨贵多次把甘国宝关在漈下村水尾风水亭内“面壁思过”。
为了避免儿子成为恃勇好斗、以武犯禁的无赖泼皮,在甘国宝7岁时,甘亨贵迁居到离古田县城仅二十几里的长岭村,把甘国宝送到学习环境更好的县城读书。雍正四年(1726年),甘亨贵为了让甘国宝知礼仪、识大体,又举家迁往以文人大儒聚集闻名的福州文儒坊。犹如“孟母三迁”的“择善而居”,让甘国宝从一个农家里走出,成为一代儒将。
孝友廉慎 不坠家声
良好的家风家训深深影响着甘国宝的为人处世。纵观其一生,其言行举止、施政理念,无不镌刻着家风家训的印记。
生活中,甘国宝把孝悌友善看得非常重。甘国宝特别孝顺父母,询问父母饮食起居时,父母没让他下去,他就恭敬地立在一旁。对待庶母,甘国宝也像对待生母一样,没有一丝不敬。甘国宝有兄弟三人,感情甚笃。秉持了祖上孝友慈爱、怜悯孤弱的家风,甘国宝考中武进士在皇宫当侍卫时,常常用自己的薪俸接济家庭生活困难的同僚。
为官任上,甘国宝恪尽职守,爱国护民。他严守海疆,巩固海防,教导属下“防陆者不可处于家,防海者不可处于陆”,经常亲坐楼船,出海巡察,不避惊涛骇浪。戍台期间,他大力兴学助教,积极推动民众明理识礼、勤劳耕种。此外,身居高位的甘国宝十分关心民瘼,常用自己的俸禄买米给粥、施棺舍药、赈济灾民。一时间,台湾岛内“兵安其伍,民乐其业”,他也被当时的老百姓称为“慈父母”。
甘国宝注意教育子女恪守家风家训。有一次,他回乡省亲,族中有一位侄子借拜望之机向他要钱要官。甘国宝不允,还严厉教训他,应以“力读勤耕”“务安本业”为操守,凭自己能力成家立业,不应该想着不劳而获。侄子很生气,要连夜回家,他就让仆从送其一只灯笼,以示无挽留之意。侄子在半路越想越气,决心“不跟甘家有一点联系”,就把灯笼扔了,结果只能摸黑狼狈回家,此事被族人传为笑谈。
作为戍边大将,甘国宝用忠于职守、洁己奉公的言行为子孙后代树立了榜样。甘国宝出身平民家庭,进入仕途后,兢兢业业,不敢松懈。他经常教育子女:“居官廉慎,尽心报国,勿坠家声。”68岁时,甘国宝还身穿战袍出巡福建八府,最终染病,殉职途中,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去世当天,家人清理其遗物时发现竟“囊不留一钱”。
在甘国宝的言传身教下,他的七个儿子,不论是习武还是从文,大都勤奋刻苦,有所成绩。甘国宝的长子甘维衡,通过多年苦读,成功考取科名,被任命为陕西扶风、咸阳知县,后任陕西候补布政司库大使等职。三子甘维荣、六子甘维善皆考中武举人,并被朝廷任命为甘肃、福建等地的武将。
良好家训 代代相传
“孝友渊源传作家政 诗书根柢蔚为国华”。甘国宝努力躬行并谆谆教诲后人的家规家训,如春风化雨,润泽着甘氏后人的心灵,熏陶着他们的言行。
甘国宝第五代孙甘联璈,从小听着先辈故事长大。他积极投身辛亥革命,后来任中华民国政府海军总司令部候补委员,为收复我国黑龙江航权立下功勋。抗日战争时期,汪伪国民政府监察院长、内弟梁鸿志劝说他到伪政府任职。他毫不留情地指着梁鸿志的鼻子骂其为“卖国求荣的无耻汉奸”,并让其“滚蛋”。后来,他又命儿子甘敏奔赴抗日前线杀敌。当时的报刊以《父骂贼,子杀敌》为题,对甘联璈怒骂汉奸、甘敏抗击日寇身负重伤的动人事迹进行了报道。
甘国宝的第七代孙甘清英,是一名受学生敬仰的好老师。他起先在乡村小学任教,通过孜孜不倦学习,不断提升能力水平,后来调入古田一中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在30多年执教生涯中,他始终不渝地坚持汉字研究,著有《汉字整理方案》《对现阶段汉字改革意见》等十几部专辑,得到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重视和好评。不仅如此,甘清英还研究中医中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医疗条件比较差,很多人看不起病,他坚持课余研究中医中药,收集民间验方,并让其妻子上山采草药、熬制药剂,为百姓、学生义诊。
时至今日,屏南甘氏的家风家训依然浸润着后世子孙。甘氏后人甘乾书的父亲早亡,他的叔父甘克绥担起了孝敬父母、养育孤侄寡嫂的重担,终身未婚,也没有孩子。甘乾书长大成才后,像对待父亲一样赡养这位叔父,直到他90多岁去世。甘氏后人甘贤祯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了大城市优厚的薪资,回到村里做了一名乡村医生。他常常为留守老人和孩子义诊,还为一位卧病在床的黄姓老人免费送药。(资料提供:甘信先、甘代寿、甘湖柳)
中华传统文化小百科
何谓“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和“八条目”出自《大学》,其开篇便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大学的三宗旨 。“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发挥出来,“亲民”就是推己及人,“止于至善”就是在道德修养上让人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为达到这个目标,《大学》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具体的步骤。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修身”则是连接“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
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楹联趣闻
拟声联:乐器店巧联庆春节
拟声是对联的写作技巧之一,与一般的谐音联不同,它通过模拟人物、动物、器物等事物的声音,来取得别有奇趣的艺术效果。
曾有这样一副联语:
独揽梅花扫腊雪
宜量山势舞流溪
看上去这是一副诗味浓郁的写景联。然而,细心品读不难发现,上联是由简谱1234567的谐音而来;下联则是阿拉伯数字1234567的江浙地区方言谐音化出,巧妙之极。
某年春节将至,有一家乐器店张灯结彩,锣鼓阵阵,吸引了众多顾客。老板很高兴,对敲锣打鼓的两个年轻伙计说:“店门口还少一副春联,你们帮我想想,要有行业特色,也要有春联的喜庆味道。”
两个伙计也是聪明伶俐,其中一个望着手中的乐器,灵机一动,念道:
普天同庆, 当庆当庆当当庆
另一位伙计受了启发,也瞧瞧手中的乐器,脱口而出:
举国若狂, 且狂且狂且且狂
此联巧用谐音,上联“当庆”拟铙钹声,下联的“且狂”拟锣鼓声。读来如闻乐声迭起,制造出浓浓的节庆气氛,字面上也对仗工整,令人击掌称妙。
(中国楹联学会浙江文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