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不仅仅属于中国,而且穿越时空,跨越国家、民族,在全世界广为传颂,产生了巨大影响。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用理想和信念、意志和力量、鲜血和生命书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创造的一个震惊世界的东方奇迹。几十年来,许多外国政要、作家、记者等人士,从不同视角审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程,思考长征精神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深远影响。他们中的一些人最初抱着好奇甚至怀疑的态度看待长征,但在经过严肃考证、深入思考后,又都成为长征及其精神的赞颂者、崇拜者和传播者。
领袖、政要评长征——
在得知长征胜利的消息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蒋介石斗争了十几年,经过长征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是件可喜的历史事件。”
二战名将、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赞誉长征“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
1981年7月,曾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际知名的战略学家布热津斯基,在参观了当年中央红军胜利渡过的大渡河后,写下一篇题为《沿着长征路线朝圣记》的文章。他认为,“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的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
曾担任越南劳动党总书记的长征,原名为邓春区。青年时期,正在越南参加革命的邓春区,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仰慕备至,改名为“长征”。
作家、记者写长征——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位进入苏区采访的外国记者。1937年10月,斯诺在英国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赞颂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该书是最早向全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出版后风靡全球,连续再版并被译成十多种文字,产生了广泛影响,“使成千上万人思潮澎湃”。美国总统罗斯福看后极为欣赏,曾三次接见斯诺,向他了解红军和长征。
美国女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写道,“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性意义,更不能描绘出几十万参加长征的红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
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于1971年出版专著《一九三五年长征:中国共产主义生存斗争的史诗》。威尔逊称“长征是中国人民重要的精神财富”,他还从人类精神典范的角度评说道,“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友好人士走长征——
最早重走长征路的外国人,是来自美国的著名记者、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1984年,索尔兹伯里历时两个半月,重走了红军长征所途经部分地区。他在其《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序言中写道:“长征在人类活动史上是无可比拟的”,是“举世无双的”。他运用叙述个人轶事和见闻的形式,生动详尽地再现了长征历程。
2002年10月,英国青年历史学家李爱德和新闻工作者马普安从江西于都出发,经过一年多步行到达陕北。在《两个人的长征》一书中,他们歌颂长征“是一首壮丽的史诗,英勇、牺牲和忍耐贯穿它的主旋律”。二人不仅领略了红军长征的艰辛,更深深感受到新长征路上的新气象,“当年红军走过的是穷山恶水和不毛之地,而如今建设出不少热闹、繁荣的城镇。重走长征路,让我认识到一个真正的中国。”
2005年3月,以色列退役军官武大卫用汽车加步行的方式,按照红三军团的行军路线,历时138天,从江西瑞金到达陕西吴起镇,重走长征路。他说:“中国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是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我从长征故事中学会了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如何坚决服从命令。”
2016年10月,美籍记者聂子瑞在观看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时感叹道:“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和不朽传奇。”他说,长征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一千年来“影响人类进程”的100件事之一,现在许多外国青年到中国来重走长征路,“我去过很多长征经过的地方”,“你越走越会发现,长征就像磁石,靠它越近越会被它蕴含的巨大能量所吸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