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要闻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王岐山在修订廉政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座谈会上
强调立足当前 谋划长远 与时俱进推动制度创新
专题 深化“三转”永无止境
特别关注
深度解读
巡视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时评
锐评
风纪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清风文萃
社论
要闻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王岐山在修订廉政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座谈会上
强调立足当前 谋划长远 与时俱进推动制度创新
专题 深化“三转”永无止境
特别关注
深度解读
巡视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时评
锐评
风纪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清风文萃
近期有两则与公车有关的新闻备受关注。一则是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截至6月30日,今年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3920起,其中违规配备使用公车问题最突出,达4260起,占问题总数的30.6%。另一则是7月底,湖北省公车改革进入实施阶段,省、市、县各级车改后,公车数量预计将压缩51%,年公务交通总支出减少数亿元。至此,公开车改方案的只有陕西、广东和湖北等少数省份。
公车改革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这并不令人意外。在过去20多年的探索中,中央和各地的诸多试点均遭遇重重阻力,举步维艰。党的十八大以来,借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响亮号角和正风反腐的雷霆之势,车改提速让各界充满期待。去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到今年1月,中央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已基本完成。但与中央以上率下、带头示范形成对比的是,地方车改的进度明显滞后,这也是公车问题屡屡出现在中央纪委发布的违规榜单前列的重要原因。
造成公车改革难的因素很多很复杂,但最根本的还是人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对公车恋恋不舍,归结起来也无外乎出于私利。尽管高铁、动车、地铁方便快捷,但有的领导干部还是觉得坐小车“点对点”、“门到门”更舒适。尽管车改后有车补,但车补到手后就是自己的,尽管公车使用费用更高,但怎么花都是公家的,所以总有人想方设法“蹭”公车。一些领导干部更在乎的是,用公车被视为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公车加上专职司机,带上一家老小,几乎成为领导干部“衣锦还乡”的标配。一位副厅级干部发牢骚,自己开着经济型轿车回农村,在一堆老板的豪车中间,感觉丢面子,都不想回老家了。
种种缘由让领导干部难舍公车,这既是车改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也在很大程度上透视出中央八项铁规之下,公车问题为何仍然频频撞红线。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领导干部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换句话说,领导干部超配公车、公车私用的感觉越享受,群众的厌恶情绪就越强烈。正因如此,查处违规配备使用公车,一直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的工作重点之一。
使公车问题撤出违规榜单与加快推进公车改革,是两个相互影响和配合的问题。公车改革越往下推行越难,但中央已为地方车改明确了期限,各地须加快落实的步伐。出台车补标准,是车改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难点。各地在制订车改方案时,需综合考虑财政实力、公务员数量和结构等因素,车补标准不能突破中央规定的上限,还要保证车改后节省开支比例高于7%。地方车改远比中央一级复杂,更要把握好节奏,省直机关车改方案一公布,地市一级就要跟上,县乡紧随其后,司乘人员、封存公车等相关问题也要统筹妥善安排。
减少乃至清除违规配备使用公车问题也好,积极推进地方公车改革也好,关键还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的纪律意识和执行力。车轮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积弊已久,成为群众观察正风反腐成效的重要标识。车改推进得坚决不坚决、彻底不彻底,也是群众衡量中央改革决心的重要指标。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各级领导干部理应跳出个人利益和私心杂念的束缚,杜绝超配公车、公车私用等违规违纪现象,坚决维护党纪的严肃性,同时,积极参与、支持、推动地方车改,把中央明确的任务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