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要闻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王岐山在修订廉政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座谈会上
强调立足当前 谋划长远 与时俱进推动制度创新
专题 深化“三转”永无止境
特别关注
深度解读
巡视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时评
锐评
风纪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清风文萃
社论
要闻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王岐山在修订廉政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座谈会上
强调立足当前 谋划长远 与时俱进推动制度创新
专题 深化“三转”永无止境
特别关注
深度解读
巡视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时评
锐评
风纪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清风文萃
抗战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杀戮,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以身殉国,表现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为中华民族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
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固有的人格特征,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高贵节操和高尚追求。抗战时期,面对日本法西斯疯狂侵略的嚣张气焰和残暴行径,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大义凛然,表现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
尊严,彰显人格光辉
在河北献县本斋村,有一处烈士陵园,进门矗立着一座汉白玉英雄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毛泽东的题词:“马本斋同志不死”,背面镌刻的是朱德撰写的挽联:“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这座陵园安葬的是八路军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烈士。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马本斋率本村青壮年70多人组织起回民抗日义勇军,在冀中平原打击日寇,这支队伍后来扩大为八路军回民支队,骁勇善战,被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令日寇闻风丧胆。1941年8月27日凌晨,日军突袭马本斋的老家献县东辛庄,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老人。
白文冠是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在日寇的魔爪下,却表现出了极其高贵的人格。日军用卑劣的手段威胁诱骗老人给马本斋写信,劝她投降,老人怒斥说:“我是中国人,一向不知有投降二字。”她还规劝给她送饭的伙夫说,“如果有一天你良心发现,你到回民支队去告诉我儿子,让他狠狠打击日本鬼子,别惦记我老太太。”
为了让儿子不受胁迫,白文冠老人绝食7天,壮烈牺牲。她的凛然气节,感天动地。
在湖南湘乡,有一位老人杨让德,曾留学日本,做过奉天监狱长,他廉洁自守,深得同仁敬重。后因深恶当局黑暗腐败,弃职归乡,在湘乡县城西南郊读书种田,还捐田产15亩创办了一所国民小学。1944年6月,日寇侵占湘乡,知道杨让德早年留学日本,通晓日文,又有名望,就数次登门诱降,劝他出任日伪县政维持会长,均被他严词拒绝。6月29日,日军又来纠缠威逼,被杨让德怒骂斥责。恼羞成怒的日寇凶相毕露,用刺刀刺向老人,不甘受辱的杨让德纵身跳入池塘,以死报国。日寇搜索杨家内室,看到杨让德的两个孙女杨国琳、杨国琅,欲施淫暴,姐妹俩夺门而出,双双投井,忠贞自尽。灭绝人性的日寇遂将杨国琅的两个小儿子和一个小女儿、杨国琳的5岁幼子都扔到井里淹死。杨让德的妻子李氏在万分悲愤中泣血而亡。杨家一天之内,8条生命为国殉难,一门忠烈,彪炳千秋。
尊严是有代价的,千千万万像白文冠、杨让德这样的华夏儿女,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宁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彰显了无比高贵的人格光辉,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信念,比生命更宝贵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无疑是最宝贵的。但有这样一些人,在他们看来,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值得他们用生命去捍卫。
1943年3月16日,日伪军合围新四军在苏北涟水的根据地,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和行军,到第二天黄昏时突出重围,转移到刘皮镇刘老庄一带休息。18日凌晨,负责警戒的班长匆匆跑来喊醒连长白思才,报告附近发现老百姓正在四散奔逃,敌人已到南面5里的地方。白思才和指导员李云鹏简短商量后,下达了战斗命令。
四连82名官兵面对的敌人是20倍于自己的1000多名鬼子和600多名伪军,装备精良,配有骑兵和炮兵。但四连全体指战员心里明白,自己多坚持一会儿,附近的群众就能多转移出一批人。战斗从上午9点打响,一直打到夕阳西下,他们打退了敌人的4次进攻,全连只剩下了20多人,弹药也消耗殆尽。这时,敌人发起第5次进攻,全连所有官兵在连长和指导员带领下,跃出壕沟,与敌人开展了白刃肉搏,喊杀声气壮山河,厮杀处天地变色,一直到所有官兵全部牺牲。这就是英勇的“刘老庄连”。朱德总司令称赞他们“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说:“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
山西洪洞县油耳山村是太岳区八路军根据地之一,存放大量的抗日物资,如粮食、药品、棉花、布匹等。1943年10月的一天,日寇突然包围村庄,敌人用刺刀逼迫全村百姓集中在村中的场院,在四周架起机枪,威逼人们说出八路军的物资藏在什么地方。但是,没有一个人说话。无计可施的日寇,当着全村人用刺刀捅死了一个青年,然后又是一个,一共有24位青壮年村民被当场杀害。面对这样血腥的场面,村民们没有一个人被吓倒,没有一个人当“软骨头”,八路军藏在村里的物资,一点儿也没有损失。
“刘老庄连”的勇士们心中,老百姓的安全比他们自己的生命重要;油耳山村的百姓心中,八路军的战斗物资比他们的生命重要。他们用生命捍卫的,其实是一种信念,一种为了胜利、为了打败侵略者而视死如归的信念。
气节,中华民族的魂魄
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初,曾详细对比分析过两国国力、军力,认为一个月可以解决华北,三个月可以让中国屈服。但是,他们没有预料到,中国人民在国力、军力都远远不及日本的条件下,宁死不屈,一直坚持了8年,最终赢得了胜利。
为了这个胜利,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伤亡3500万人,财产损失5000亿美元,可以说,中华儿女是用血肉之躯筑成了民族解放的钢铁长城。
在晋绥抗日根据地,有一位威震敌胆的传奇女英雄李林,她是从印尼回国的华侨,毕业于北平民国大学政治经济系。这样一位文弱女子,在日寇入侵之际,抱着“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宏愿,投笔从戎,来到晋绥的偏关县。她发动群众,组建了偏关抗日游击队,创造了天成村夺马、夜袭大同长流水等许多战绩,被日军悬赏5000元大洋通缉。1938年,她的队伍被改编为八路军120师独立六支队骑兵营,她担任骑兵营教导员。1940年4月下旬,日军调兵12000余人,发动对晋绥根据地的第9次“围剿”,我方700多人被包围。面对危机,李林提出自己带骑兵排吸引敌人的火力,掩护大队向相反方向突围。她率领36名骑兵冲入敌阵,身陷重围,在最后时刻,她用最后一粒子弹杀身成仁。牺牲时,年仅24岁,腹中还怀着刚刚3个月的胎儿。
其实,在残酷的全民族抗战中,像李林这样视死如归的英雄不可胜数,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跳崖,范筑先将军坚守聊城以身殉国,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的任常伦以刺刀连挑5敌,直到壮烈牺牲……在大敌压境、民族危亡之际,千千万万的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与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用鲜血和生命汇成了淹没侵略者的汪洋大海,中国抗日军民谱写了最激昂慷慨的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胜利交响曲,展示了中华民族坚毅的力量和不屈的魂魄。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面对侵略者的残暴杀戮,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正是这一丰碑,淬砺着中华民族的血性,振奋着中华民族的魂魄,它也必将在未来的征程上,激励着我们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