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
专题
特稿
特别关注
深度解读
纪律建设
论坛
时评
锐评
执纪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县(处)级以下领导干部违反廉洁自律规定如何处理
风纪
两个责任
环球
文苑
社论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
专题
特稿
特别关注
深度解读
纪律建设
论坛
时评
锐评
执纪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县(处)级以下领导干部违反廉洁自律规定如何处理
风纪
两个责任
环球
文苑
记者:您在《人文精神与社会转型》一文中曾提到,一些腐败现象都是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为什么在转型过程中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腐败现象?
周国平:有权力就有腐败,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我们对权力有限制、有监督的话,就可以把腐败降到最低限度。难以根除腐败,但可以大大地遏制腐败。特别严重的腐败的确和社会转型有密切关系,中国的转型主要从经济转型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原来跟计划经济相配套的社会秩序、政治秩序与转型后的市场经济产生矛盾,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靠法治、靠规则,而且规则要明确、要公正、要执行。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经济领域的法治。如果说整个社会秩序没有转到法治轨道上,政府官员仍然掌握非常大的权力来支配市场的话,权力寻租是不可避免的。我想,可能最重要的原因是转型不配套,还没有把真正的法治秩序建立健全起来,反映到经济领域就出现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
现在反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我觉得还要打“蚊子”,因为腐败是有土壤的。基层小权力寻租很普遍,我们作为老百姓是很清楚的,办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千难万难,“蚊子”们利用手中一点小小权力来谋自己的利益、刁难老百姓。虽然事情不大,但影响到很多人,是个长期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反腐这么大的力度,老百姓是高兴的。以前我也知道有很多腐败现象,当时真是灰心了,悲观情绪很普遍,但是现在我觉得这种悲观情绪大大消除了。在反腐的同时加强纪律约束也很见效,比如一个小细节,现在我去各地讲学的时候,地方官员会说:“不是你的话,我们还吃不了这个饭。”说明他们平常不大敢吃。
我感觉,中国社会的转型改革,最重要又最欠缺的东西,一个是法治,一个是信仰。“不敢腐”靠高压惩治,“不能腐”靠法治和纪律,“不想腐”就是靠信仰和觉悟了。当然,法治、纪律真正严格执行的话,人们也会慢慢习惯成自然,实际上也会“不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前交通规则是很松的,违反交通规则不受惩罚,现在监控得很严,到处都有摄像头,大家慢慢就习惯了,习惯成自然了就“不想”了,所以说要“双管齐下”。
记者:您曾说,让您感到惊讶的不是贪官的贪婪,而是他们的愚昧。为什么这么说呢?
周国平:在新闻中看到有的贪官家里面有上亿的钱,为了藏这个钱煞费苦心,也不敢花,度日如年、提心吊胆,实际上这个钱就是火山,坐在那上面、睡在那上面,不知道哪天爆发,你说为什么要过那样的日子呢?不是愚昧吗?真正想起来,这些领导干部一开始绝对不是坏人,走到这个地步,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糊涂,没有想明白人生的道理。
现在媒体也揭露出来一些贪官是“两面派”,台上大谈清正廉洁,台下收钱不收手。这种场合这种表现,那种场合那种表现,有极其明确的功利心。也有的人是人格分裂、“两重人格”,一面他觉得道理都懂,但另一面碰到利益的时候就是另一套逻辑了,就不按这些道理来做了,像这种情况其实他真正懂了那个道理吗?我要怀疑这一点,他是很表面地懂,并没有把问题想透彻。
所以我说,党员干部要学一点哲学,一个人要有开阔的视野,不能每天被生活的经历、各种环境的力量支配着走,一定要清醒,想明白自己怎么走人生的路、做人生的主人。
哲学按照原意是philosophy,就是“爱智慧”。什么叫“爱智慧”?就是不要糊里糊涂地活,要把人生的基本道理想明白,这样活着才踏实,有这样要求的人就是一个“爱智慧”的人。想明白人生道理实际上就是要有一个大的坐标,保持一种清醒,经常从具体环境里跳出来看看。怎么跳出来?想一些大的问题: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经常想这些大问题的人,是能超脱于生活的小环境的。从人生全局了解了、看明白了,再回到那个局部里面,就不会糊涂了。钱财,从人生全局来说,真的是太不重要了,老百姓都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有哲学心态的人一定会把钱财看成身外之物。如果一个人把活得高尚、有境界、有气度看作人生主要目标的话,那么在钱财面前一定会经受住考验。
另外一个就是价值观,分清什么东西重要什么东西不重要。作为一个人来说,只有一辈子,怎样过得有意义,这是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成为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才能拥有充实的人生。价值观不纯粹是一个判断的问题,而是需要亲身感受。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人,已经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了,他得到了最好的东西,再去看那些钱财的时候,真的是不在眼中了,这个怎么能比呢?糟糕就糟糕在有些人从来就没有享受过那种高层次的快乐,所以把那种低层次的快乐看成是唯一的快乐。就像约翰·穆勒说的:“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快乐,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傻瓜快乐。”就是说不满足的人、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是有精神追求的,他们能够超越低层次的快乐,而在享受更高层次的快乐上永远不会满足。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格拉底”,要让那个“苏格拉底”觉醒,要让自己知道还有更高层次的快乐,去追求和享受更高层次的快乐,做到这一点,贪欲啊、腐败啊,就真的不会了。
理想信念是个方向,有没有这个方向是不一样的。任何人都在社会中生活,要做事,和人打交道,世俗生活是不可能避开的,关键是在世俗生活中能不能坚持理想信念。理想信念这东西不可能一下子就变成现实了,没有人过的是纯粹的理想生活。作为个人来说,真、善、美要坚持,做个好人,要善良、有尊严;作为国家来说,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引领。
记者:在注重人文精神方面,是不是也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一些借鉴?
周国平:中国的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孟子,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大思想家,他们的著作里面一个最重要的内核就是人文精神。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道、释三家有一个共同点,都强调对物质生活要俭朴、简单,同时人应该有精神上的追求。像孔子的人生观,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安贫乐道”。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还表扬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样的话很多。儒家也非常强调修身,我最赞赏孔子的一点是把修身本身看作一种做人的成功,而且用不着别人知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你做到了不一定要人家知道,做到本身就是价值和目的。
道家强调生命要有一个非常单纯的状态,其实是我们现在非常缺的。用《淮南王书》里的话说,“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要保护好完整真实的天性,不要用物质来损害身体。庄子也是非常强调这一点的,他说“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把自我丧失在物质上面,把天性丧失在世俗上面,这样的人是颠倒的人。佛教强调“施舍”“舍得”,不要把财物看得太重,强调“慈悲”“智慧”,这是佛教最重要的两个东西。“智慧”就是让你想明白,要有觉悟。
我觉得这些都是资源,应该把儒、道、释的精华都综合起来。从个人来说,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吸取人类东西方的优秀思想资源、传统,人文精神就会越来越牢固;从社会来说,还需提倡阅读风气,这几年我们的政府对形成全民阅读的风气比较重视,到处都有阅读论坛、读书节等,我参加了很多,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希望大家经常精读经典著作,那样人文精神会慢慢融化在血肉里。
记者:现在对党员干部管得严了,有的干部就觉得从政没什么意思了。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领导干部如何寻找自己的幸福感?
周国平:把特权、任性作为幸福感的来源,本来就是错误的。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从政是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是自己选择的志业,幸福感就应该来自这里。
“为官不易”对我们来说是新常态,但对法治国家来说就是常态,做官不容易,因为监督他的太多了。哪怕小小的一张机票,私人旅行去报销了之后,法律都要追究他的责任,根本不允许通过为官来谋财。我觉得在一个法治国家,“为官不易”就是一个正常的状态,但如果因此就“为官不为”或者觉得不幸福的话,那我想你本来就不适合在法治状态下为官,大可辞职、改行。
正确价值观是有人生觉悟和社会责任心。没有人生觉悟,就会停留于低级趣味,就会被贪欲控制,就会把纵欲看成人生的满足和幸福;没有社会责任心,就会以权谋私。所以从人生觉悟来说,任何人,包括党员干部在内,“做人第一”,做一个善良正直的好人,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党员干部。社会责任心是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更高层次要求,当然普通人也有这个责任,但相对弱一些。党员干部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就是中国前途、党的前途取决于改革,改革的前途取决于执政党的自我革新。所以作为党员干部来说,第一最起码做到不腐败,第二要支持反腐败,第三要做一个改革派,支持和执行中央改革的措施。
记者:您怎么看待家风在人生中的作用?您的家规、家训是什么?
周国平:我出生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一个普通职员,新中国成立初入党,当了一个基层干部,一辈子就是个基层干部,我母亲是个家庭妇女,以前当过纺织女工。家里5个孩子,经济上是比较窘迫的,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苦恼过,过得都很快乐。老实做人、俭朴过日子这两点对我的影响根深蒂固,我现在经济状况好很多,但是我从来没觉得花钱是一种快乐。
所谓家风就是家庭的精神环境。我最强调的一个是“爱”。作为父母来说,对孩子的爱是非常本能的,是生命根底的一种东西,遏制不住地喜欢他、爱他。夫妻之间的爱对孩子也很重要,在一个和睦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心理会比较健康、情商会比较高。我看那些贪腐官员的家庭,几乎都有问题,互相之间同床异梦、勾心斗角,对孩子来说是极坏的成长环境。
第二个是“尊重”。孩子的生物基因是从你那儿来的,但是,你生不了他的灵魂,他是一个独立的灵魂,这一点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越来越明显。所以当孩子长大的时候,要尊重他,平等地对待他。只有在家里面受到尊重而且懂得尊重父母,走上社会才可能去尊重别人。还有一点是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点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价值观会影响孩子,在对事物的评论、事情的做法上一定会体现出来。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就是个肌体。如果大量的细胞病了,整个肌体也好不了;如果整个肌体不健康的话,很多细胞也一定不健康。但是对一个家庭来说,家长的素质是关键,家长可以把坏的风气带到家里来,也可以抵御坏的风气,不让它侵染自己的家庭。当然孩子长大了是会跟社会有接触的,但如果家风好,就会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有免疫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他真的是有亲身体会,有远见卓识,看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当然现在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很多,腐败官员不少是“全家共腐”。所以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私事,实际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不能完全靠自觉,纪律的约束是必须的。现在强调纪律、作风非常好,包括加大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抽查,包括对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和到国外定居的限制,都是抓到了点子上。自身的觉悟也很重要,在权力和家庭之间设置“防火墙”,屏蔽起来,不把权力带回家,也不把家人带进权力关系中。(本刊记者 杜晓光 沈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