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
专题
特稿
特别关注
深度解读
纪律建设
论坛
时评
锐评
执纪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县(处)级以下领导干部违反廉洁自律规定如何处理
风纪
两个责任
环球
文苑
社论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
专题
特稿
特别关注
深度解读
纪律建设
论坛
时评
锐评
执纪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县(处)级以下领导干部违反廉洁自律规定如何处理
风纪
两个责任
环球
文苑
筑牢环保第一道防线
——中央巡视后环保部着力解决建设项目环评突出问题
今年3月,环保部就环评问题连发6项通知、规定,确定环评“红顶中介”脱钩时间表,加强环评违法项目责任追究,严禁领导干部及其家属插手环评项目。同时,再次下放一批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推动《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工作,从制度设计层面进行改革。
环评整改措施密集出台,源自今年2月中央第三巡视组对环保部的巡视情况反馈。以巡视整改为契机,环保部向环评顽疾开刀,着力推动环评体制机制改革,筑牢环境保护的第一道防线。
立行立改,加大惩处力度
“环境影响评价是项目上马的一个门槛,目的在于阻止污染企业进入市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形象地道出了环评的作用。
从中央巡视组反馈情况,以及近年来环保系统违纪违法案件看,环评领域问题十分突出——未批先建、擅自变更、“花钱办证”、“红顶中介”、把关不严、批而不管等,已成为影响环评正常执行的“绊脚石”。环评失位,使得一些污染企业轻易过关,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对于中央巡视组的反馈意见,环保部党组高度重视,立即做出安排和部署。2月12日,党组书记陈吉宁主持召开党组会议,要求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深入研究,提出全面整改落实方案。
未批先建和擅自变更,是环评领域普遍存在的顽疾。2014年,仅四川省就查出602个建设项目涉及未批先建等问题。3月18日,环保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违法项目责任追究的通知》,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对存在未批先建、擅自变更等违法行为的建设项目,在整改到位前一律不予受理审批。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强调,“对涉及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违法建设项目,要将案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在严厉查处违法建设项目的同时,环保部对系统内违规行为也毫不留情。3月2日,环保部发布《关于部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和人员处理意见的通报》,对存在各类问题的63家建设项目环评机构和22名环评工程师分别作出了取消资质、缩减评价范围、限期整改、通报批评等相应处理,释放出违规必究的强烈信号。
立规执纪,斩断利益输送链条
“权力寻租空间大、外部环境压力大、利益输送手法多”,在3月26日召开的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座谈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上,中央纪委驻环保部纪检组组长周英指出,环评领域存在较高廉政风险。
中央巡视组指出的环评机构资质审批“花钱办证”现象,就是利益输送的突出表现。对此,环保部于3月16日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管理廉政规定》,对负责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审查、技术审核和日常管理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严禁索取、收受或者以借为名占用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申请人、管理对象或请托人的财物等六条禁令。
针对一些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或者开办公司承揽环评项目牟利的问题,环保部全面开展专项清理工作,印发《关于严格廉洁自律、禁止违规插手环评审批的规定》,明令禁止暗示、默许、说情、打招呼、批示、强令等6类插手环评审批的行为,压缩权力寻租空间。
“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环评“红顶中介”痼疾由来已久,成为利益冲突和不当利益输送的温床。就此,环保部公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明确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分三批,在2016年年底前全部脱钩或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
“事实上,脱钩一直在进行。”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司有关同志告诉记者。2010年和2012年,环保部曾先后下发通知,要求现有环评机构中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原则上在2015年底前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截至2013年底,103家改革试点单位中,已有47家完成改制,16家退出环评市场。“虽然一直在改革,但是推进缓慢。”在中央巡视组指出这一问题后,这次脱钩方案更为彻底,脱钩进程明显加快。截至3月底,2家环保部部属单位所属环评机构已率先完成脱钩工作。
杜绝环评工作中的权力寻租、腐败隐患,还需要信息公开。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程立峰介绍,环保部在网站首页设置了环评资质管理专栏,全面公开环评资质受理、审查、审批信息,全国环评机构和环评工程师基本情况和诚信记录,以及对违规机构和人员的处理情况,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严防暗箱操作。
突出监管,守护绿水青山
“环评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个中原因很复杂。”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朱晓东认为,从根本上医治环评顽症,仅靠严查违法违规行为和“红顶中介”脱钩还远远不够,更需从环评制度和法规设计等方面全面改革。
2月9日,中央巡视组在向环保部反馈时,除指出问题外,还明确提出要“加大审批制度改革”。环保部制定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办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办法》,建立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机制。通过修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全面强化各级环保主管部门对环评机构的监管职责,扭转“重审批、轻监督”的状况。
“面临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改革的大趋势,环评制度和环评法也亟需调整、修改。”全国人大代表、金杜(广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青表示。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但是,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与之存在“打架”现象。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环评法变相允许了建设单位“先上车后补票”,客观上纵容了未批先建、边建边环评的项目。“若不进行环评法的修改,‘继续补办’依然会成为未批先建项目的挡箭牌,也使得环保部门拿污染企业没有办法。”
为此,环保部积极推动《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将抓好巡视整改与贯彻实施新《环境保护法》结合起来,从源头上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通过巡视整改,各级环保部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职责的重要性,拿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通过发挥环评源头防控污染的作用,努力为人民群众守护好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