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5年第11期

社论

强化党内监督 唤醒党章党规意识

要闻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

习近平在浙江调研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

黄树贤强调严肃查处群众身边“四风”和腐败问题

专题

看中央纪委新设7家纪检组如何履职

派驻监督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勇担监督执纪问责的政治责任

把“忠诚干净担当”践之于行

派驻机构改革简要历程

北京:在市委办公厅等机关新设7家市纪委派驻机构

上海:完成对现有37个派驻纪检组的调整和统一管理

党内监督不能有死角和空白

把派驻监督的权威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既要有监督 更要强监督

特稿

强化问题导向 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切实维护党章党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特别关注

强化巡视成果运用 提升群众获得感

不让惠农政策折在“最后一公里

筑牢环保第一道防线

在“公”“私”之间设置“防火墙”

斩断招生背后的“黑手”

好钢用在“刀刃”上

评论:猛击一掌唤醒党章党规意识

深度解读

为什么正风反腐要保持坚强政治定力

纪律建设

党章中的党纪(下)

福州: 领导干部操办红白事不能碰“红线”

建德:收了红包,就要受处分

论坛

破除为官不为要做好加减法

党员要自觉以党规党纪为活动边界

时评

“洋老虎”也照打不误说明了啥

健康的上下级关系不容庸俗的感恩

以“三严三实”缩短“不敢”到“不想”的距离

唤醒党章意识贵在知行合一

锐评

一组 

执纪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县(处)级以下领导干部违反廉洁自律规定如何处理

张某利用职权放贷是否构成索贿

风纪

“一把尺子执纪到底”

审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件的难点及对策

两个责任

落实主体责任,可以怎么做

如何破解部门主体责任虚化空转问题

督促地级市党委扛起主体责任

“一单双派”促责任落实

环球

美国资深议长倒台引发政坛巨震

文苑

不能像乌鸦站在煤堆上

“人重精神”小议

八德:中华文化的基因

贾雨村的官场人生

《菜根谭》里悟修身

周国平:党员干部不妨多学点哲学

好钢用在“刀刃”上

——中央巡视后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一览

首页
1

  “财政科研经费是纳税人的‘辛苦钱’,来之不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在‘管好钱’和‘用好钱’两方面下功夫,切实加强监管和促进资金有效使用,决不能让国家投下去的钱打水漂,更不能落入腐败分子的腰包。”3月2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2015年科技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上强调。

  一年前,中央第十、第十二巡视组分别对科技部、复旦大学进行了专项巡视,直指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那时,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也刚刚发布。在巡视整改和贯彻中央精神的“二重奏”下,科研经费管理迎来了新的变革。

  规范管理,治乱用重典

  2014年10月,科技部在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中,对审计署2012年4月审计发现5所大学7名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的问题,向社会做了公开通报。今年1月,教育部也对浙江大学陈英旭贪污案等4起直属高校科研人员贪污挪用科研经费的典型案件情况进行了通报。

  “科研腐败虽然是少数,但产生的社会影响却极坏,带来的危害更极其严重。原本用于发展国家高新科技、造福百姓的科研经费被侵占、挪用,不仅造成财政资金的损失和浪费,也颠覆了公众对‘净土’的认识。”中央纪委驻科技部纪检组的一位同志分析,科研经费中的违规现象频发,说明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存在不够科学完善的地方,也说明财经纪律松弛。

  由此,加强监督检查、确保科研经费安全和规范使用成为首要之举。2014年,科技部派出6个巡视检查组,对11个省(市)的78家项目承担单位的151个课题,开展科研经费巡视检查,涉及专项经费12.8亿元,委托7家会计事务所对14个省共计300多个课题进行专项审计,涉及专项经费19.8亿元,同时,对查出的30家问题单位,约谈其法定代表人,提出严厉批评,敦促尽快整改。

  结合中央第十二巡视组对复旦大学巡视的通报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现状,教育部也大力开展科研经费专项治理工作。2013年、2014年,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会同教育部财务司、科技司,对75所直属高校开展了科研经费管理情况检查工作,累计抽查科研项目716个。下一步,教育部将建立直属高校科研经费检查长效机制,以问题为导向,加强日常抽查和“点穴式”检查,从抽查项目暴露的问题倒逼高校管理机制制度的完善,通过检查常态化保证科研经费管理长效化。

  简政放权,更重监督评估

  从2014年底开始,科技部的一些内设机构更改名称,如“政策法规司”变成了“政策法规与监督司”,“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变成了“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名称变化的背后,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这是科技部针对巡视反馈意见中“权力过于集中、自由裁量权过大、基础性工作不足、宏观手段不够等问题”推行的整改举措之一。

  “现在我们机关司局不再直接管理科技项目的具体评审和组织实施工作,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监督,加强宏观统筹,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介绍,目前项目管理的具体工作正从机关司局转移到事业单位或地方科技主管部门,简政放权的红利正在释放。

  不仅要监督科研经费“不乱花”,还要评估科研经费是否“花出成效”。日前,由科技部牵头,财政部、发改委等31个成员单位组成的部级联席会议通过了《监督评估工作方案》,致力于构建“大监管”的格局,加强对政策、规划、计划项目实施、经费使用等全流程、全方位的监督评估,切实解决“重评审立项轻监督管理”问题。

  “中央对科技部的专项巡视,不仅有利于科技部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而且对科技部深化改革,加快转变职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了全面推动作用。”科技部党组书记王志刚表示。

  整合优化,打破条块分割

  有人曾用“一盘菜端几家,一个姑娘嫁多家”来形容科研项目多头申报现象,而究其根源,在于科研经费管理的“九龙治水”。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2728.5亿元,占全国财政科技支出的比重为44.1%。这部分资金的分配管理涉及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工信部、农业部、自然科学基金会等多个部门和单位。

  条块分割使得科研投入难以聚焦重大需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中央巡视组将此问题归纳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碎片化、聚焦不够”,并向科技部作了反馈。

  “去年我们将原来分散在40多个部门的近百项科技计划,通过撤、并、转等方式进行第一轮优化,整合了47项。2015年将加大力度,确保2017年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全部按照‘新五类’实施,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的一位同志介绍,“不是科技部集中管理,也不是原来各管各的,整个资源通过联席会议制度进行管理。”

  依托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平台、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的管理将实现统筹协调、综合决策。据悉,目前科技部负责的科技计划已经全部纳入该平台,未来其他分散在各部委的也将一并纳入,并实现与地方的互联互通。“这样就会在顶层设计上避免重复,同时加大对重复申报的审查力度,避免多头申报。”上述同志说道。

  科研经费的使用更加聚焦、高效、安全,才能更好地服务国计民生。科技部、教育部的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巡视整改,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中央财政科研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