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围绕育新机开新局,本期三位专家从哲学视野、经济视角、国际视点进行解析——
【哲学视野】变局与新局的辩证法
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彰显运用辩证思维进行战略谋划、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真理力量。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周易》有云:“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如果一切都在风平浪静中安逸闲适,那么这种不历经风雨的文明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中华文明正是在这样的忧患意识中,一次次经历风险挑战,又一次次奋起抗争,不断成长和强大,五千多年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
这是压力与动力辩证关系的深刻概括。压力和动力往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压力往往就会没有动力。“温水煮青蛙”不思进取,墨守成规,就碌碌无为。毫无疑问,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对于我们决胜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与挑战,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要勇于迎难而上,破难而进,变压力为动力。
这是危机与机遇辩证关系的深刻概括。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危机是突然出现的问题,是既有危险又有机会的时刻。问题解决得不好,机会就变成危险;问题解决得好,危险就变成机会。困难是挑战,也蕴藏着机遇,克服困难就意味着抓住机遇。新冠肺炎疫情是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对我们的社会生活秩序、经济发展形势、就业民生状况等方方面面都带来冲击和挑战,剖析这些问题的深层根源,对症下药,切实补齐短板,就能够化危为机。
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既要立足当前、抓好当前,又要深谋远虑、着眼长远,进行战略思维和战略谋划,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在得与失的价值选择中正确处理手段和目的、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等各种关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处理问题,坚定战略定力,就能够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不断应对风险挑战的伟大斗争中,不断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未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董振华)
【经济视角】于经济变局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
数据显示,近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呈下降态势,拉动宏观经济“三驾马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但经济下行是源自疫情这一“外生变量”的冲击,是短期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输出效应”。事实上,这次疫情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以不设具体数字目标来应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形势,既科学务实、实事求是,也更加灵活地应对不确定性。
从基本面看,经济运行正常秩序正在有序恢复。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重大变化之后,必然孕育着新的机会。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亦不例外。截至4月25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一半以上的企业接近85%,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超过70%,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超过60%。
从经济供给端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今年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从上月下降1.1%转为增长;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50.8%,处于景气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3.2%,其中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59.7%,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达到52.1%,均比3月份有一定幅度的回升。
从产业转型升级看,疫情孕育的“新经济红利”正在释放。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这些领域将在促进国家经济升级、科学技术进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担任重要角色,将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方向演进。同时,像应急供应链、应急物流、国家储备、区块链、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都将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新增长点。此外,海南自由贸易港正在加紧建设。从这个角度讲,这次疫情所产生的“新经济红利”,可能会成为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剂”。
从全球供应链看,后疫情时代的产业安全更加引起重视。数据表明,2019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左右,远远超过欧美国家的贡献率。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扩散,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问题凸显出来,尤其是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抬头,这更加警示我们:在后疫情时代,需要更加重视全球供应链与产业安全问题。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需要继续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积极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 周跃辉)
【国际视点】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中让变局成新局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着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要处理好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在危机中寻找自我定位和发展的新机遇,在大布局中建立和开创国际政治经济的新局面。
与西方发达国家交往中,需要在国际竞争中超越修昔底德陷阱,闯出一片新天地。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角力”带给世界巨大的冲击波,这是中国崛起面临的最为突出的外部挑战。中国的崛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习惯于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人,很难接受中国的异军突起。中美之间的冲突即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代表着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的因应。历史把我们推到了风口浪尖,不进则退,“温良恭俭让”并不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以斗争求团结”,既不怕“动干戈”,也不拒绝“橄榄枝”,要善于化危机为机遇,善于“化干戈为玉帛”,积极主动地让变局成新局。
当前,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我们实践负责任大国理念的难得机遇。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同样被侵略被殖民经历,民族解放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付出了巨大牺牲。因此,中国对这些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东方中国的仁义之举,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是没有附加条件的。然而,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也面临着复杂局面和多种挑战,一些势力把发展中国家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肆意破坏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 妖魔化中国在第三世界的形象。这些负面因素某种程度上是危机和“变数”,但其中也蕴含着机遇。我们耳熟能详的“巴铁”,就是中国与巴基斯坦两国用真诚的情谊和艰辛的努力获得的。
近期,美国黑人男子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抗议活动向多国蔓延,加拿大、英国、新西兰等西方国家出现民众抗议浪潮,美国总统特朗普激化种族矛盾。诸如政治领域“特朗普式折腾”、经济领域“逆全球化”浪潮、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难民危机等西方乱象,与中国之治形成鲜明对比。国际局势变动不居,在呈现动荡与不安危局的同时,也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调整与重构国际秩序提供历史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