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0年第12期

社论

行到中程继续发力 确保完成全会部署

新时代 新指南

精读原文怎么做到统筹兼顾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思想导读学好用活统筹兼顾科学方法论

学者视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统筹兼顾方法论

学知躬行强化统筹意识 跟进监督保障落实

坚强保障 决战决胜 甘肃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

强化监督,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

监督纪事二维码助力精准监督落细落实

突出问题查处后省住建厅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片区联合破解熟人监督难题

怠政县长免职记

监督手记让扶贫资金在阳光下接受监督等

兰台论策

写在开栏之际

解锁主动投案从宽处理的“正确姿势”

编辑观察问题干部为何掀起“主动投案潮”

实践探讨主动投案等于自首吗

            如何让主动投案成为常态

            对主动投案者从宽处理要考虑哪些因素

名城话廉

绍兴:古越多名士 廉脉源流长

汇聚涓涓清流 永葆古城本色

廉脉悠悠话清白

七七草杂谈

分则力散专则全

正风反腐在身边

农村富了,集体“家底”怎么管

水三村的蝶变

江苏“三资”监管直击这些老大难

实践者说 紧抓惩治这一手不放松等

专家点评强化“三资”监管须往深里抓实里做

评论

监督执纪问责都要做好“后半篇文章”——实现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系列谈之二

展望中国发展前景要坚持长远的眼光

专题 战“疫”进行时

解码中国战疫坚实脊梁 砥柱中流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从战疫大考看全面从严治党成效

正风深一度

把跑偏的“礼尚往来”扳正过来

撕碎“遮羞布” 打掉“潜规则”

从隐藏的微信红包记录里揪出收礼者

一得之见

见微知著的能力从哪里来

以移风易俗推进风清气正

实证纪法

解读如何理解和把握《规则》有关查处诬告陷害行为的规定

书记说纪

围绕“六稳”“六保”加强监督保障落实

明德风苑

冯骥才:必须把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承担起来

弘扬文化遗产 赋彩全面小康

名家荐书

齐玫:了解运河文化的五本书

广角

地方动态

一线撷英

知行话题

从哲学视野、经济视角、国际视点看育新机开新局

五月观察

2020年5月全面从严治党正风肃纪反腐大事回顾

五月观察

冯骥才:必须把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承担起来
首页
1

冯骥才

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代表作有《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单筒望远镜》等。

 

民族精神实实在在保存在文化遗产里

近二十多年,我爬山涉水、走村串巷去做文化遗产调查、古村落调查,现在虽然年龄大了,上山有点困难了,但还是去了一些地方,跑了一些村落,因为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仍然面临着非常大的问题。比如说传统村落保护,我们从200多万个自然村挑选出6819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但是将近一半的村落慢慢的走空了,没有人了。这仍然是很大的问题,我觉得这仍然是我的事。我深深地体会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实际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因为有文化多样性,人类的精神才是丰富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这块土地上五千年生生不息,跟优秀的中华文明分不开。然而,我们民族的精神不是空的,它实实在在、有血有肉地保存在我们的文化遗产里,并靠着这雄厚的遗产世世代代传承着。文化遗产并不是属于过去的,它属于未来,更属于我们的后人。所以我们这代人必须把遗产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承担起来,不要让它断裂。

在文化遗产抢救的过程中,我们碰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也是我感到焦虑的,就是很多老百姓不认为自己的文化重要,他们没有觉得这些东西是生活中不能割舍的。比如某条街有很多有价值的房子,为什么轻易地拆掉?不一定是政府、开发商拆的,很多老百姓认为房子太小太破就把它拆了,他不认为这个房子是有价值的,其中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历史见证价值,他没有认识到。

我觉得现阶段很重要的工作,是怎样唤起老百姓对自己文化的热爱。我们国家将传统节日中的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很好的实践。从根本上唤起对文化的热爱还要从教育抓起。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一个方面,我们要告诉下一代,这些节日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要了解每个节日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且认识到这个节日的灵魂是什么,比如中秋节的灵魂是团圆,中华民族把团圆看得特别重要。另一方面,要带孩子们去体验传统文化。我小时候一到清明节,老师领着我们到郊区踏青,看绿绿的小草。老师让我们从垂下的柳树里面找最嫩的柳条,把柳条插进泥地,第二年还到那个地方去看看,去年插的柳树长没长成熟。转年我们一看,还真有长出来的,小孩子们就特别高兴,不仅自己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明白大自然是万物兴盛的,能够感受到大自然与人的关系、节日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让孩子们光念书、光写答案还不行,需要自己去亲身体验。

文艺作品反映民族的气质和精神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创作了3批54篇“俗世奇人”系列短篇小说。有人会问俗世奇人“奇”在哪里?“奇”的底线是意想不到,上限是匪夷所思,我通过一个巧妙的故事,把人物独特的性格挖掘出来。当然,这些人物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天津人的性格。天津是码头,是中西文化碰撞的地方,天津人豪爽、义气、调侃、幽默、斗气,但是斗气不较真。小说里的人物有的是我生活中碰到的,有的是这座城市里的传说,也有大家随便说出来的有趣的一个契机,于是我开始进行虚构。

比如我有一天骑自行车下班,一位老大爷也推着自行车路过,车后面绑着一堆木头。老大爷因为穿着棉裤,迈了三次都没迈上自行车。旁边一位警察,有点替这个老大爷担心,他怕老大爷被车撞上。如果是外地人会说:“大爷,这个地方车太多,您那边去上,别把您碰到。”天津人可不这么说,这个警察笑着说:“大爷,您要想练车,找个安静地方练去。”这就是天津人,正话反说,天津人平常都这么说话,很有意思。

所以,我希望通过《俗世奇人》把天津人的地域性格、天津人独特的可爱的地方表达出来。外面人不了解天津,以为天津就是煎饼果子,我要告诉你天津还有更可爱的地方,我要把它写到小说里。寻常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往往就是乡土异士和市井奇人。他们不崇尚精英,偏爱活在身边的那些非凡的凡人。天津人从来不说齐白石、李可染,也不说郭沫若、茅盾,不说名人。天津说泥人张、狗不理,说市井奇人。他们佩服自己身边有本事、有能耐、性格各色的人,这是天津人。在叙述小说的时候,我追求的不是天津味儿,天津味儿的语言是一个表象,我追求的是天津劲儿,就是天津那种精神。我要把天津人的气质放到小说的语言里,所以我写的时候经常笑,我犯嘎,我觉得写这种小说很过瘾。

当下,天津在中国大的格局中存在感不是很强。它跟一百年以前的天津不一样,我小时候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大天津”。那时候天津是租界,外来的东西都先到天津,比如电报、火车、电灯、电话等等。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城市的兴盛延续需要不断地有强人、高人。当然,这不是作家能解决的,但是作家要把城市文化的特点保留下来,把它的魅力呈现出来。比如俄罗斯有托尔斯泰、普希金、契诃夫、柴可夫斯基等等,俄罗斯的特点是他们通过文艺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没有这批人,我们连俄罗斯的性格都无法知道。所以,文艺作品是更集中、更鲜明、更有魅力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气质和精神。

写小说需要作家丰富的、扎实的生活基础

作家有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他要虚构出一个人来,让你觉得好像真有那么一个人。所谓虚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是可以虚构的,但是生活不能虚构。小说需要大量的积累,需要作家丰富的、扎实的生活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虚构就没有条件。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很少写小说,可是现在觉得有大量东西涌上来想要写,什么原因?我在做文化遗产保护、在全国各地调查的时候,遇见了各式各样的老百姓,这片沃土激发了我的感情,引起了我对文化的体验、感知和思考。这些东西在我心里积累着,所以现在写东西反而比以前不停地写、寻找题材写要更自然。

现在经常说作家要深入生活,我认为生活不是能刻意寻找的,生活是不经意积累下来的。比如我想念童年调皮捣蛋的时候,我就跑到原来住的房子那看看,拍张照片,这是我的内心生活,不是为了写小说、写文章。所以生活中那些最好、最美妙的细节你是找不到的,要么是你虚构它,要么是你在生活中看到后保存下来。我手边有很多本子,各式各样的,有的本子用来写警句,我想出一句话很深刻,就记下来。还有一种本子是写小说,像《俗世奇人》我写了三集,每一集都有很厚的本子,上面从头到尾写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我想到好玩的事就写上几句,或者我想到一个人物形象,觉得很独特,我就把他画下来,积累多了就写成小说。

用很少的笔墨把一个人物写出来,而且让人有印象,这是很不容易的。你要写一个东西,不是在模模糊糊的时候就把它写出来,你一定让那个东西变得活灵活现的,那时候你几下就能勾勒出来。我有一个好朋友韩美林,他是一位受尽苦难而充满才情的画家,他爱画小动物,小猫小狗画得那么可爱,为什么?因为他是用爱心来画的。他常常会跟大自然、跟画的动物说话。他画小鸟点一个眼睛,说“你看它跟我眨眼了”。他觉得这个东西是活的,有生命的,所以他笔下可爱的小动物感动了那么多人。你写一个植物,要看到它是有生命的、有魅力的,你才能写好。所以我们教孩子们写作,不只是教他认识字词,而是教给他们想象,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要把东西想得很美、很生动,想得神气活现,这样才能去写,才能写得真实可感。(本刊记者宋梁缘采访整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