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乡社戏。章斌/摄
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常家山水国。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不仅让绍兴成为“水乡”“桥乡”“酒乡”,而且收获“名士之乡”的美誉。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历代先贤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格。
根植传统 汲取力量
绍兴历史悠久,人文灿烂,清廉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古城中心的清白泉,正是这样一泓不竭的泉源。
宋仁宗宝元二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知越州(今绍兴)时,在州衙所在的卧龙山(今府山)南麓发现一口废井,他让人清淤疏通,还新砌了井壁和井栏。三天后再来时,发现井里涌现大量泉水,且水清而味甘。看着汩汩清泉,这位一代名臣感慨不已。
回想当年,范仲淹以吏部员外郎兼开封知州的身份上书针砭时政,批评权相吕夷简,被诬荐引朋党,离间君臣,遭到下放。越州是被贬斥的一站。虽放逐之身,但信念不改。联想到自己身世和抱负,有感于泉之清白,于是特命之为“清白泉”,并将住处的凉堂命为“清白堂”,并专门写下《清白堂记》以志纪念。
范仲淹将清白泉看作廉直美好品行的象征,提出了“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的为官之道,倡导居官要清白廉洁、勤政为民、克己奉公,这与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一脉相承。
斯人已往,而泉水依然流淌。
这是绍兴的廉脉所在。千百年来,这条廉脉不断延展开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清白泉”价值内涵带动下,清风廉韵浸润社会各个角落。
化古为新 传承弘扬
历史文化是绍兴最不易被模仿的资源。
“循吏当年齐国刘,大钱留一话千秋。而今若问亲民者,定道一钱不敢留。”这是一首乾隆帝褒扬东汉会稽太守刘宠清廉气节的御笔诗。
在2500多年的建城史上,绍兴涌现大批名人贤达、清官廉吏。东汉第五伦奉公尽节,元代王冕“只留清气满乾坤”,明朝南大吉“太守清,府河清”,当代竺可桢“不计利害,只问是非”……
在社会多元、充满诱惑的今天,这些先贤的清廉思想犹如闪亮的明灯,也是最好的补钙剂。
绍兴历史上有五大戏种、五大曲种,发挥“戏曲之乡”优势,全市把清廉文化与越剧、绍剧、调腔等本土艺术形式相融合,古戏新编、古戏新唱,唱响清廉好声音。近年来,《一钱太守》《王阳明》等一部部清廉大戏,陆续呈现在大众面前。
广西平息叛乱,湖广开仓赈济,河南治理水患……从政几十年,历任多个朝廷部院和地方主管,告老还乡时住的却是旧茅屋。讲述明代廉吏甄完不畏权势、勤政廉洁、心系百姓故事的新昌调腔新编大戏《甄清官》,已在省内外巡回演出150余场,群众反响热烈。
如今,随着清廉村居建设的推进,这些清廉曲艺正成为水乡“社戏”的新主打,被演绎于田间地头、街巷阡陌。

绍兴水乡。袁云/ 摄
古城地标 绍兴窗口
1000多年前,唐代诗人墨客由钱塘江南渡,以越州为中心,探幽揽胜,行吟不绝,形成一条闻名于世的浙东唐诗之路。李白、杜甫、孟浩然等在内的400多位诗人或壮游或宦游或隐游,高蹈不群,抒写怀抱,身居江湖,心系庙堂。
这是一条风景路,也是一条诗路,更是一条廉路。
绍兴,这座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城市,如何将这些历史片段、吉光片羽串珠成链、集中展示?
近年来,绍兴建成周恩来风范园、胡愈之纪念馆、王羲之家训综合馆等清廉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了一条全市域、无障碍的清廉教育线路——“清白泉·清风廉旅”,实现清廉文化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为一体推进“三不”,营造全社会清廉向上的氛围,绍兴还率先建成清廉文化展示馆,系统陈列绍兴历代先贤楷模的勤廉事迹、清廉思想以及十八大以来全市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实践。
把城市几千年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清廉元素提炼出来集中展示,绍兴清廉馆不仅面向党员干部,更是面向普通市民寓教于乐的清廉教育场所。通过吸引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走进清廉馆,了解清廉历史,学习清廉典故,感受清廉之风,从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清廉的种子。
这里,不仅是千年古城的文化地标和精神坐标,更将努力成为展示清廉浙江建设在绍兴生动实践的重要窗口。(作者:绍兴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