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就要发现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精准有效地发现问题有不少学问。既创新模式、调整机制,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对问题线索进行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分析……在强化脱贫攻坚监督中,围绕做细做实监督,甘肃纪检监察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进行思考和探索。
让扶贫资金在阳光下接受监督
临夏县是“三区三州”中的一个深度贫困县,近几年资金密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安全住房保障等8个方面年均投资高达8亿元。如何确保如此巨大的扶贫资金准确、及时、足额发放到每一个急需的贫困群众手中,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去年4月来到临夏县后,通过分析近两年来县纪委监委查处的扶贫领域违纪违法问题,我发现有近一半问题是村干部贪占低保、危房改造等扶贫资金问题,线索查实率不到30%且重复信访件多。进一步分析每一起案件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策资金不公开,群众对相关扶贫政策不清楚,监督无从下手,给一些别有用心的村干部提供了浑水摸鱼的机会。比如,漠泥沟乡何家村委会主任马白克将其儿子马某一家五人纳入农村一类低保对象,违规享受低保金21000元。
针对这一现象,我和县纪委监委的同志研究制定信访举报指南,进一步明确了纪检监察机关受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范围和诬告陷害应当承担的责任,公布了来访、来电、来信、网络、微信等举报方式;组织14个部门梳理编印一览表,明晰了37项惠农惠民财政补贴政策的项目名称、政策依据、享受补贴对象、不能享受补贴对象、补贴标准、发放方式、发放时间和项目主管部门;组织民政、医保、住建、扶贫等部门梳理出城乡低保、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贫困人口退出验收、农村危房改造等32项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并编制了小微权力运行流程图。
同时,督促乡镇、村组做好公开公示。一方面,由乡镇纪委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督促乡镇、村组在公示栏等醒目位置,公开公示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政策一览表、扶贫资金发放情况和项目建设情况、村干部及其亲属享受扶贫政策项目情况、农村小微权力流程图、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信访举报指南五项内容;另一方面,督促乡镇、村组公开“甘肃省扶贫(民生)领域监督信息平台”二维码方便群众查询扶贫政策和扶贫项目资金信息,督促村两委及时通过村民知情大会公开重大扶贫政策和项目资金的评选和发放情况。县纪委监委、乡镇纪委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对公开情况进行监督。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政策资金公开公示,群众心里敞亮了。一次,我到漫路乡牟家河村入户时,一位群众说:“现在随时都能从手机上、村委会的公示栏里看到自己该拿多少钱,就连不识字的群众通过知情大会也能明白,心里踏实。”今年以来,全县扶贫领域的信访举报量同比下降22.4%。(甘肃省纪委监委干部、挂职临夏县纪委副书记 杨新刚)
“定点进驻”让监督在身边
5月9日,我们对全县还未脱贫的庆坪镇老王沟村、莲峰镇簸箕湾村、大安乡邱家川村、麻家集镇土牌湾村、秦祁乡白土坡等5个贫困村开展“定点进驻”专项监督检查。短时间内,督查组集中走访了650多户贫困户。这些来自其他村的监督员们在与贫困户“拉家常”中,发现了饮水安全、易地扶贫搬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12个方面的86个具体问题。
对这些问题,涉及干部违纪违规的,我们马上核查;其他方面的,我们注重分析其背后的作风问题,第一时间向5个乡镇发督办函,要求严肃整改。其中,秦祁乡白土坡村头岘湾社群众反映的问题就反映着乡村两级党组织的工作作风。
头岘湾社通水工程早已完工,但群众谢继海、谢继如反映,一入冬,他们家的自来水管就会冻结,两三个月自来水不能正常供应,吃水是件“难肠事”。我们认为,这说明乡里和村里在推进脱贫攻坚中作风不够扎实,确保贫困群众的生活用水,可不是把自来水管一铺了之。为此,我们专门发函督促乡党委立即整改,并督促其从作风上深刻反思。目前,秦祁乡白土坡村两委已租用铲车,对自来水管线进行了深度填埋,头岘湾社群众将不再为冬天没水吃犯难。
这是我们“定点进驻”监督发挥作用的一次具体实践。县权、乡情、村点,是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治病的关键穴位。如果说,乡镇是最后一公里的话,那么村点可谓是监督的“最后一米”,与群众利益关系最密切,也是检验我们监督成效的标尺。自2018年以来,围绕聚焦小微腐败,破解“村点”难题,我们探索开展“定点进驻”督查,由县纪委监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组织部分乡镇纪委书记、村监委会主任、村级廉政义务监督员等建立工作组,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线索较多、违纪违法问题多发或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乡镇村社,开展“定点进驻”督查。说到底,就是通过创新监督机制,盘活用好县、乡、村各级监督力量,把有限的监督资源聚焦于一点打歼灭战。
基层监督模式的创新,使“村点”监督难题得到有效解决,也推动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走深走实。目前,全县脱贫攻坚到了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各类问题一定要赶在脱贫验收前清零见底。我们将加强对村监委会主任和村级廉政义务监督员的培训,提升其发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挥出“定点进驻”机制的效用,让群众感到监督就在身边。(渭源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 张灵勇)

渭源县清源镇纪委组织村监委会主任到上磨村入户开展“定点进驻”督查。
脱贫后半程摘帽不摘监督
甘肃陇南市徽县已于2019年4月脱贫“摘帽”。如何强化对脱贫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以及脱贫摘帽后“四不摘”情况的监督检查,一直是我思考和关注的重点。
交叉监督,是我们破解乡镇纪委不敢监督、监督不精准问题的一个探索。从近年来查办的案件看,镇村党员干部将“黑手”伸向扶贫资金问题多发频发。为了进一步压实乡镇纪委监督责任,我们推行县纪委书记、班子成员带领乡镇纪委书记交叉监督检查的模式,一起入户了解情况,现场查看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监督乡镇纪委开展工作。2019年9月,我们到一个乡镇检查时,发现乡镇和村干部违规套取退耕还林补贴的线索,后经查实,相关责任人受到党纪处分。2019年来,通过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线索有13条立案审查。
从严从快查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形成震慑。我们充分发挥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督促脱贫攻坚成员单位及时移送本行业发现的问题线索,并及时处置、专人跟踪,严查快办。2019年8月,审计部门向我们移交的县直某单位对不符合贴息条件人员发放贴息资金问题引起我的关注。我们立即组织力量按照相关程序对该问题进行核查。很快,这起因工作不严不实、审核把关不严,未对项目实地验收就对非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和养殖大户发放贴息资金的问题得到查处。该单位原主要负责人和经办人受到处分,收缴违纪资金15.8万余元。2019年以来,全县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45件,给予党政纪处分59人,组织处理20人,移送公安机关问题线索1件。
查办案件不是最终目的,筑牢防线才是根本。今年以来,我们在标本兼治上着力延伸警示教育震慑“半径”,把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通报发到村一级,并组织镇村干部观看警示教育片21场次,1870余人次,做到用身边事警示身边人,引导镇村党员干部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脱帽不是终点,监督始终不松手。我们纪检监察干部一定做群众奔向小康、追求美好生活道路上最坚实的依靠。(徽县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 方金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