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位87岁湖北老人接受救治的故事广为流传。9名医护人员47天拼尽全力,终于将这位生命垂危的老人从新冠病毒魔爪中抢救回来。
“这么多人围着一个病人转,这真正体现了不惜一切代价。”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了“人民至上”的重要性。而这,也正是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关键所在。
面对疫情,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战疫部署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如同一根红线贯穿始终,指引各方全力以赴救治生命、大力保障基本民生,全国动员、全民参与,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

生命至上,全力救治。图为北京首位成功脱离ECMO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79岁的马女士从北京地坛医院康复出院。
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抗击疫情,救治每个生命
6月7日,国新办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中,一组数字令人动容——截至5月31日,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301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8307例,治愈率94.3%。
“按照人口数量来计算,我国新冠肺炎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是世界上最低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呼吸内科教授钟南山说,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说起来容易,真正实践起来却往往伴随着艰难的抉择和沉重的代价——
在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发展之间,应该如何抉择?面对这道世界性的难题,中国毅然选择前者!为尽快阻断疫情传播,党中央果断作出关闭离汉离鄂通道的决策,及时研究决定延长春节假期、延期开工开学,即使付出城市停摆、经济下滑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哪怕每天损失上千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也义无反顾。今年一季度,在抗疫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出现负增长,但没有人为此抱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全力救治患者,还意味着难以想象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面对巨大的付出和难以预估的回报,中国毫不犹豫坚定前行!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对于重症患者,无论是百岁以上的老人,还是出生刚刚30个小时的婴儿,只要有一丝希望,就倾尽全力、绝不放弃。截至5月31日,全国确诊住院患者结算人数5.8万人次,总医疗费用13.5亿元,其中一些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高达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此外,全国各级财政安排的疫情防控资金更是达到1624亿元。“这样做的出发点正是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摆到至高位置。”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深有感触地说。
越是困难之际,越要关注民生,确保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总书记,您到湖北考察时说,武汉人民喜欢吃活鱼,要多组织供应。不到一个星期,活鱼就送到了我们社区……”
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来自武汉的全国人大代表禹诚讲到动情处,从座位上站起身来,代表家乡父老向总书记深深鞠了一躬。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重视和保障民生同样是题中应有之义。疫情之下,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巨大冲击。越是困难之际,越要关注民生,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确保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民以食为天。丰富“菜篮子”,填满“米袋子”,确保基本生活物资不断供是重要任务。在武汉,面对近千万人口的粮油食品需求,党中央加强联动协调,建立9省联保联供协作和500家应急保供企业调运机制,加大供应力度、保障价格稳定;在北京,有关部门建立了12大类生活必需品、108种商品的监测制度,保证疫情时期的主要生活必需品供应不脱销、不断档。
就业事关老百姓的“饭碗”,是最大的民生。面对疫情影响,从中央到地方,在有序推动复工复产的同时,密集制定出台多项政策,着力减负稳岗扩就业。一趟趟农民工专车、专列、包机及时发出,“点对点”运送超过480万名农民工“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一场场“云招聘”在网上火爆进行,仅人社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一项,目前就已为高校毕业生等就业重点群体提供各类岗位需求2000余万人次。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让“百米冲刺”变成了“110米跨栏”。为确保如期全面完成任务,全国上下迅速行动,出台系列攻坚措施。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将春季农业生产物资和农机具转运纳入应急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范围,确保物资和农机具运输车辆不停车、不检查、不收费,优先通行;国务院扶贫办等7部门依托政府采购政策,联合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切实解决贫困户“卖难”问题……
“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坚持以“六稳”“六保”为行动准则,筑牢民生根基,兜住民生底线,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凝聚同心战疫的强大合力。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如今,许多国际人士都在探究:为何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打的是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面对疫情义无反顾、坚定前行,2000多人确诊感染,几十人以身殉职;400万名社区工作者奋战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不惧风雨、不分昼夜,守好疫情防控“第一关口”;公安民警及辅警勇挑重担,130多人牺牲在工作岗位……他们用血肉之躯,构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为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
在这场战争中,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组织动员所联系群众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城乡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纷纷捐款捐物、献出爱心。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加强捐赠资金和物资的调配和拨付,将捐赠款物重点投向湖北省和武汉市等疫情严重地区。
不仅仅是他们,14亿中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岗位分工,都自觉投入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每个人都是一道防线,每个人都是一名战士。罗马尼亚《自由报》曾刊登一篇报道,“为防控疫情,中国的大人孩子不再走亲串友、不再旅游度假,一夜之间变成了不出门的‘宅男宅女’”。拥堵的马路变得行人稀少,喧嚣的广场变得空无一人,所有人出门戴上口罩,小区居民自觉居家隔离。他们服从大局,坚韧奉献,为战胜疫情贡献了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只要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目前,疫情防控已经转向常态化,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凝聚起亿万人民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