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玫,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馆首席研究馆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它实际承载着、影响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展进程。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与大家分享了解运河文化的五本好书。

第一本,姚汉源著《京杭运河史》。姚先生秉承严谨的学风,以浩瀚的古代文献为依据,对运河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系统而详细地叙述了京杭运河从兴建到发展直至衰败的历史过程,为运河研究奠定重要基础。正如姚先生所说,京杭运河在开凿、管理运河方面所获得的成就和经验,具有中国特色,值得后代子孙珍视和探讨研究。

第二本,陈喜波著《漕运时代——北运河治理与变迁》。古代运河的作用,因漕运而凸显,谈到运河,必然就涉及漕运。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北段的自然河流,历史上是重要漕运河道。此书介绍了金元明清时期为了保证漕运而对北运河采取的治理手段,梳理了北运河的河道变迁过程,充分说明了运河治理对漕运的重要影响。书中指出,运河漕运功能的发挥,凝聚了古人无穷的智慧,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和水利治理的哲学观念。

第三本,谭徐明等著《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基础》。该书介绍了运河遗产的构成、价值认知、保护与管理策略等内容,特别是对古代运河在工程技术方面的解读,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书中提到了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如唐宋时期淮扬运河和江南运河上的枢纽工程——复闸等等。

第四本,席龙飞著《中国造船通史》。此书是一部全面深入论述中华造船史的专著,从舟船出现以前的原始渡水工具——腰舟,到中国当代造船业的建设与发展都有介绍,展现出中国造船发展与中华文明进程之间的密切关系,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比如书中介绍,中国在宋代就开始应用平衡舵,它与近代舵叶结构无甚区别,反映了宋代舵技术的成熟和达到的先进水平。

第五本,周良、谷建华著《漂来的北京》。有句俗话讲“大运河漂来的北京城”,形象说明了北京城与大运河密不可分的关系。通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北端,是历史上盛极一时的皇家码头。古代通州有八景,其中一景叫“万舟骈集”,就是指通州至张家湾间的四十里运河面上,那种船帆蔽空的盛景。此书以轻松有趣的语言,通过60个知识点,讲述了北京通州的运河文化,且图文并茂。比如通州运河上有哪些船,通惠河让走民船吗,历史上通州对北京的贡献等,读来饶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