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湖、禹陵、兰亭、沈园、鲁迅故里……随处可见的古迹,穿越历史长河,向人们述说着有“文物之邦、鱼米之乡”美誉的绍兴的文化气息。这些年来,绍兴坚持从丰厚的文化底蕴中深入挖掘“清白泉”等清廉文化资源,着力营造崇廉向善的社会氛围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汇聚涓涓清流永葆古城本色
马卫光

鲁迅故里。袁云/摄
绍兴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方有着1万多年人类活动史、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神奇土地,历史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孕育包括清廉文化在内的众多文化瑰宝。千百年来,古越大地廉脉源远流长,清气长盛不衰,流传着“天下为公”大禹、“一钱太守”刘宠、“百代师表”范仲淹、“清官第一”甄完等一大批清官廉吏的动人故事,传唱着陆游的“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王冕的“只留清气满乾坤”、王阳明的“致良知”“吾心光明”等至理格言,近代以来更是涌现出以“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周恩来、“人世楷模”蔡元培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清廉典范,他们的崇高品格、伟大风范,滋养沁润着一代又一代越地儿女,形成了具有鲜明绍兴特色的清廉文化。
“天下为公”大禹
“古有三圣,越兼其二”。尧、舜、禹三位圣人中,大舜、大禹与绍兴有着密切联系。大舜时代被史书称为“大道御世,天下为公”的时代,他将王位禅让给更有才德的大禹,而大禹治水历时13年,婚后四日便告别妻子,亲率大军治水,“身劳五岳,形瘦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平定水患、拯救苍生,会盟会稽、奠定九州,使中华民族有了休养生息之地。大禹治水成功后,没有居功自傲,而是更加严以律己,礼贤下士,节俭勤劳,主张薄葬,不因丧葬侵占土地,以实际行动作出了表率。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致信公祭大禹陵典礼,强调大禹其人其事其精神,展示了浙江的文化魅力,是浙江精神的重要渊源。这些年来,我们每年举办公祭大禹陵典礼,高标准规划建设大禹纪念馆,改造提升大禹陵景区,大力弘扬大禹文化,传承大禹“天下为公”的崇高精神,不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真正把“为人民服务”刻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吾心光明”王阳明
明代大儒王阳明一生清正廉洁,在他的奏折、公文、书信中许多有关反贪腐、倡清廉以及亲民、和谐的言辞,蕴藏着丰富的廉政思想。他时时提醒其学生,要以“良知”抵御官场污染,嘱咐学生若发现稍有不慎的苗头,须提起“致良知”的话头,互相提醒规劝。他告诫学生要在官场中保持廉洁,事上磨练的功夫很重要,“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教导学生通过一次次、一件件的具体事情的磨练,达到“省察克治”的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绍兴作为王阳明的故乡和阳明心学的萌发地、成熟地、传播地,近年来深入系统挖掘王阳明的思想体系和时代内涵,加强阳明故里、阳明洞天等遗迹遗存的保护利用,高规格举办“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紧密结合警示教育,实施阳明文化“进机关”活动,不遗余力推动阳明文化普及落地,让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吾心光明”等思想中蕴含的清廉理念在绍兴大地传承发展、发扬光大,促使党员更好地筑牢防腐拒变的篱笆。
“不朽旗帜”周恩来
周恩来同志从小生活在绍兴,绍兴的历史文化和淳朴民风,对他性格品格和精神意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他一生追求真理、爱国爱民、勤政廉政打下了重要基础。周总理毕生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只求奉献、不思回报,新中国成立后,依然保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并经常告诫身边的人,“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即使以后富裕了,也不能丢了这个光荣传统”。周总理身居高位从不谋私,不搞特殊化,平时外出吃饭、洗衣、喝茶,都是自己付钱,乘车到医院看病、看望朋友,每次都要司机老杨记下公里数,自己交汽油费,生动诠释了“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公仆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并高度概括了“六个杰出楷模”。这些年来,我们大力学习弘扬周恩来精神风范,保护利用好周恩来祖居、周恩来纪念馆和风范园,每年以多种形式开展纪念缅怀周恩来同志活动,使周恩来精神风范在绍兴深深扎根、永久传承。特别是把周恩来精神风范与推进清廉绍兴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钉钉子精神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坚定不移纠正“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纵深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高标准推进乡镇(街道)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建设,确保公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让基层监督常在、常态、长效,让清廉之风在绍兴蔚然成风。
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挖掘绍兴历史文化中蕴含的清廉元素,大力弘扬清廉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持续拓展“清白泉”清廉文化品牌的内涵和外延,把清廉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巩固提升“政治生态山清水秀、党员干部清正勤勉、营商环境亲清和谐、社会风气清朗向上、文化氛围崇清尚廉”的良好局面,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浙江建设“重要窗口”作出绍兴贡献。(作者:绍兴市委书记)
廉脉悠悠话清白
陈灿

水乡社戏。章斌/摄
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常家山水国。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不仅让绍兴成为“水乡”“桥乡”“酒乡”,而且收获“名士之乡”的美誉。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历代先贤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格。
根植传统 汲取力量
绍兴历史悠久,人文灿烂,清廉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古城中心的清白泉,正是这样一泓不竭的泉源。
宋仁宗宝元二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知越州(今绍兴)时,在州衙所在的卧龙山(今府山)南麓发现一口废井,他让人清淤疏通,还新砌了井壁和井栏。三天后再来时,发现井里涌现大量泉水,且水清而味甘。看着汩汩清泉,这位一代名臣感慨不已。
回想当年,范仲淹以吏部员外郎兼开封知州的身份上书针砭时政,批评权相吕夷简,被诬荐引朋党,离间君臣,遭到下放。越州是被贬斥的一站。虽放逐之身,但信念不改。联想到自己身世和抱负,有感于泉之清白,于是特命之为“清白泉”,并将住处的凉堂命为“清白堂”,并专门写下《清白堂记》以志纪念。
范仲淹将清白泉看作廉直美好品行的象征,提出了“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的为官之道,倡导居官要清白廉洁、勤政为民、克己奉公,这与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一脉相承。
斯人已往,而泉水依然流淌。
这是绍兴的廉脉所在。千百年来,这条廉脉不断延展开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清白泉”价值内涵带动下,清风廉韵浸润社会各个角落。
化古为新 传承弘扬
历史文化是绍兴最不易被模仿的资源。
“循吏当年齐国刘,大钱留一话千秋。而今若问亲民者,定道一钱不敢留。”这是一首乾隆帝褒扬东汉会稽太守刘宠清廉气节的御笔诗。
在2500多年的建城史上,绍兴涌现大批名人贤达、清官廉吏。东汉第五伦奉公尽节,元代王冕“只留清气满乾坤”,明朝南大吉“太守清,府河清”,当代竺可桢“不计利害,只问是非”……
在社会多元、充满诱惑的今天,这些先贤的清廉思想犹如闪亮的明灯,也是最好的补钙剂。
绍兴历史上有五大戏种、五大曲种,发挥“戏曲之乡”优势,全市把清廉文化与越剧、绍剧、调腔等本土艺术形式相融合,古戏新编、古戏新唱,唱响清廉好声音。近年来,《一钱太守》《王阳明》等一部部清廉大戏,陆续呈现在大众面前。
广西平息叛乱,湖广开仓赈济,河南治理水患……从政几十年,历任多个朝廷部院和地方主管,告老还乡时住的却是旧茅屋。讲述明代廉吏甄完不畏权势、勤政廉洁、心系百姓故事的新昌调腔新编大戏《甄清官》,已在省内外巡回演出150余场,群众反响热烈。
如今,随着清廉村居建设的推进,这些清廉曲艺正成为水乡“社戏”的新主打,被演绎于田间地头、街巷阡陌。

绍兴水乡。袁云/ 摄
古城地标 绍兴窗口
1000多年前,唐代诗人墨客由钱塘江南渡,以越州为中心,探幽揽胜,行吟不绝,形成一条闻名于世的浙东唐诗之路。李白、杜甫、孟浩然等在内的400多位诗人或壮游或宦游或隐游,高蹈不群,抒写怀抱,身居江湖,心系庙堂。
这是一条风景路,也是一条诗路,更是一条廉路。
绍兴,这座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城市,如何将这些历史片段、吉光片羽串珠成链、集中展示?
近年来,绍兴建成周恩来风范园、胡愈之纪念馆、王羲之家训综合馆等清廉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了一条全市域、无障碍的清廉教育线路——“清白泉·清风廉旅”,实现清廉文化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为一体推进“三不”,营造全社会清廉向上的氛围,绍兴还率先建成清廉文化展示馆,系统陈列绍兴历代先贤楷模的勤廉事迹、清廉思想以及十八大以来全市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实践。
把城市几千年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清廉元素提炼出来集中展示,绍兴清廉馆不仅面向党员干部,更是面向普通市民寓教于乐的清廉教育场所。通过吸引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走进清廉馆,了解清廉历史,学习清廉典故,感受清廉之风,从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清廉的种子。
这里,不仅是千年古城的文化地标和精神坐标,更将努力成为展示清廉浙江建设在绍兴生动实践的重要窗口。(作者:绍兴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