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0年第12期

社论

行到中程继续发力 确保完成全会部署

新时代 新指南

精读原文怎么做到统筹兼顾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思想导读学好用活统筹兼顾科学方法论

学者视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统筹兼顾方法论

学知躬行强化统筹意识 跟进监督保障落实

坚强保障 决战决胜 甘肃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

强化监督,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

监督纪事二维码助力精准监督落细落实

突出问题查处后省住建厅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片区联合破解熟人监督难题

怠政县长免职记

监督手记让扶贫资金在阳光下接受监督等

兰台论策

写在开栏之际

解锁主动投案从宽处理的“正确姿势”

编辑观察问题干部为何掀起“主动投案潮”

实践探讨主动投案等于自首吗

            如何让主动投案成为常态

            对主动投案者从宽处理要考虑哪些因素

名城话廉

绍兴:古越多名士 廉脉源流长

汇聚涓涓清流 永葆古城本色

廉脉悠悠话清白

七七草杂谈

分则力散专则全

正风反腐在身边

农村富了,集体“家底”怎么管

水三村的蝶变

江苏“三资”监管直击这些老大难

实践者说 紧抓惩治这一手不放松等

专家点评强化“三资”监管须往深里抓实里做

评论

监督执纪问责都要做好“后半篇文章”——实现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系列谈之二

展望中国发展前景要坚持长远的眼光

专题 战“疫”进行时

解码中国战疫坚实脊梁 砥柱中流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从战疫大考看全面从严治党成效

正风深一度

把跑偏的“礼尚往来”扳正过来

撕碎“遮羞布” 打掉“潜规则”

从隐藏的微信红包记录里揪出收礼者

一得之见

见微知著的能力从哪里来

以移风易俗推进风清气正

实证纪法

解读如何理解和把握《规则》有关查处诬告陷害行为的规定

书记说纪

围绕“六稳”“六保”加强监督保障落实

明德风苑

冯骥才:必须把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承担起来

弘扬文化遗产 赋彩全面小康

名家荐书

齐玫:了解运河文化的五本书

广角

地方动态

一线撷英

知行话题

从哲学视野、经济视角、国际视点看育新机开新局

五月观察

2020年5月全面从严治党正风肃纪反腐大事回顾

五月观察

把跑偏的“礼尚往来”扳正过来
本刊记者 原晓红 赵振宇
首页
1

作风常抓不懈,必定功不虚掷。近几年严查深治,公款送礼等陋习已成“雷区”,逢年过节送礼大军拥堵马路的丑态渐成“绝响”。成效明显,顽疾犹存。从每月通报的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数据看,2015年至2019年,全国共查处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4.97万起,且数量连年递增,2019年中有8个月更是占据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榜首。数据体现紧盯不放的坚强决心,也表明防止反弹回潮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高压之下依然屡禁不止,既源于收送双方的利益考量,受到传统陋习和不良社会风气的推波助澜,也折射出查处此类问题的困难程度。魔高一尺,呼唤道高一丈。老大难问题如何深入整治?变味的礼尚往来怎样回归初衷本意?

送礼表象有迹可循,“关键少数”频受围猎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19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问题14970起,其特点突出、规律明显。

何时送:节假日和重要敏感时段是高发期。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是问题数量的“波峰”,至少30%的问题都在此间发生。此外,每逢调整干部、审批资金、项目招投标等重要工作开展之前,也总有人蠢蠢欲动伺机出手。利用生日寿宴、子女升学、亲属住院等时机收受礼品礼金的现象,同样屡见不鲜,约占36%。云南省委原书记秦光荣即是如此,庆贺生日收祝寿钱,出国访问收“补贴钱”,搬家添丁收庆贺钱,可谓抓住一切时机疯狂敛财。

送给谁:手握实权的党员干部是高风险人群。一把手收礼问题突出存在。在受到处理的公职人员中,属于所在地方、单位或部门一把手的占比45%以上。同时,手握审批权力的干部也容易成为围猎对象。黑龙江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2019年的一项调研显示,一些村社干部和窗口服务单位干部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借机要人情、收好处,都是违规收送礼金行为的重要主体。海南琼海市房管局“90后”非在编工作人员陈霄,只因握有出具房产税收减免证明的职权,就成为“攻关”对象,3年间收受他人财物29.35万元。

送什么:花样百出让人防不胜防。从赤裸裸的现金、卡券,到理财证券、电子红包;从古董字画、摄影器材等“雅贿”,到量身定制的旅游产品、装修套餐;从为女同志准备的名包首饰,到为老人孩子准备的保健品和图书玩具……名目繁多的礼品礼金令网友直呼“想象力不够”。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类礼品中,名贵特产、特殊资源引人注目——青海的虫草和昆仑玉、新疆的和田玉、银行系统的纪念币以及“全国通行”的名烟名酒名茶,都变成了利益输送的媒介。2019年,全国查处违规收送名贵特产类礼品问题1872起,占问题总数的12.5%,充分印证了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专项整治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的必要性。

怎么送:收送形式五花八门、日趋隐蔽。有的打着“走亲访友”幌子送,趁重要节庆或红白喜事之机,收送重金厚礼;有的以“劳动报酬”名义送,假借讲课、劳务、咨询服务、介绍费之名,行违规收送之实;有的找“帮忙推介”借口送,在接待上级考察时,公款购买土特产品送给考察团成员,美其名曰“请领导帮着宣传”;有的以“娱乐一下”名堂送,一些单位管理服务对象,在工作微信群里发红包,让领导们“试试手气”;现在还出现了以公务接待费等虚假名义套取费用公款送礼的新花样,名为私人馈赠,实则公款报销……各种“花式”收送,都试图披上合情合理的外衣,而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更是让收与送转入私密虚拟空间,消失在监督检查者的眼前。

外在表现千变万化,问题实质都是明修风俗礼仪栈道、暗度“权礼交易”陈仓。“很多领导干部都是从战战兢兢收受烟酒茶、小红包开始,到肆无忌惮收受贵重礼品、巨额礼金,最后滑入腐败堕落的深渊。”正如湖南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所言,看似温情脉脉的礼品礼金,在“有心人”的手中就会变成温水煮青蛙的第一把柴火、围猎干部的第一发子弹。如此歪风邪气任其发展,不仅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也会恶化社会风气,让每个社会细胞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权与利交换诱发“礼上往来” ,查处困难助长侥幸心理

送礼歪风长期存在且久治难愈,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综合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些共性原因值得关注。

权力失控导致问题滋生。缺乏监督制约的权力,势必导致寻租空间不断扩张,把“礼尚往来”变成“礼上往来”。有的地方、单位对权力行使规定得不实不细,监督时紧时松,领导干部手里的自由裁量权很大,同一块蛋糕,给你可以,给他也行,偏向哪一边都能说出“道理”,迫使人们用礼品礼金开路。有的部门行政审批项目繁多、程序冗长,不打点很难顺利“通关”。有的单位“一言堂”大行其道,大事小情都由一把手说了算,搞定一把手才能办成事。山西省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郭海,就被300多万元的名画、名表等贵重礼品冲昏了头脑,放松了对关联公司的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最终导致集团损失43亿余元。

利益驱动导致问题延绵不绝。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不对等的“礼上往来”中,收送双方都有利益考量。从送礼者角度看,期待的是投资回报——有的是“短期投资”,面对即将到来的干部任免、资源调配等,先用礼品礼金探路,继而重金狂轰滥炸,以期迅速“拿下”“摆平”;有的笃信“放长线、钓大鱼”,在“人情往来”外衣掩护下,通过一次次没有明确请托事项的“不成敬意”“略表寸心”拉关系、找靠山,期待对方有朝一日用手中公权“还”自己的私情。从收礼者角度看,幻想的是权力变现,享受的是礼品礼金包围中的“尊崇”感受。有的明知送礼是冲着自己的职位和权力而来,但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扭曲权力观影响下肆意妄为;有的不敢受贿敢收礼,对权钱交易“难以接受”,对打着“礼尚往来”旗号的礼品礼金却甘之如饴,抱着侥幸心理自欺欺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原副主席白向群就说,“要趁在位的时候把退休后喝的酒都准备好”。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送礼是为了谋取不当利益,有人送礼则只为求一份心安。在一些不良社会观念影响下,很多人遇事不自觉随大流送礼送钱——不给校长老师送礼,担心孩子受欺负;不给医生护士送礼,害怕亲人得不到全力救治;不给客户送礼,担心他们转投别的公司;就连驾校考官教练也要送礼,否则就可能一考再考……日积月累的传统陋习推波助澜,让明规则输给了潜规则,人人深恶痛绝,但又身不由己。送,会形成自然;收,也会养成习惯。一些党员干部在不良风气的熏陶下,思想观念慢慢跑偏。有的干部认为处于人情社会,面子最重要,没必要为此等“小节”驳人脸面;有的认为收人钱财替人办事是很公平、很正常的事,没必要大惊小怪、小题大做;有的甚至颠倒是非黑白,别人不送礼就不给办事。吉林白城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刘晓春在落马后坦言,“我给你办事了,你来感谢我,主动给我的,又不是我要的,这样就不是大问题。”这种变了味的“礼尚往来”,无异于互相喂毒、害人害己。

重拳治理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是社会共识,但对于监督部门来说,发现和查处这些问题并不容易。一是发现难。与公车私用、违规吃喝等问题不同,收送礼品礼金不一定见面,无需固定场所或固定载体即可完成,隐蔽极深,仅靠日常监督难以发现,不少问题是在审查调查中发现,案中案较多,往往是一个老板涉案后,交代出一串。二是甄别难。虽然党纪条规对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有明文规定,但在操作过程中,常常难以鉴别送礼者是否属于管理服务对象,不好判断金额是否超出正常人情往来,尤其对“期权腐败式”的前期“投资”,更难判断是否属于违规收送。三是处理难。收送双方一般都会达成“君子协定”,建立攻守同盟。案发时,双方大都守口如瓶,很难取证,增加了查处难度。此外,新兴的电子红包等形式更具隐蔽性,难以取证和查处。这些监督方面的困难,一定程度上让一些不收敛不收手的人心存侥幸,不惜以身试纪

严字当头精准施治,规范权力铲除滋生蔓延土壤

人情之中有原则,交往当中有政治。厘清正常人际交往与违规礼尚往来的界限,精准施治严查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发现问题是前提。针对隐形变异新特点,尤其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擦亮洞见问题的火眼金睛,让问题无所遁形。用好老办法,将行之有效的紧盯节点、专项整治、巡视巡察等做法继续发扬光大,根据问题新“风向”及时调整火力点,加大监督检查和明察暗访力度,揭开所谓“人情往来”的遮羞布。善用新手段,加强与电信、金融、工商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撕掉送礼变异品种的隐身衣。开拓新领域,发动群众、媒体和社会各界参与监督,不断扩宽监督渠道,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合力围剿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审查调查与治理“四风”紧密相连,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背后大都存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对审查调查中发现的“四风”问题线索必须深挖细查、绝不放过,既查清审查对象问题,又深挖其他人员“四风”问题线索。

有了问题线索,精准甄别是关键。一方面,要明界限。中央纪委四次全会部署工作时提出,督促有关职能部门细化规定,列出正面、负面清单。地域不同、领域不同,都需要明确清单,对外事、招商等场合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正常礼尚往来给予清晰界定,让遵规守纪者有据可依、放手干事。另一方面,要明标准。借鉴一些地方出台的“限桌令”“限客令”等有效做法,进一步明确认定标准、明晰纪律红线,让企图违规者无缝可钻。如吉林省纪委监委建议,结合实际对衡量收送礼金情节较轻、较重、严重三个档次作出金额上的合理区分,让执纪者有尺可量、精准执纪。

对已定性的问题,必须严惩不贷,从而惩前毖后、正本清源。突出一个“严”字,坚持零容忍,对胆敢逾矩越轨者不搞点到为止、下不为例,坚持从严从重处理,绝对不留情面,让心存侥幸者望而却步。突出一个“狠”字,坚持收礼送礼一起查,特别是对公款送礼的从重追究责任,让送礼“爱好者”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突出一个“痛”字,对于触碰纪律红线的一律点名道姓通报曝光,让违纪者既丢掉“里子”,又失去“面子”,促旁观者引以为戒。

善治病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塞其起弊之源。在治理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的攻坚战和持久战中,既要猛火攻,也要文火炖。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的根源在于权力任性与文化变异,“不请不送事难办”的思维惯性不改变,送礼之风虽不敢明目张胆,但仍会暗流涌动。根治送礼之风,必须规范权力运行,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政务公开,减少权力对于资源的支配,在保证权力部门秉公办事上多下功夫,推动行政执法行为规范化、制度化,让老百姓不需要送礼就能办成事。必须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提高纪律意识,广泛宣传宣讲让更多干部群众了解政策,持续通报曝光强化严的氛围,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让传统观念和世风民俗模糊的收送礼品礼金“是与非”重新清晰起来,让传统文化中的“礼”回归纯洁美好的本意。(此稿写作中,河北唐山市,吉林长春市,江苏高邮市、响水县,浙江杭州市、宁波市、慈溪市、象山县,江西南昌市,四川泸州市、营山县,贵州印江县,云南宣威市等地纪检监察干部给予支持帮助,在此特别致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