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故里。袁云/摄
绍兴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方有着1万多年人类活动史、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神奇土地,历史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孕育包括清廉文化在内的众多文化瑰宝。千百年来,古越大地廉脉源远流长,清气长盛不衰,流传着“天下为公”大禹、“一钱太守”刘宠、“百代师表”范仲淹、“清官第一”甄完等一大批清官廉吏的动人故事,传唱着陆游的“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王冕的“只留清气满乾坤”、王阳明的“致良知”“吾心光明”等至理格言,近代以来更是涌现出以“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周恩来、“人世楷模”蔡元培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清廉典范,他们的崇高品格、伟大风范,滋养沁润着一代又一代越地儿女,形成了具有鲜明绍兴特色的清廉文化。
“天下为公”大禹
“古有三圣,越兼其二”。尧、舜、禹三位圣人中,大舜、大禹与绍兴有着密切联系。大舜时代被史书称为“大道御世,天下为公”的时代,他将王位禅让给更有才德的大禹,而大禹治水历时13年,婚后四日便告别妻子,亲率大军治水,“身劳五岳,形瘦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平定水患、拯救苍生,会盟会稽、奠定九州,使中华民族有了休养生息之地。大禹治水成功后,没有居功自傲,而是更加严以律己,礼贤下士,节俭勤劳,主张薄葬,不因丧葬侵占土地,以实际行动作出了表率。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致信公祭大禹陵典礼,强调大禹其人其事其精神,展示了浙江的文化魅力,是浙江精神的重要渊源。这些年来,我们每年举办公祭大禹陵典礼,高标准规划建设大禹纪念馆,改造提升大禹陵景区,大力弘扬大禹文化,传承大禹“天下为公”的崇高精神,不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真正把“为人民服务”刻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吾心光明”王阳明
明代大儒王阳明一生清正廉洁,在他的奏折、公文、书信中许多有关反贪腐、倡清廉以及亲民、和谐的言辞,蕴藏着丰富的廉政思想。他时时提醒其学生,要以“良知”抵御官场污染,嘱咐学生若发现稍有不慎的苗头,须提起“致良知”的话头,互相提醒规劝。他告诫学生要在官场中保持廉洁,事上磨练的功夫很重要,“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教导学生通过一次次、一件件的具体事情的磨练,达到“省察克治”的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绍兴作为王阳明的故乡和阳明心学的萌发地、成熟地、传播地,近年来深入系统挖掘王阳明的思想体系和时代内涵,加强阳明故里、阳明洞天等遗迹遗存的保护利用,高规格举办“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紧密结合警示教育,实施阳明文化“进机关”活动,不遗余力推动阳明文化普及落地,让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吾心光明”等思想中蕴含的清廉理念在绍兴大地传承发展、发扬光大,促使党员更好地筑牢防腐拒变的篱笆。
“不朽旗帜”周恩来
周恩来同志从小生活在绍兴,绍兴的历史文化和淳朴民风,对他性格品格和精神意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他一生追求真理、爱国爱民、勤政廉政打下了重要基础。周总理毕生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只求奉献、不思回报,新中国成立后,依然保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并经常告诫身边的人,“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即使以后富裕了,也不能丢了这个光荣传统”。周总理身居高位从不谋私,不搞特殊化,平时外出吃饭、洗衣、喝茶,都是自己付钱,乘车到医院看病、看望朋友,每次都要司机老杨记下公里数,自己交汽油费,生动诠释了“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公仆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并高度概括了“六个杰出楷模”。这些年来,我们大力学习弘扬周恩来精神风范,保护利用好周恩来祖居、周恩来纪念馆和风范园,每年以多种形式开展纪念缅怀周恩来同志活动,使周恩来精神风范在绍兴深深扎根、永久传承。特别是把周恩来精神风范与推进清廉绍兴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钉钉子精神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坚定不移纠正“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纵深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高标准推进乡镇(街道)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建设,确保公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让基层监督常在、常态、长效,让清廉之风在绍兴蔚然成风。
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挖掘绍兴历史文化中蕴含的清廉元素,大力弘扬清廉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持续拓展“清白泉”清廉文化品牌的内涵和外延,把清廉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巩固提升“政治生态山清水秀、党员干部清正勤勉、营商环境亲清和谐、社会风气清朗向上、文化氛围崇清尚廉”的良好局面,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浙江建设“重要窗口”作出绍兴贡献。(作者:绍兴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