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闻
特稿
时评
论坛
三转
巡视
风纪
警示
环球
新风
文苑
社论
要闻
特稿
时评
论坛
三转
巡视
风纪
警示
环球
新风
文苑
雅贿的危害在哪里
与一般的腐败行为不同,雅贿是使上了“障眼法”的权钱交易,它或迎合了人们追求艺术的心理,或顺应了人情往来的习俗,显得很高雅,让人难以将之与庸俗的“交易”二字联系起来,其危害性就在于此。
雅贿具有麻痹性。一些领导干部有爱好,也乐于结交一些有共同爱好的人。于是许多时候,被不良居心的人以爱好为“媒”围猎,形成“爱好圈”。正像与秦玉海关系“密切”的一位商人所说,有了共同的爱好,就有共同语言,也就有了对话的平台和交易的可能。于是,在不知不觉的你来我往之间,手中的权力常常沦为别人攫取利益的工具。如温水煮青蛙,待明白过来,为时已晚。
雅贿具有隐蔽性。雅贿隐身于人情往来中,让人难以分清其与收受贿赂的界限。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一些行贿者坦然送之,受贿者也泰然受之。这一送一收中并无金钱的痕迹,虽然人人都知道背后有猫腻,有时却很难界定。比如玉石,爱者待它如珍宝,但对不爱者来说,它就是一块石头。即便作为呈堂证物,其市价也与案发时的价格存在差异,对量刑结果影响很大。
雅贿具有辐射性。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秦玉海喜欢摄影,河南省公安厅“喜欢”摄影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结成了摄影协会。送领导东西,目的是为了办事,出手自然不能小气,一些高端奢侈品的消费链也由此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带坏了社会风气。一位艺术品投资界的业内人士透露,近年来兴起的艺术品、文玩投资收藏热,一个重要原因是送礼之风的兴起。“现在收藏的主要人群一是老板,二是领导干部。”
雅贿对文化艺术也是一种亵渎。王岐山同志曾批评一些领导干部“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草,还敢裱了送人”,说的就是那些附庸风雅、却无扎实基本功的党员干部。领导干部创作的作品艺术水平低下,却为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成为权与利交换的桥梁,而他们自己则在一片虚假的叫好声中飘飘然,享受了“精神鸦片”,沦陷了党性原则。
“现在有些画家的画,能卖到几十万块钱一平尺,比唐伯虎、齐白石的画都要贵,这是很怪诞、很荒唐的现象。”谈到雅贿问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难掩忧虑。
权力和艺术应该彻底分开。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周一波2014年底在《人民日报》刊文,批评某些领导干部挤进艺术协会当“领导”,名正言顺地收钱,默许雅贿,个别人作品低劣,却卖得很火,实际上是利用协会领导的幌子中饱私囊。周一波劝告党政领导干部应该自觉退出协会主席团。
如何防治雅贿
雅贿之所以隐蔽,是一些人利用制度缺陷,故意混淆“正常爱好”、“人情往来”与“收受贿赂”的界线。《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规定,党员领导干部不准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但“现有规定在很多地方执行得不严格,制度本身也比较模糊,如缺少价值限额”。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林喆如是说。
林喆介绍,世界上多个国家对这一问题持零容忍态度。比如,美国要求公务员每年接受的礼物价值不能超过50美元,每次接受礼物的市场价值不能超过20美元;意大利规定约30美元,如有违背将受到严厉查处。换句话说就是,只要能和利益输送关联起来,就可以认定为贿赂。
有媒体评论认为,雅贿不能仅从终端、微观层面加大打击,否则这种交易只会从一个领域转到另一个领域,防不胜防。釜底抽薪之策,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加大监督力度。这样,就是领导干部想受贿,也未必有人肯给他们送。
目前我国对领导干部实行财产监督的主要依据为《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但要求领导干部报告的事项内容并不包括收藏文物、艺术品等情况。这样就容易让那些收受雅贿物品的领导干部钻空子。而很多国家已经盯住了这一领域,如法国规定,政府成员和部分选任官员除了报告房屋、有价证券、银行存款、车船之外,还要报告家具、艺术品收藏等内容。
在对报告内容的调整补充的基础上,湖南商学院副院长王明高还建议,进一步扩大核查的比例,按干部管理权限,逐步建立所在单位自查、省级核实、中央抽查的三级核查机制,并对瞒报、漏报或不报者实行严格的监督与严厉的惩处。
违法往往先从破纪开始,雅贿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错将法律当作衡量党员领导干部的尺子和底线,要把纪律严起来,抓早抓小,发现领导干部在爱好问题上有腐败苗头,就该及时提醒,一旦违反纪律,就要及时处理,绝不能让其放任自流,养痈遗患。
而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也应加强党性修养,时时刻刻把纪律规矩立在心头,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性;培养高雅的情趣爱好,提高个人审美品位;时刻保持清醒,划清追求个人爱好与权力寻租的界限;洁身自好,主动远离“围猎场”、“小圈子”,不给别有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机。
雅贿问题由来已久,其预防与治理也不在朝夕之间,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多管齐下,扎密制度之笼、织好监督之网,最主要的是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吹散腐败的污秽浊气,让各种变形的贪腐行为彻底没有生存的空间。(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