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5年第8期

社论

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要闻

从严治党就要把纪律和规矩严起来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等

专题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系列解读

编者按

抓纪律决不意味惩腐力度要减弱

为什么说纪律建设就是治本之策?

什么是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党委要负起抓纪律建设的主体责任

转变政绩观 冲着纪律去 

抓早抓小 动辄则咎 

纪律审查就要体现“纪律”特点

特稿

牵牢“牛鼻子” 种好责任田

让党的纪律规矩在基层落地生根

以钉钉子精神推进“三转”

时评

辩证看待反腐新词 

纪检组长要坚守责任担当 

对党忠诚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 

遏制亲属腐败关键是让规矩起作用

锐评  

论坛

用纪律管住大多数才叫全面从严治党

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丰富内涵

领导干部该有怎样的自由空间

乱评乱议极具腐蚀性涣散性

不动产登记对反腐有何影响

三转

对地方纪委清理议事协调机构相关问题的回复

职责外的议事协调机构为何难退出

上犹:从“同体监督”到再监督再检查 

巡视

国资委:扎实开展对中央企业巡视工作 

善用巡视成果 强化监督实效 

专项巡视当抓好“一二三四五”

紧扣主题深化专项巡视 

以硬举措促整改到位 

如何提高对县巡视的质量和效果 

风纪

节骨眼上,纠正“四风”重点抓什么?

警示

“雅好”,错就错在越界

分清“好”与“腐”的边界

雅贿面面观 / 胡 静

千万不能跟党装两面人 耍两面派


做对党忠诚的老实人 

环球

加拿大皇家骑警面临腐败挑战 

新风

深爱中的言传身教——习仲勋家风故事

清明时节话清明

文苑

刘亚洲:信念,一个政党的灵魂 

“戒惧之心”小议 

也说“口中反腐” 

重“义”与责任担当  

做对党忠诚的老实人
1

  王敏落马,又一个典型的政治两面人轰然倒地。

  “贪人廉,淫人洁,佞人直。”人们对古代历史上的两面派并不陌生,秦朝的赵高、唐朝的李林甫、明朝的严嵩、清朝的和等人,均曾权倾朝野,然而道貌岸然之下,却包藏贪赃枉法的祸心,最终难逃世人唾弃的可耻结局。

  我们党郑重地把“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写入党章,作为所有党员的行为准则。然而,由于种种复杂因素,政治两面派至今仍大有人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被查处的徐才厚、刘铁男、王敏等领导干部多是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人。

  这些政治两面人演戏的套路纵然千变万化,本质却是一路货色。他们都有为自己精心炮制的一套政治行头,需要时穿在身上,就成了那个清廉自守、干净干事的好干部;想放纵时,丢弃一旁,便可沉溺于纸醉金迷、声色犬马之中。他们在各种角色之间进出切换,腾挪转移,凭借演技欺骗组织、欺骗同志、欺骗群众,是典型的政治投机者。

  在政治两面人那里,所谓的理想信念和对党的忠诚只能算是戴在脸上的面具和掩盖丑陋行径的伪装,时常也被当作麻醉剂以抚慰内心的空虚与恐慌。王敏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他时常慷慨陈词对党感情深厚,策划《闯关东》等主旋律文艺作品,竭力表现信仰、追求和奉献的主题。然而转过身去,表现出的却是截然相反的形象。高谈理想,却把理想束之高阁;标榜爱党,却从不把党的纪律和规矩作为自己的行为准绳;大谈廉洁,却一心信奉及时行乐,疯狂追逐奢华安逸。自己说的都不做,自己做的都不说,成了政治两面人的生存常态。当言与行彻底分道扬镳,他们也在罪恶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有人演得太久,是非对错的界限早已模糊,入戏太深,恐怕连自己都骗,称之为人格分裂毫不为过。长期在撕扯中过日子,政治两面人并不好过。王敏被抓后长叹“半人半鬼,实在太累”,其痛苦和压力可见一斑。既如此,那就该坚持做老实人,不要跟党装两面人、耍两面派。

  有人说,人性就是如此复杂,本来就具有多面性。这话并不错。但是,人性复杂,党性却必须纯粹。如果不能以党性的光辉驱散人性中的阴暗面,党的纯洁性何来?先进性何在?我们党以崇高的理想信念鼓舞人、感召人,就是要让信仰之光照进人的内心深处,荡涤私欲邪念;以严明的纪律和规矩为领导干部设定警戒线,就是要让刚性的约束匡正其言行举止,阻断违纪违法的罪恶之路。

  名节源于党性,私欲止于正气。每一位共产党员,无论经历了多少岗位调整、职务升迁、环境变化、顺境逆境,都应当时常保持党性的自我唤醒,以党性的光辉压制人性中的贪婪、自私和懒惰,永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与浩然正气。

  坚强党性需要不断锤炼,首先就要从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起,对党忠诚老实,以党规党纪作为检验自己言行正当与否的刚性标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可对党口是心非、阳奉阴违,不讲真话、不办实事。保持党性纯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就不必因久戴面具而不堪重负,也不必因面具被毁而声名狼藉,这就是王敏案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俞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