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闻
特稿
时评
论坛
三转
巡视
风纪
警示
环球
新风
文苑
社论
要闻
特稿
时评
论坛
三转
巡视
风纪
警示
环球
新风
文苑
刘亚洲,国防大学政委,空军上将。他15岁从军,22岁出版第一部小说。他的思想开阔深远,他的文才飞扬激荡,他的作品剑气纵横。走近刘亚洲,让我们倾听他内心深处的呐喊,思悟文化、信仰、党性之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
记者:您的作品尽显军人的大无畏气概,字里行间,有军魂、有信念、有担当。尤其是您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独特感知,成就了您作品的独特气质。您认为在当前我们该怎样理解文化与精神信念的关系?
刘亚洲: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这是决定着一个民族特征、发展和变异的基因。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未来向哪里去,可以先通过文化基因分析看看它从哪里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她以凝重深厚的历史积淀延续和传承着中华文明,孕育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伟大精神。
中国的国民性在古代是非常辉煌的。先秦时期,中国人性格阳刚勇武,思想灿烂绚丽,极富进取心也极富创造力。到处是慷慨悲歌、侠肝义胆之士。与之相得益彰的则是直到今天仍令我们神往的诸子百家,洋洋大观!那时的中国人是有信仰的。他们信仰的是中国传统中最健康的东西,如信、义、仁,等等。
然而,时至近代,国运衰落,文化颓废。在甲午战争中,清军没有守住一座该守住的城池,没有攻下一个该攻下的阵地。日本随军记者写道:“支那大将身形高大,力气超群,貌似可指挥三军,然一旦开战就变成弱虫一条,尚未听到枪声就逃之夭夭,甚至披上妇女衣装,企图蒙混过关。”两国老百姓的精神状态对比也非常强烈。中国老百姓送亲人上前线,哭哭啼啼;而日本人出征的情形,梁启超记录道,“亲友宗族把送迎兵卒出入营房当作莫大光荣”,当时日本人欢送亲朋子弟入伍都以“祈战死”三字相赠,报刊所载赠人从军诗都以“勿生还”相祝贺。
记者:那这样说来,甲午之败也反映了文化之衰。
刘亚洲:甲午一役,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但我认为,它同时还是民族之幸。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了中国人群体意识的觉醒。从准确意义讲,不是鸦片战争,而是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眼看世界的开始。甲午战争成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辛亥革命覆灭了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1919年,因为不满日本强加给中国的“二十一条”,爆发了“五四”运动。在这个运动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历史开始了伟大转折,翻开了崭新一页。
毛泽东出生在甲午战争爆发的前一年,邓小平出生在甲午战争结束后10年,启蒙、自强与救亡,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他们的思想上一定烙着深深的甲午印记。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在谈到领土争端时说过“不能做李鸿章”的话。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不愿把香港主权归还中国,邓小平说:“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